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商業區的變遷可以從一條叫做“二大馬路”的街道說起。
濟南商埠區的街道以經緯命名。東西向的道路稱為“經”,南北向道路稱為“緯”,據說這起源于傳統紡織業中所講的經緯線。因東西向的馬路長而且寬,所以經一、經二路等便被老百姓稱為“一大馬路”、“二大馬路”。在20世紀的絕大多數時間里,濟南的商業區是以“二大馬路”為核心的線狀分布,包括其北面的經一路和南面的經四路。從1990年之后,濟南商業的圓心漸漸向東南方轉移。從經二路經四路到經七路、再到經十路。分布的區域也從原先的“線分布”到現在散落的“塊分布”。在這一變遷的過程中,濟南最地道的傳統商業味道漸漸淡去,現代商務概念的氣息撲面而來。而濟南人的心態也是復雜的:有點懷念過去,更憧憬著未來。
二大馬路:傳統商業的一縷余香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濟南開埠。
經路與緯路將老濟南的商埠區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棋盤狀街區,沿街可安排商業店鋪,街區里面則建設里弄或別墅。這種布局是西方近代商業城市常用的一種規劃手法,便于功能分區。1918年,老濟南將普利門外沿順河街向西到緯一路的地段拓為商埠區。至此,以經二路為中軸,加上北面的經一路,南面的經三、經四路逐漸發展為商業繁華之地,數不清的銀行、洋行、老字號及商場式市場紛紛在此扎堆,濟南工商業在國內城市中的地位扶搖直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前后是“二大馬路”的鼎盛時期。據在濟南生活了50多年的程先生回憶,當年濟南市民購買貨物等活動,首選之地便是“二大馬路”。“二大馬路”緯四路一帶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狹窄的路面上,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節假日更甚。
老字號云集是二大馬路商業街的一大特色。屈指算來,較有氣勢和聲望的有濟南第一百貨商店,祥云壽百貨店,萬紫巷商場、瑞蚨祥綢布店、康泰食品公司、亨得利鐘表眼鏡商店、宏濟堂藥店、新華書店、新市場、和平茶莊、職工劇院等等。其中濟南第一百貨商店在“二大馬路”上名聲最為顯赫。
據程先生回憶,當時的“一百”是一座舊式建筑格局的四層大樓,樓內中間像個大天井,上有罩棚覆蓋,周有三層木質長廊回繞,每層設各種百貨營業室多間,以經銷日用百貨、針紡織品、服裝鞋帽、五金交電、文化用品等為主,是濟南解放后第一家大型國營綜合商店。“記得我小時候去百貨公司,經常和孩童們在一起玩耍,一會兒樓上,一會兒樓下,全然不顧擁擠的人群。”那狹窄的木梯上留下程先生數不清的腳印和對百貨公司舊影的美好記憶。
那時,老濟南人買百貨用品,都說去“百貨公司”(或緯四路);出去游玩,都說去“二大馬”;買布匹之類去“瑞蚨祥”;買蔬菜果品去“萬紫巷”;買糕點食品去“康泰”;買鐘表眼鏡去“亨得利”;等等,不一而論。由此可見,過去的“二大馬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可謂休戚相關,非同小可。
這群的“盛況”一直延續上世紀的中末期。之后便盛景不再。1998年,該地區的龍頭企業——濟南“一百”在成立50周年時黯然關門,在很短的時間內,經二緯三到緯四之間就有9家店相繼停業。經二路作為濟南商業核心區的地位就此終結。長期以來,人們試圖從各個視角去探究原因。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老字號的生產方式、營銷方式和市場運作規則與現代商業的脫節是其沒落的重要因素。另外,隨著城建理念的變化,一個個大型購物中心在東南部拔地而起,大量的消費群隨之轉移。單純商業區的概念也逐漸被更廣泛的商務區的概念所取代。“二大馬路”作為濟南商業核心區的使命徹底終結。
“淡出”和“崛起”都是時代基于現代人的需求所做的客觀選擇。但“二大馬路”作為濟南商業的一個符號卻不會從濟南人的記憶中消失。隨著保護老字號的呼聲漸起,有聲音呼吁政府對這里的原貌盡量進行保留。如果你有興致,還可以去逛逛濟南人的“二大馬路”。當你走在并不寬闊的街面,透過那一個個冷清的老店面,你會感受到從中飄出的一屢屢帶著純正濟南味道的商業余香。
泉城路:承繼者和發揚者
在濟南傳統的商業圈,經二路的沉落和泉城路的崛起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作為老濟南商業核心區的組成部分,泉城路歷來備受濟南人青睞。如今,這條承載了濟南商業繁榮夢想的街道挾現代商業資本之勢一躍而起,成為濟南現代最具競爭力的商圈之一。

對于濟南而言,這條路實在太重要了。它位居濟南老城,一舉一動都牽著老城的神經;它是濟南市內環線內三大東西交通干道之一,連接著城市的東西兩翼;它是泉城特色標志區內最重要的樞紐,山、泉、湖、城環繞四周;它是一條文化的街道.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它的兩側,依次鑲嵌著平寺巷、高都司巷、鞭指巷、芙蓉街、省府前街、縣東巷、縣西巷、榜棚街、舜井街、歷山西街等極具濟南性格的小巷。2002年改造之后,這里被濟南人譽為“金街”,它的改造創造了濟南道路改造的N個第一:第一個劃分功能區的商業街;第一條進行環境設計的商業街;第一條實行“雨污分流”的商業街;第一條建立管理特區的商業街;第一條實行規范化市場運作的商業街;第一條集多種風格于一體的商業街;第一條新建古典牌坊的商業街;第一條引入主題廣場的商業街;第一條沒有電線桿的商業街;老字號最多的商業街;銅字標志第一次大面積進入的商業街……
作為老濟南傳統商業固的承繼者,泉文化的底蘊在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體現。在它的左右,簇擁著芙蓉泉、溪亭泉、朱砂泉、濯纓泉(王府池)等著名泉池20余處。這些承載了古泉城歷史特色的文化遺產和那種怎么也抹不掉的懷舊情結,烘托出泉城路最為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另外,芙蓉街口反映泉城古韻的《老殘聽曲》,主題廣場上的兩組《泉韻》,舜井街口《打手機的人》,人行道上的《母與女》,以及長椅上小憩的《父子倆》等特色雕塑也為營造整條街的觀賞性文化畫上點睛之筆。
與現代商業理念的融合則是這條老商業街對傳統商業文化的發揚。一這大大增強了這條老商業街的競爭力。財大氣粗的外來資本早已經虎視眈眈地盯上了濟南的這條“金街”,在泉城路的西頭全球著名的賣場沃爾瑪和西餐連鎖必勝客早已經入駐,國內家電連鎖巨頭蘇寧幾年前也已經高調亮相,跟對面的本地家電巨頭三聯叫板。如今,隨著衛巷等泉城路周邊小巷的拆遷,又有外來巨資開始對這一地區進行深度構思,目標是進一步提升該地區的商業含金量,將其打造成更具競爭力的集購物休閑娛樂商務于一體的區域中央商務區。
商業新貴的崛起
濟南新興商圈的形成源于商業地產在城區的高速擴張。2∞2年,泉城路改造竣工開街之初,來自大連的萬達地產就捷足先登,在泉城路西頭投資修建萬達購物廣場,泉城路西部商圈由此形成。在此前后,大大小小的地產商紛紛跑馬圈地,各種概念的休閑商務區開始初具雛形。
粗略算來,目前濟南已經初具規模和在建的商業區包括:
泉城廣場(泉城路)商務區,這里集中了中銀大廈、中信廣場、新聞大廈、勝利大廈、郵政大廈、齊魯國際大廈等濟南一半以上的高檔寫字樓和銀座索菲特大飯店、貴和皇冠假日酒店、玉泉森信大酒店、良友富臨大酒店、銀座泉城大酒店等眾多的中高檔酒店以及銀座購物中心、銀座地下購物廣場,沃爾瑪、貴和購物中心、三聯家電、蘇寧電器等濟南人耳熟能詳的賣場。有不少人由此判定,這里就是當今濟南的CBD;
經四路金融商務區。隨著濟南商行大廈在去年入駐,以及東側共青團路即將建成的招商銀行大廈,經四路沿線作為濟南市金融新高地的脈絡日益清晰。工商銀行、交通銀行、泰康保險、海康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證券經營機構以美、商業氛圍濃厚的綠色生態商業“金三角”。從經十一路的“濟南美食街”,到英雄山文化市場、百旺文化市場、馬鞍山黃金珠寶古玩市場、馬鞍山路茶文化一條街以及易初蓮花等頂級超市和百貨零售企業。
除此之外,遠離城區的長清大學科技園區和東部高新區商務區也正在規劃和建設中。
據記者了解,《濟南市商業網點發展一規劃》在2005年6月已經獲得商務部備案。根據規劃,濟南市的商業版圖將形成“一核二區四心”的結構,將濟南商業網點布局規劃為老城商圈、主城商圈和新城商圈三大不同等級、不同層次的商圈,構筑起與城市總體布局相適應的現代化都市型商業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