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個“茶壺”名叫貴定,貴定市屬于貴州。貴定多山,且大多與茶有關,甚至有八座大山都叫“茶山”。這其中有三座山極為出名,分別為陽寶山、云霧山和斗篷山。三座山,或深有意蘊,或明朗清新,或渾然天成,都出產一種名茶,讓人驚訝于這里的濃濃茶香。
陽寶山和“百鶴茶”
在貴州貴定縣,民間流傳有一偈語:“白云已化白云去,一茗香芽留此峰”。“此峰”在哪里?有人說,就是陽寶山。
因為“一茗香芽”的誘惑,于是在初冬,我懷著尋茶問道的心情驅車來到貴定的陽寶山。眼前的景象略顯蕭瑟,只有趙樸初題寫的“佛茶”二字指向逶迤而上的羊腸小徑。據說當年趙老先生泡得此茶后,只見杯中冒出的霧氣久久環繞杯沿,最后幻成一尊似佛像的霧團緩緩升起,又羽化成一股白霧在空中繚繞,于是興致大發揮毫留下“佛茶”二字。
陽寶山距貴定縣城西北不足5公里,海拔1600米,歷史上與四川峨眉山、云南雞足山并稱西南三大佛教圣地互有往來。史書記載:“陽寶山……高千余尺,樹木森密,殿閣巍峨,群峰環向此山,稱黔東之勝。”明萬歷二十四年,山僧白云大師在蓮花山巔建起寺院,明清兩代的陽寶山,香火極盛,據說,僧眾之多達二百余人。
站在蓮花峰上,當地的向導彭蔭蓀向我們介紹,過去蓮花峰建有結構復雜精巧的十二層閣樓,雄高數丈,一、二層設有茶室,閣樓的四角飛鰲懸吊,登高望遠,萬峰盡收眼底,青燈佛像,香燭縹緲,使陽寶山掩蔽在神秘、高深、大氣和朦朧的神圣氛圍里。

蓮花寺下不遠就是一片茶園,中午我們就在茶園附近的一個茶農家里吃飯,幾個人圍成一圈吃著火鍋,倒也鬧騰,就連山上放養的雞也十分逍遙自在,毫不客氣地往桌前湊來,與我們一起同吃,惹得大家一陣開心大笑。當地向導向我們介紹說,每當云霧濃漫之時,站在蓮花峰上觀“萬峰朝圣”的景象,可以感受到圣者之尊的大氣磅礴。當年白云長老從長順縣的白云山來到蓮花寺藏修時,隨身帶來的茶種培育出來“白云茶”,屬于鳥王茶種。縹緲的云霧與山峰,賦予了它“圣者之尊”的大氣品質。
到了明代中期,陽寶山出產的“百鶴茶”,一度成為貢茶,進貢明朝皇帝;到了清代,這里已是全國茶葉主產區之一。
民間傳說白云長老就是逃難到云貴的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真假已無從考證,白云長老的身份與陽寶山的突然崛起一樣,都成了難以破解的千古謎團。
白云長老來得神秘,去得也神秘,至今未有他去向的記載,整個陽寶山上也不見他的塔墓。盡管在蓮花寺有著大片的和尚塔林,其面積之廣堪與嵩山少林寺的碑林媲美。
一九五九年,陽寶山經歷了一場人間浩劫,寺院悉數被毀,僧侶散盡,昔日的蓮花寺成了斷壁殘垣。如今,只有真武殿、觀音殿的殘垣,或臥或立,在清冷的風中,靜靜憑吊往事。指天的浮屠似乎讓前來憑吊的善信男女參悟著生死輪回。
佛像雖逝,佛韻猶存,正如陽寶山上的“佛茶”一樣,回甘力強,醇厚悠遠,香氣久久不散,在無形之間向人間施以大愛。

云霧山和“魚鉤茶”
云霧山,與陽寶山同屬苗嶺山脈,兩山南北對峙,各具美態。終年云霧裊繞,山因霧得名。
云霧山苗族,是世界上較早發現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祖先之一,他們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把原生高樹茶人工進行種植。
在民間流傳著“鳥王十八寨、寨寨十八家、家家十八個、個個出來背娃娃”的順口溜,說的就是個“茶”字,道出了鳥王苗寨世世代代種茶的傳統。
貴定云霧茶因其外形似魚鉤狀,名曰“魚鉤茶”,由于其最早產地在鳥王關,所以又稱“鳥王茶”;當地的哈巴苗民把它叫作“不老幾”。而苗民把喝茶叫“吼敖的”,布依族則把喝茶叫作“更杰”。
相對于陽寶山的凝重深厚,云霧山帶給人們的則是清新和蓬勃的生命力。不經意之間,讓人感受到生命融進了自然和諧的音韻中。當地人說,云霧山是一座功德山,它不僅神奇美麗,而且源源不斷地給人類以無私的奉獻。
今天,依然可以看到“萬古流芳”的碑刻矗立在云霧山關口寨,碑文詳細記載了官府撥銀批復文告將云霧茶作為貢茶的歷史,這是貴州唯一、全國罕見的有碑文記載的皇室貢茶。嘉慶十年(1805年),為保護貢茶生產地域不受侵犯,又立“云霧鳥王貢茶產地地界碑”,碑文界定了云霧鳥王貢茶產地范圍。到了光緒年間,貴州省巡府曾經獻上云霧鳥王貢茶兩匣:“一匣獻給皇上,一匣獻給老佛爺”。這一文獻資料現被陳列于中國第一檔案館。

云霧茶秉承了云霧山的特質,色澤翠綠,香氣鮮爽、濃烈。湯色黃綠明亮,并且具有濃郁的蜂蜜清香,是茶中的珍品。據當地人說,云霧茶采自當地的“仰望種”,色綠多茸,芽葉肥壯,當地的苗族、布依族因為種植茶這一傳統產業得以致富。
在有著“中華布依第一寨”的貴定盤江鎮,每年三四月間,滿壩的油菜花香伴著布依族姑娘小伙子的長竿舞,與滿山的李花交相輝映,形成醉人的“金海雪山”。融匯了奇山秀水的苗族長衫舞盡情釋放著自然和諧的田園風光,展示了他們對生活的奔放和熱情。
斗篷山和古茶樹
云霧山脈東北延伸的斗篷山,被稱作“貴定屋脊”,是貴定僅有的一座自然資源保存完好的名山。斗篷山海拔1961米,為長江、珠江水系分水嶺,當地人也稱它為“茶山”。
我們跟隨著從事茶葉工作一輩子的宮少華老先生去尋找那些古老的茶樹,它們在空間和歷史中頑強恣意地繁茂,有的高達十幾米。聽這里的村民介紹,以往山上隨處可見上千年的茶樹,如今卻所剩無幾了。二十年前上山尋找大茶樹的經歷,又一次清晰地浮現在宮老眼前,老人的心情與斗篷山眼前的云霧一樣洶涌起伏,有些激動。
老人與茶樹的這段故事,給我們一種祥和——人和樹,依偎在一起在自然中自然地成長或老去。
和諧是萬事萬物最美的境界,就像這斗篷山,靜靜與周圍的茶山依偎在一起。在遙遙相望之中看滿山茶樹綠了泉水,嗅沁人茶香醉了苗寨。這里的人們早就發覺,茶是造物主特意留下的厚禮,種茶、販茶為這里的人鼓了荷包,也讓不同的文明走了進來。
人間風月不到處,霧里千峰盡茗香。那霧里云深處,散不盡的是千年茶樹古久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