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黎兵近期最被人們所稱頌的作品,莫過于那把松鼠葡萄壺,這是紫砂花貨中要求極高、制作極難之作品。2006年夏,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當時此壺被國臺辦定為特別禮品贈送給連戰及宋楚瑜。桑黎兵以此壺奠定了在紫砂界中的地位。
近日,本刊記者對其進行了專訪。他的話不多,但卻具有一種紫砂壺般獨有的沉穩與氣度。
壺中有畫,畫中有壺的風格
桑黎兵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無論書法或是書畫都有很深的功底。
他的作品,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就是那些壺上的書畫,都帶著濃重的個性,細膩、亮眼,握著壺,可以讓人一下子沉浸其中。你可以從紫砂壺上看到梵高的麥田風格,或者從壺里面看到齊白石的畫風。他更加懂得用紫砂泥這種神奇的“五色土”來表達畫中的色彩,在傳統壺型上把自己構思的主題表達出來。壺中有畫,畫中有壺。壺上,風景優美;景上,茶氣氤氳。細細審視,那壺上的畫所給予的想象空間,恍若身臨其境。
桑黎兵認為,古的東西要繼承,但跟著走是不行的,要向前發展的話,就只有走出自己的風格。這樣,才能達到自己追求的目標。
為了求得進一步的創新與發展,他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教授、故宮博物院專家、臺灣著名茶人范增平等人合作。他希望在他的壺里面,能夠體現自己的另一種品位。
心中有壺,哪里都能吸收營養
桑黎兵時常外出參加交流、品鑒活動,如此繁忙的日程如何能夠進行更多創作呢?
“對自己的作品,還是肯定的,但我不能停留在這個層面,還需要提升;到各個地方參加活動,可以跟收藏家多交流接觸,對自己有好處,因為只有吸收不同意見,制壺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他說:“創作實際上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即使是外出的途中,只要心中有壺,那么走到哪里都會有很多的營養可以汲取。比如到商店看一雙鞋,或者來到福州工藝品店看到壽山石,都可能會有收獲。”也許到他那個境界,他已經擺脫了那些生活瑣事帶來的束縛,懂得自然地面對它們。“我的創作不是刻意的,靠的是靈感,因此平常的素養很重要,不能有浮躁的心態。”
桑黎兵的壺經常是純手工制做的,每當他想到一個構思時,就趕緊回到家,先用紙張畫下來。當然這僅僅是一個構思,把構思付諸于現實還有一段長路,平面的畫和在紫砂壺上進行立體的表達是兩回事。當他把這些構思不斷地付諸實踐的時候,再不斷地雕琢,一把好壺才慢慢地問世了。
壺可以表現其他藝術

桑黎兵談到,壺可以與茶藝、書畫相結合,紫砂壺可以變相表現書畫、茶藝等其他藝術,因此壺的表達形態豐富且活潑,有很大的收藏空間和價值潛力。
收藏壺更注重壺藝師的名氣還是水平?他是這樣分析的:“工藝師的名氣與水平要相結合,應該說本身作品好,空間就更大。也可以只認定他的作品,而不管他的名氣,但你要有足夠的眼光。”
“名家手上的東西比較真。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選擇收藏的檔次,喜歡的就收藏吧。”
聞名紫砂界的這件松鼠葡萄壺,存量極少,外人難得一見。大陸地區,除了中南海紫光閣收藏的那一把,另一把他特意帶到了福州的“儒心禪道”。
采風旅游,這是桑黎兵經常要做的,他常常在旅途中閱讀更多的書籍。
行走并思考,這就是桑黎兵的紫砂人生。
桑黎兵的“壺言壺語”
“代工生產壺的事情也有很多。這是不可避免的,看這個人的藝德。”
“至于如何鑒別真假,對于收藏者來說,自身首先對紫砂歷史要了解,對作者風格要熟悉,這樣才不會買到假貨。如果可以,還應該找機會和作者一起當面交流。”
“某些造型,還得借助于模具;至于純手工,是因為有些壺的棱角太明顯,或者造型很特殊,所以沒法用模具。”
“需要在傳統基礎上創新,不脫離實用功能。”
“怪異是一個門類,那是可以的,但它已經脫離了實用功能。對背離傳統的東西,我們應該持更多包容的態度。”
“茶壺一定要用,越高價越要用。用,才能體現出價值,放在那兒,只能當陳飾品。”
“紫砂要走向世界。紫砂已經是中國的名牌,不僅在國內要宣傳,也要走到國外去宣傳,茶文化不要局限在中國。中國傳統的文化也可以汲取西方的營養成分,須知各國文化各有各的特長,不能閉塞。”
桑黎兵簡介:高級工藝美術師。1960年生于江蘇宜興,1984年畢業于江蘇宜興陶瓷工業學校陶瓷美術專業,后分配在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用紫砂“五色土”在壺體上裝飾和表現,作品表現力強,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