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頸動脈閉塞誤為頸椎病
程 信
老石今年56歲,在鄉村做了30多年的村醫。去年年初,他出現視力模糊、頭暈、左胳膊麻木疼痛等現象。憑經驗,老石認定自己得了頸椎病。前不久,老石來到醫院診治頸椎病。然而經造影診斷,醫生告訴他得的不是頸椎病,而是頸動脈血管閉塞,4根供應腦部的動脈血管已經被血栓阻塞了3根,而最后1根也只剩下頭發絲粗細的間隙了。老石的情況已經很危險,因頸動脈狹窄堵塞,造成腦缺血,表現為頭昏、頭痛、眩暈、視覺障礙,嚴重時會出現暈厥。如不及時治療,隨時可能發生腦梗死。
腦血管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癥,是世界上三大致死病因之一。腦血管病多發于老年人。隨著人年齡的增長,不可避免都會出現動脈硬化的情況。一般的動脈硬化并沒有癥狀,但是如果發生動脈硬化者又有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則需要特別加以注意。一旦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例如眼前一過性黑蒙,短暫的語言、意識、動作障礙,能在15分鐘內自行恢復,千萬別不當回事,這些現象正是腦血管病的先兆。一般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后,半年內有25%的患者會發生腦血管病。因此患者如經常出現視力模糊、頭暈、胳膊麻木疼痛以及腦部缺血癥狀,千萬不可憑自己有限的醫療常識加以判斷,因為短暫性腦缺血很容易被誤認為頸椎病,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因為人的腦神經細胞對缺氧特別敏感,如果缺氧時間達到6分鐘,細胞就會壞死。所以對腦血管病患者的治療最好在發病6個小時內開始。介入治療是治療頸動脈狹窄堵塞的新方法,效果較好。一般是在患者大腿根部動脈穿入一根導絲,導絲可直達血管阻塞部位,再向導絲中注射溶栓藥物,以清除栓子,并根據患者病情擴張血管、放入支架。
腦血管病多發生在清晨、人們起床后這一時間內。老人尤其要注意,起床時不要迅速起身活動,而應該在床上先讓身體適應從睡眠過渡到清醒的狀態,再慢慢起來活動。
骨性關節炎青睞“富態”老人
劉 軍
骨性關節炎是因關節軟骨受破壞,失去彈性,喪失強度,并引起軟骨下骨的硬化或囊性變及骨贅形成,從而產生疼痛和運動障礙,嚴重者導致患肢病殘。骨性關節炎可發生在任何一個關節,常見的關節是膝、髖、踝、肩、腕、肘和指等關節,但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最為常見。這是因為膝關節負重大,活動多,最易受外傷、勞累和風寒刺激。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還造成患者下蹲、上下樓梯等障礙,嚴重時會產生膝內翻及屈曲攣縮,最后出現關節病殘。體形肥胖的老人膝關節承重更大,所以患病的概率大幅度提高。
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治療骨性關節炎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專家提醒,體形肥胖的骨性關節炎患者,鍛煉時要嚴格掌握運動的度。正確適當的鍛煉,可以預防、延緩和減慢骨性關節炎的進程。有益的鍛煉包括:游泳、散步、騎腳踏車、仰臥直腿抬高或抗阻力訓練及不負重位關節的屈伸活動。而不正確的過度鍛煉則對身體有害,可增加關節扭力或使關節面負荷過大,進而加重骨性關節炎,如爬山、爬樓梯或下蹲起立等活動。
對于一些骨性關節炎癥狀較輕的老人來說,其治療應以保守治療為主,如口服中藥、消炎止痛藥、維生素和氨基葡萄糖,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等藥物。但是藥物治療只能在一段時間內減輕癥狀。在保守治療無效時就應積極進行關節鏡檢查和手術治療。當關節軟骨破壞較嚴重,間隙嚴重狹窄時,建議進行人工關節表面置換術。從以上的各項治療可以看出,大部分治療方法僅僅只是暫時減輕癥狀,而唯有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人工關節是骨科領域在20世紀取得的最重要的進展之一。它使過去只能依賴拐杖行走,甚至只能截肢的患者,能夠像正常人一樣行走,大大改善了生活質量,使一些晚期關節嚴重破壞的骨性關節炎患者有了希望。部分長期臥床病人,通過手術,重新獲得了站立和行走功能,部分或完全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