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
——宋·林逋《煎茶》
這是宋代隱士林逋描繪宋代點茶法的詩作,每每讀來,口角為之作三日清。
宋代點茶法興盛,既因經濟繁榮,亦因文人士夫閑雅興致的生活品位。所謂點茶法,是指茶餅經炙烤、碾磨成末后,投入茶盞調膏,然后以沸湯點注的一種茶品沖瀹方法,和唐代煎茶法有很大區別。
《攆茶圖》,南宋劉松年繪,絹本淡設色,縱66.9厘米,橫44.2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劉松年,宋代宮廷畫家,浙江杭州人,擅長人物畫。傳世作品很多,僅涉及到茶事內容的就有《斗茶圖》、《茗園賭市圖》、《博古圖》、《攆茶圖》等多幅。
《攆茶圖》以工筆白描的手法,細致描繪了宋代點茶的具體過程。畫面分兩部分:畫幅左側共兩人,一人跨坐于一方矮幾上,頭戴璞帽,身著長衫,腳登麻鞋,正在轉動石磨磨茶,神態專注,動作舒緩,顯然是個中好手;石磨旁橫放一把茶帚,是用來掃除茶末的。另一人佇立茶案邊,左手持茶盞,右手提湯瓶點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風爐、茶釜,右手邊是貯水甕,桌上是茶筅、茶盞、盞托以及茶羅子、貯茶盒等用器。畫幅右側共計三人:一僧人伏案執筆,正在作書;一羽客相對而坐,意在觀覽;一儒士端坐其旁,似在欣賞。整個畫面布局閑雅,用筆生動,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茶會的風雅之情和高潔志趣,是宋代點茶場景的真實寫照。
同樣的場景在《博古圖》中也有體現,只是該畫面以鑒賞古物為主體,點茶場景只現一角,僅作為畫幅的陪襯。

據記載,宋代建安民間流行斗茶,此風氣很快就流布到帝王貴胄、文人士夫階層及禪門僧侶間,形成了宋代這種獨特的茶文化現象。如宋徽宗趙佶以帝王之尊,曾親自碾茶、點茶、賜茶,并很風雅地說:此自布茶;如著名文士歐陽修、范仲淹、蘇軾、黃庭堅等,都有大量描寫茶事的詩詞流傳下來,膾炙人口;如宋代著名高僧宗賾禪師曾編纂《禪苑清規》一書,對禪門日常茶事、茶禮做了詳細規約,于后代影響很大。
煎茶、點茶,一直是件很風雅、很具誘惑力的事情,除了必需的茶品、茶器外,更重要的是參與者的文化雅趣和道德情操。這在我們閱讀評賞早期繪畫作品乃至相關文學詩歌時,均能切身感受到。可以說,是這些寶貴的歷史文獻資料,使得我們重新認識了歷史,認識了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風雅與寧靜,而這些,恰恰就是我們當今社會所缺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