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觀音韻,無非是指安溪鐵觀音的審美韻味,亦即其本然韻味之謂也。
觀音韻表征之一:“香韻”奇絕
觀音韻的凸顯表征之一,乃嗅覺審美的“香韻”。誰都知道,安溪鐵觀音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以其奇絕的“香韻”而甲天下。觀音韻所擁有的獨特之香韻,被美之曰“王者之香”。試問,如斯香韻,天下還能有什么茶香可堪與之相媲美呢?
而精諳于賞鑒此種香韻的安溪茶人,早在若干年前,就在啜飲鐵觀音的品茶程式中,作出十分細膩、十分優雅的設計,即把香韻的鑒賞穿插在品茶程式的先后序列之中,包括了初嗅茶香、甌里醞香、點水流香、敬奉香茗、細聞幽香。而就嗅香來說,尚有熱嗅、溫嗅、冷嗅之別。在香韻的打造上,有些茶廠把清香型和濃香型予以分類制作、分類包裝,更好地滿足茶人們的不同品飲需要和審美習慣。由是可見,安溪茶人在香韻的打造和賞鑒方面,可謂動足了腦筋,下足了工夫。
國際茶業科學文化研究會會長陳彬藩先生說:安溪縣翠崗起伏,氣候溫和,所產鐵觀音香高味醇,品格超凡。多年來在閩南、閩東以及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中,聲譽很高,不論客來敬茶或饋贈禮品,都以安溪鐵觀音為珍貴。鐵觀音的香氣,猶如空谷幽蘭,清高雋永,靈妙鮮爽,達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使人雅興悠遠,詩意盎然。
當代茶壇泰斗張天福,已年屆98歲高齡,他平素最愛喝的茶,就是安溪鐵觀音,尤其酷愛賞鑒此茶蘭花香型的香韻之美。他說:“世界上所有的花香,都比不上安溪鐵觀音的茶香啊!”

而自古迄今,茶客們對于安溪鐵觀音的香韻之詠贊,包括茶歌、茶詩、茶詞、茶聯、茶戲、茶文,可謂層出不窮,浩如煙海。鐵觀音的釅釅香韻,不知傾倒古往今來多少聞香客啊!
觀音韻表征之二:“喉韻”甘醇
觀音韻的凸顯表征之二,乃味覺審美的“喉韻”。喉韻者,大抵是指回甘之味也。一個“香韻”,一個“喉韻”,這是觀音韻在內質鑒評上的兩大聚集之點。正如安溪茶諺所說:“品茶評茶講學問,看色聞香比喉韻。”
安溪茶人幾乎都是評茶高手,尤其對于領略回甘之味,以及領略整體上的甘鮮醇厚之滋味,做得非常講究、細膩,委實是一點也不肯潦潦草草、馬虎了事。每當茶湯的溫度達于適宜之時(一般大約在45℃-55℃),即可入口,先須通過舌頭在口腔里做緩緩吮吸并打轉滾動的動作,從而使口腔內各部位的味蕾細胞,尤其是舌面上和喉頭上的味蕾細胞,發生敏感而充分的滋味感應,即綜合的味覺審美感知,由是而得以品評茶湯滋味的濃淡、爽澀、甘苦、鮮滯的程度如何。凡是茶湯滋味具有甘鮮醇厚、醇而帶爽、厚而不澀、回味持久、富有觀音韻的“喉韻”之優異特征者,則為上品。
對于如何品茶,《鐵觀音隨感》中也有如此描述:鐵觀音對味覺和嗅覺有強烈的沖擊。品評茶湯,需用一種不大雅觀的法子。茶湯入口后,需得停留片刻,用舌上下攪動以使充分接觸,此種舉動會發生不雅之音,故此飲茶適良朋。茶湯的滋味肆意彌漫,味覺無處抵擋。茶湯入喉,行走處香透五臟六腑,此刻若重重呼氣,香氣漫出鼻腔。而自口腔至喉,甘爽鮮無處不在。噫,可乘風去矣。
茶香襲人,《佳茗似佳人》一文這樣描繪鐵觀音的滋味:琥珀色的茶湯入口清香甘冽,留在舌尖的茶韻散布四肢百骸,通體舒坦,此時佳人喻佳茗愈見貼切。而在陳彬藩先生所著的《茶經新篇》中也記載:鐵觀音的滋味十分濃郁,但濃而不澀,郁而不膩,余味回甘,有如陸游詩句“舌根常留甘盡日”的感受。這種風味,是來自良種本身的優異品質,所以具有天真淳樸的情趣。臺灣著名茶學專家吳振鐸教授對于鐵觀音的優異品質,特別是從其琥珀色茶湯中品得的“香韻”之美和“喉韻”之美,做了深情的詠贊,云:蜜黃澄清近琥珀,幽蘭濃郁舌根甘。可見觀音韻賜予人們的審美感悟是何等的神奇和愉悅啊!

觀音韻表征之三:“靈韻”獨具
觀音韻的凸顯表征之三,乃心覺審美的“靈韻”。自古以來,茶就被盛贊為瑞草之魁,而安溪一帶更兼有得天獨厚的地靈之氣,由斯安溪鐵觀音即堪應運而生焉,這就叫作靈山靈水出靈茶啊。
再說安溪茶人,只緣世世代代深受靈山靈水靈茶的呵護和滋養,自然亦秉有特別富于感悟力和創造力的靈氣。安溪茶人識得觀音韻,其所憑靠的不也正是天地賦予他們的那份靈氣么?
不過“靈韻”的審美感悟,卻跟“香韻”和“喉韻”的審美感悟有所不同。這里就須說到“心覺”二字。在首屆“中華茶文化安溪鐵觀音和諧健康高峰論壇”上,專家學者就“觀音韻”一題進行討論,其間說道:“觀音韻”是一種領悟和修為、“觀音韻”是和諧與逍遙的境界”、“觀音韻”是一次凈化心靈的體驗”等等,以及所謂“誰人尋得觀音韻,就是百歲不老人”之說等,皆是心覺審美的感悟。
尤其令人矚目的是,安溪鐵觀音歷來有一種獨特的生態審美模式,那就是閩南功夫茶這種茶道文化模式。它源于民間,卻更能隨著悠悠歲月而流布于四面八方,風靡村野、市井、商場、文場、學府、官衙,永遠保有強盛的生命力。這是因為,它非但擁有俗尚文化與雅尚文化兼而美之,擁有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兼而美之的優異特色,而且更擁有領悟諸般審美韻味之靈機,包括領悟擇茶之美、擇器之美、擇水之美、擇侶之美、擇境之美,尤其是關于觀音韻的“香韻”之美、“喉韻”之美,以及來自心覺審美感悟的“靈韻”之美,皆堪得以包容無遺矣。
這個“靈韻”之說,本屬內在精神上的一種審美感悟,它無法如同鑒評“香韻”和“喉韻”那樣,當須公布具體而明晰的審評指標,統一執行之。“靈韻”的審美感悟,則純乎出于品茗者的主觀審美體驗,即憑著品茗現場呈現出來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氛圍,而在品茗者內心所引起的種種心緒、情感、意態、理念,諸如神怡之感、和諧之感、飄逸之感、逍遙之感;凡斯爾爾,大概是跟莊子《逍遙游》之類的審美感悟相通的吧。
張天福體悟的觀音韻
凱亞先生將關于觀音韻的文章寄給茶界泰斗張天福老人。張老閱讀之后欣然回信,親自寫出了自己所體悟的觀音韻:

烏龍茶品質的審評上要求:香、韻、活、鮮、醇。所謂鐵觀音的“音韻”,似乎是不可捉摸的一種抽象概念,但也有它的物質基礎。如按其品質特征,就三方面來探討,是否可得到解答:
第一、品種香顯;
第二、滋味和香氣相吻合;
第三、飲后有回甘(喉韻)。
解釋如下:
1.品種香顯就是特定品種的特有香型,鐵觀音的香型似蘭花又似桂花,實際上這些形容詞很難準確地反映出鐵觀音天然獨特的花果香;
2.各品種香型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征,如安溪的“音韻”、武夷山的“巖韻”、鳳凰山的“山韻”等等。
3.鼻嗅的香型和在喉中的感覺一樣的話,此乃形成茶韻的基礎。就是說香氣與滋味應是一脈相通,且飲后應有持久的喉韻(七泡有余香)。
4.在審評上烏龍茶的品質要求是:香、韻、活、鮮、醇。有的加一“酸”字,我認為不妥,怕引入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