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聽人說起,在杭州西子湖畔有幾處享有盛名的江南名園。前不久,終于見到了夕照山下的名園之一“汪莊”。汪莊位于西湖西南一隅,庭院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雷峰為伴,保俶相對,三面環水,集西湖之靈秀為一體,有文人墨客形容此處“精致得像一個被放大了的山環水抱的盆景”。據稱,莊園的舊主人汪自新,號惕予,系著名徽商,為上海百年老字號茶莊汪裕泰老板。
那么,茶商汪自新當年為何會想到在此修建這座精妙絕倫的莊園呢?汪裕泰茶莊到底是如何演繹了上海灘百年茶莊的商業傳奇呢?
徽商進滬,汪裕泰橫空出世
故事還得從160多年前的汪自新的父親汪立政講起。
在上海,鴉片戰爭前,徽州茶商已頗為得勢。鴉片戰爭后,上海徽商中實力最強者首推茶商。五口通商后,廣州茶商資本向上海轉移,上海漸漸取代了廣州的地位,成為茶葉輸出的最主要港口,昔日販茶赴粵者,大都到上海經營。徽州茶商遂成上海商界一支最活躍的力量。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年僅12歲的汪立政走出了終年云霧繚繞的茶鄉山門,隨族人赴開發不久的上海灘學商。

汪立政的老家在安徽省績溪縣,該縣曾涌現出大量的著名徽商,如紅頂商人胡雪巖、徽墨名家胡開文等,一直以來,就有“無徽不成鎮,無績不成街”的說法。汪立政到上海后,習商誠懇,恪盡職守,倍受店主信任,后被委以出納重任。
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汪立政有了一些積蓄,開始做茶葉小本生意,后變賣了老家的部分祖傳田地遺產,于上海舊城老北門(今河南路)開設了汪氏的第一家茶葉店,冠名為汪裕泰茶莊(南號)。
跟許多在外經商的徽人一樣,汪立政精打細算,知人善任,不惜重金雇聘技藝超群的茶工,以名貴花卉窨制南北名茶10余種。其茶葉不僅香味純正,且茶汁濃厚,倍受顧客的青睞,店業漸盛。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又籌集資金,于五馬路(今廣東路)開設汪氏的第二家茶葉店——汪裕泰茶莊(北號)。
此后,由于經營得法,兩家茶號生意日漸興隆。
精于經營,茶莊贏來鼎盛繁榮
汪立政于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病故。汪立政去世后,汪自新接管店業。到了汪自新這一代,汪裕泰茶號日臻繁榮。
汪自新十分精明,他把在安徽老家低價收購的茶葉,在江浙滬一帶高價出售。更將茶葉經銷到海外,獲取高額利潤。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一天,南洋商人梁老板收到汪裕泰茶莊發來的一批白菊花。菊花是用甏密封裝好的。他開甏驗收,剛一打開封口,菊花的陣陣清香便飄逸而出。
梁老板拿出來一看,只見一包包用牛皮手工紙包得方方正正的菊花,由于經過了特殊處理,非常干燥。每個封包上都貼著一張綠色的商標紙,上書“蝴蝶牌杭白菊”幾個字。梁老板用水泡開,但聞花香撲鼻,不禁拍手叫絕。他心想,怪不得古人稱之為“千葉玉玲瓏”,有這么好的貨,還怕打不開銷路?
梁老板想從杭州直接進貨,于是,帶了幾個伙計,飄洋過海四處尋訪包裝上寫的“蝴蝶牌杭白菊”的產家——“杭州西湖金倫茶菊莊”。可是,他尋遍了整個西湖,根本就未見到杭白菊半點蹤影,更何況這“杭州西湖金倫茶菊莊”了。無奈之下,只得悻悻而歸。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汪自新聰明過人,他早料到唯利是圖的南洋商人會過河拆橋,早已在商標和產品說明上做了手腳。其實,白菊花原本是產于桐鄉的,跟杭州西湖并無任何關聯,只不過桐鄉的白菊花被故意貼上杭州的商標和產品說明罷了。
汪自新的這一招,卻從此使桐鄉特產的白菊花,被冠以“杭”字而名揚海內外。
懸壺濟世,茶莊美名傳天下
汪裕泰茶莊最興旺的時代是在宣統三年至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11-1939年),此時共有茶莊8家、茶廠2處、分店4家,擁有進口十噸大卡車2輛、小轎車3輛。其中,尤以第七茶號為最大,占地十余畝,前有繁華且環境幽雅的花園,園中建有西式灰白相間的住宅樓。該店及第五號店均設持槍門警保安。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后重建頤和園祝六旬壽誕,汪裕泰茶號以“金山時雨”入貢,大受稱贊。1915年,汪裕泰精茶參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獎。
1927年,汪自新59歲,名利皆收,志滿意得。一日,汪自新因杭州茶廠業務來到西湖,但見湖光山色,景致怡人。偶爾湖中一兩只小船,悠悠蕩蕩,自在非凡。耳畔隱隱約約地傳來絲竹樂響,宛若天籟。“我若能卒于此地,此生也足矣。”汪自新萌動了在西湖邊修建別墅的念頭。
據說,當年他修這個園林別墅,遭到了當地人的反對。原因是汪自新修建此地,占了太多西湖的地盤,奪了太多原本屬于老百姓的風景。直到汪自新承諾其百年以后,所有建筑連同園林,一并無償歸還政府,還湖于民,老百姓這才答應他開工建園。
1929年,歷經兩年的修建,山莊終于建成,始稱“青白山莊”,因汪自新鄉情難舍,后更名為“汪莊”。別墅內設茶葉門市部,營銷龍井等名茶,設“品茗齋”,以供客商品茶;設“眾仙樓”,作為與政、文、商界名士聚首交誼的場所。汪自新還以“蜷翁”筆名,在“汪莊”別墅的寫字樓內撰寫發表了不少醫科名著。他從此往返于滬杭兩地,晚年以駐“汪莊”為主。此時在滬的茶莊、醫院、醫校均交長子汪振時管理。

汪振時習醫刻苦,出道不久,便在滬上醫界中嶄露頭角。為擴充滬上茶業,振時還將夫人陪嫁金交與父親安排。于是,汪自新便于福煦路(今金陵西路)開設了汪裕泰的第五家茶號,內設總茶棧,并以高薪聘請曾供職于海關、深諳經營管理之道和具有內外銷經驗的寧波人方鎮和為總經理,另招聘了一批學有專長,懂管理、財務、制茶能力的人組成一套制、管、銷、財俱全的班子經營總棧業務。次子汪振寰,民國十七年(1928年)回國后,即執繼祖業。他一從商營茶,即雄心勃勃,才華橫溢。先后在浙江中路441號開設第六家茶號、在建國路襄陽路口開設第七家茶號,另設正祥源茶號一家。此外,蘇州、奉賢等地設立分號多處。由于汪振寰精通日、美兩種外語,在商場中,結識了不少國內外商界人士,包括海關官員。于是,他使汪記的茶葉得以大量出口。
后來,抗戰爆發,時局動蕩,市面蕭條。汪振寰次第關閉了一、二、三、四茶號及外埠的分店,將一部分資金轉移到國外,先后在臺灣省臺北市的綏遠路、貴陽路開設茶店、茶廠,在日本、英國、美國、摩洛哥等地設茂昌茶行數家。1949年,汪振寰赴我國臺灣地區、美國等地經營茶店。滬上4家茶號由其兄振時經管,直至1956年公私合營,各茶號均轉國營上海茶葉公司。而杭州的“汪莊”別墅今已改作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等貴賓的浙江西子賓館。在汪裕泰茶莊興盛的百余年時間里,汪立政父子為績溪縣余川村建造環秀橋捐獻了巨資,汪自新還獨資復辦了燃黎小學,被世人傳為佳話。
如今,當漫步于西湖邊,踟躇于汪莊內亭臺樓榭時,我感念當年汪自新祖孫三代的商業故事,卻似乎更欽佩汪莊主人在亂世間經商、行醫乃至修建山莊的段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