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出嫁前,為增添結婚的熱鬧氣氛,伴娘提議讓新郎頭頂腳盆、手捧痰盂,她一邊敲一下一邊問新郎:“結婚后誰洗衣裳?誰倒痰盂?”他得回答:“我洗,我洗!我倒,我倒!”結果,這個“別出心裁”的想法遭到了我們的一致否決:不文雅,太委屈新郎了。
最后我提議:“你倆都是文化人,干脆效仿宋代蘇小妹三難新郎,也出三道題考考新郎吧。”我決定用三個謎語作為三道門的“守護神”。為了刺探“軍情”,伴郎們沒少動腦筋,但都被“無可奉告”給擋了回去。
女兒出嫁當天,原本預報有雨的天氣竟然微微放晴了。9點鐘,隆隆的馬達聲由遠及近,眾親友連忙跑進院關好門。院墻內外頓時人聲鼎沸,爆竹震天,歡聲笑語此起彼伏。新郎是有備而來,身邊簇擁著一個“智囊團”。
這時,我兒子從門縫中塞出去一張寫著字謎的紅紙條:提高喜錢(姓氏字一)。對方先塞進了一些包有2元、5元、10元的紅包,被院內眾親戚的孩子們一搶而空。見院門依然緊閉,“智囊團”開始猜起了謎語。不一會兒,就聽見門外齊聲高喊:“是‘賀’字!”(這是新郎的姓氏)。守門人群見猜中了,立刻迅速退到了堂屋后,打開了第一個院門,接親的人流蜂擁而入。
隨后,從門縫中又遞出了另一個謎語:心有余力不足(字一)。接親的人又是撒糖,又是說好話,但大門依然如故。大家只好低頭沉思、自言自語,在手心里寫寫劃劃……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于以一“忍”字闖過了第二道關卡,來到了新娘的閨房外。
面對最后一道“門檻”,新郎一行人即興奮又緊張。正當他們嚴陣以待之時,房間內遞出了最后一張紅紙條:愛好跳傘(成語一)。新郎和他的高參們為此真是絞盡了腦汁,最終還是新郎一語中的:“喜從天降!”還沒等大家都明白過來,我兒子已將姐姐的房門大打,迎接自己的姐夫了。新郎動情地向新娘身邊奔去……
這時,伴郎們都笑了,而我們這些娘家人卻都哭了。盡管我和老伴兒知道這只小燕兒遲早要飛走的,可是這天真的來了,我們心里仍然難以割舍。一時間,笑聲和哭聲交織在一起,匯成了一曲幸福的洪流。女兒和女婿接親時的幸福與甜蜜,被永遠定格在了這張具有紀念意義的照片中。
一晃,小燕出嫁多年。現在,我的外孫女也出落成俊俏的小姑娘了,但女兒和女婿臉上洋溢的笑容卻依然沒變。
責編/吳 雙
(wushuang04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