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旅居新西蘭,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影視傳媒碩士。曾在福州從事媒體工作多年,有小專欄見諸《錢江晚報》、《福州晚報》等,小說、隨筆見于《上海文學》、《上海文壇》等雜志,自認是一只除茶文化之外還愛好許多的三腳貓。
新年頭日同家人一起應約到位于HENDERSONVALLEY的一戶本地人家過新年。男主人PAUL先生是意大利人,1957年移民到新西蘭,口音已全然本土化,但其迷人微笑仍是一派意國風范;女主人JEWEL是新西蘭人,他倆今年均逾七十了。他們的房子種了很多我未見過的玫瑰。
這是我們在新西蘭第一次吃這樣正式排場的西餐:上好的骨瓷餐具和奧爾良銀器、亞麻繡花餐布、喝GRAP酒用的德國產專用杯、維多利亞時期的餐桌椅。為此PAUL特別自豪……總之處處是動人的細節。
更令我們心動的事則是聽說PAUL退休前是經營銀器修復的生意,本人是銀器修復師,所以他能有品位不凡的收藏。對我而言,本來是一次禮節性的會餐,結果成了一次大開眼界的好機會。
用餐前便賞玩到PAUL收的兩把造型典雅的銀茶壺:一把是純銀無任何裝飾的,一把壺身有雕飾,聽他說都是維多利亞時期(1837至1901年)的老壺,托在手中沉甸甸的。PAUL教了對于銀器一無所知的我一些鑒賞知識,原來古董店中所見一些雕刻很多的銀盤,其實是次品以雕刻遮掩盤身上的疤痕的。看眼前的兩把壺,并沒有多余的雕飾,沉穩大氣,即便是對西式古董茶壺無甚了解的人,亦容易為其外觀打動。
因為是修復師,PAUL自已用的不少器具都是他親手鍍銀的。對于銀質茶器,當然是時時擦拭,保養得很好。講起修復,PAUL說他的一些藏品,就是顧客嫌黑舊污濁不要了,他收下后又令其光澤重生。
女主人JEWEL對收藏的認識則與眾不同——她的東西都胡亂堆放在小柜里。她說自已并不收藏——因為收藏好東西就心心念念,反為物累。接著帶我到陳設柜前,說:“多年前這只柜子曾經突然傾塌,幾層名貴瓷器摔了下來,其中一套22K金鍍的茶器就破了幾只杯子,不成套,令我心痛欲裂。那以后就想通了:與其為珍愛的藏品所累,不如視之為平常,無所緊張便無所痛。”再后來侄女成親,在家中的婚宴上,JEWEL把所有最好的藏品都用上了,包括那套雖不成套、卻仍十分美麗的鍍金茶具。“很多東西,如果不是因為那次婚宴,可能我這一輩子也沒機會將它們派上用場呢。”讓藏品的美得到實在的發揮自此成了JEWEL的哲學吧。
原定晚餐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喝加GRAP(一種經過蒸餾的酒)的咖啡,但今日在座的中國客人都是茶文化研究者,便提議改由客人泡中國茶,配JEWEL親手烤制的新西蘭風格的PAVLOVA蛋糕,算是一次別具風味的文化混搭。
PAUL拿出的是住在他家的中國留學生IVY送的一套青瓷小茶具;我們選了鐵觀音,由我父親主泡。茶過兩巡,JEWEL又拎出一只中國江南農村草編提籃箱出來,打開一看,里面裝著一把粉彩人物提梁壺、兩只粉彩仕女杯。正是民國時期的中國茶具無疑。JEWEL很得意:“你們想不到在新西蘭人家里能看到這個時期的中國茶具吧?而且我還常用著它呢。”這套粉彩茶具是好多年前JEWEL的姨媽送她的,但她姨媽從哪里得來的,JEWEL不清楚;父親就大發感慨說這茶壺茶杯們見了我們,真是天涯逢故國知己,緣分難得。于是第三巡的茶,為這一個緣字,大家齊齊舉了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