企業董事會和CEO是否明確了“I”(信息)的基本原則,是否參與到治理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去,是IT治理執行得好壞的關鍵。只有在明確了“I”的基礎上,企業才能建立起與企業的戰略和業務相配套的、合理的IT治理構架。
通常人們看IT都是把“I(Informa-tion信息)”和“T(Technology技術)”放在一起,但實際上,那個“I”要大得多。管理層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信息怎么用,信息政策怎么去鋪開,以支撐業務的有效性和效率,然后才能談到用技術來幫助獲得信息并支撐信息的運用。管理思路本應如此,但現實生活中卻往往不是這樣,多數情況是IT部門在執行所謂的“治理”。
談到技術,董事會會說“這不是我們擅長的,應該由IT部門來做技術解決方案”。而很多情況下,IT部門因為對企業的商業模式了解有限,也難以進行相關的決策,如果硬要他們想出解決方案,他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引用最先進的技術,而不是考慮企業當下是否需要。
此外,在IT部門怎么使用最先進的技術以支撐信息管理的問題上,也沒有人來銜接,這里面有一個較大的斷層。導致出現這種狀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IT部門本身并不在董事會里面,不屬于最高管理層,所以真正涉及IT治理的話題,事實上是沒有人來討論和管理的。由于所謂的IT治理只能落實在IT運行這一層面,由此也造成了IT部門與公司其他業務部門之間少有對話、管理層也不清楚兩個部門未來的融合目標、資源誤配的情況時有發生等等問題。
如何在一個整體架構下來保障信息的統一性、安全性和流動性,IT部門怎么去支撐整套系統運營,這些都應該成為IT治理真正關注的話題。但通常的情況是,IT部門針對企業內部某一業務部門——比如原料、采購進貨或財務管理部——單獨為其開發解決數據問題的對應模塊,這樣導致的問題是不同的部門使用不同的技術、不同的模塊,而從整個公司角度看卻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信息沒辦法在各部門間流動和使用。
我們在對企業進行相關的IT治理認證時發現,如果不能在IT治理的層面與公司上層進行溝通,前期工作事實上是無效的,任何問題都解決不了。以安全管理為例,實質上它與企業的風險控制密切相關。所謂風險,是相對于企業的戰略和目標而言的,如果高層都沒辦法說清楚企業的戰略目標是什么,必然導致底下的IT安全管理的執行面是混亂的,最終會導致目標與結果的不平衡。所以,IT服務認證主要聚焦在企業是否有一個完整的系統來評價自我、平衡風險。考核指標的第一個就在于企業的戰略目標是否清楚,在此基礎上是否有配套完整的風險評估模型,以及這模型在運用時是否能兼顧到企業發展的目標。只有模型與目標之間保持了一致性,企業的風險控制才能平衡。
治理軟肋
在美國和歐洲,IT治理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不同的企業,IT治理執行得好壞,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能否引起高層的關注,并從治理的角度制定出清晰的架構。高層是否承諾,是否參與到治理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是其中的關鍵。CEO最需要做的事,是明確企業對待信息利用的基本方針——是最大程度地開放信息,讓各事業部都能得到并加以利用,還是從某種程度上進行限制來保證信息的安全。基本方針的確定,往往能顯示出一個企業在戰略上的清晰度以及對待信息使用的立場。
國內在很多時候存在著一種本末倒置的情況。而越本末倒置,就越是由低層決定,越沒有一致性。現在很多企業都還沒有建立起CIO的職位,缺乏CIO這個角色來實現IT部門與董事會之間的溝通,基本上是董事會把建立IT系統的工作直接轉給IT部門來做。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一個想法。因為“I”是直接與商業模型相連的,不能把它推到“T”的技術層面去,IT部門掌握的僅僅是T,卻并不了解I該怎么用,企業把信息處理的責任推到技術部門去做,技術部門也挺冤枉。從他們現在的功能來講,他們一定要了解企業的商業目標是什么,如果不了解,想問題的方向肯定有差異。
我們對于企業對IT治理的態度的判斷是,首先這將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認識過程。開始時,客戶傾向于IT信息安全管理、IT服務,以解決具體運作中的問題;然后這些前期的工作,也會引發高層的思考,比如如何建立一個完整的體系,如何解決某些控制條款牽涉到高層的地方,再比如要進行風險控制生產首先得明確什么是企業的風險。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都需要業務思考的明確。因而這些具體運作能引發更高層的思考,使其不斷往上走。
其次,IT部門也需要一定的過程去理解商業流程究竟是什么,業務目標是什么。作為IT部門的負責人,CIO的另外一個挑戰是如何把好的IT模式推介給高層。對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怎么去應用,他要有一個整體把握:他自己既是一個技術專家,同時也應與公司其他業務部門達成共識、互相協作。
再次是心態問題。前幾年,在制定IT認證標準的時候,有人曾說:“安全問題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出了事的時候才想到早該要。”直到現在,這種狀況還是比較普遍的,業務部門一方面會非常歡迎信息安全工作,但是忙起來時如果監控力度不夠,他們就會跳過安全控制措施,因為效率對他是最重要的。
IT安全與治理
通常情況下,信息安全包括可用性(Availability)、完整性(Integrity)、機密性(Confidentiality)三個方面。所以說IT安全不是只講保密性,而是需要在可用性和保密性之間做一個平衡,保密性越多的話,可用性就沒有了;可用性越多保密性就越低。因此,要從風險評估體系的角度出發來平衡這三個性能。
另外,在實施安全的時候,由于IT安全保密措施的嚴格執行,往往會給一線的業務造成比較明顯的效率下降。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高層的承諾以確保整個IT安全系統能夠在業務部門推行,并一如既往地發揮監控的作用。比如華為的CIO就非常強勢,“信息安全無小事”是任正非一直倡導的。華為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門的權力是非常大的,雖然不見得層級特別高,但是CIO可以直接向CEO去匯報,而且企業在資金投入上也幾乎不計成本。
當然要達到可行性和保密性的平衡,IT治理的架構一定要考慮業務部門的需要,要有一個長遠的戰略,以及細分每個階段的可行性以保證整個企業的業績成長。從前景上來講,IT治理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其在公司里將越來越重要,在組織上的影響力也會上升到越來越高的位置。
而且,對于企業組織架構來說,IT治理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傳統的管理、行政等將會在IT的指導下展開工作。在組織架構上,包括高層的IT治理委員會、信息產業委員會,上升到高層的比重會逐步增加。目前來看,IT安全服務和風險控制的話題,基本上已經引起了高層委員會的關注和討論,整體發展的方向是樂觀的。
過去,組織里很少有CIO的角色概念,基本等同于企業的信息中心主任。隨著企業對IT價值的重視、IT的應用在企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CIO的位置也越來越高。而IT部門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轉換角色,從單純的技術支持,到進一步成為業務架構重組或管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