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門診,怡惠一臉困惑地走出診室,丈夫問她醫生說了些什么?她說“醫生沒有說什么?!薄澳悄阌袥]有問呢?”“我又不是學醫的,怎么知道要問什么!”怡惠一吐心中的不快,她對于醫生“有問才有答”的態度很不以為然。
的確,醫患雙方處在信息不對等的天平上,擁有豐富信息的醫方,有義務主動提供患者所需要的信息,但同樣的,患者也有責任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充實與疾病相關的醫療知識。很多門診醫生和專家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很多的病人。如何把握珍貴的看診時間,做最有效率的診斷及治療,除了仰賴醫生的經驗之外,病人事前做好準備,也有助于醫患的溝通。那么,如何做好準備,如何把握短暫的問診時間跟醫生有效溝通呢?下面一一為您介紹。
就醫前
1.患者平時應多閱讀與醫藥相關的書報雜志,搜集與自己疾病有關的資料,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將搜集到的與疾病相關的重要信息、要問醫生的問題以及身體的重要變化,做完整的分類記錄,有助于把握短暫的看診時間,充分表達需求。
2.保存曾經做過的檢查結果及病歷資料,當換了不同的醫生看病時,最好帶著以前做過的檢查結果及病歷資料,可以幫助新的醫生快速了解你的病情,也可避免再做一次重復的檢查。
3.將正在服用的所有藥品和營養品列出一張清單。對自己購買的非處方藥或其他營養品,應該帶完整的藥品包裝盒(袋)給醫生參考,醫生才會知道你正在吃的是什么藥,會不會影響他所開藥品的治療效果。
就診時
美國哈佛大學心內科教授伯尼·羅恩在《搶救心跳》一書中提醒讀者“抓不到重點的病人就得不到好待遇”。表明患者必須清楚表達就診的目的,因為醫師的判斷是慎重或草率,完全以病人在初診時提供的信息而定。所以,病人就診時應做到:
▲說清楚?;颊咂匠摱嘤^察自己的身體狀況,并把癥狀記錄下來。以下是醫生問診時常問的問題,建議你在事前先想好答案,并簡短直接地回答問題,掌握“抓住重點,描述清楚”的原則,幫助醫生做正確的診斷。
1.哪里不舒服?癥狀出現在身體的哪個部位?例如肚子痛,是上腹痛、下腹痛、左邊痛還是右邊痛?
2.怎樣不舒服?是痛、癢、麻還是酸?痛是悶痛、絞痛、跳痛、刺痛還是像刀割一樣的痛?有沒有其他的癥狀(如發熱、嘔吐)?患者應盡量找出最貼切的形容詞,讓醫生知道你的感覺。
3.不舒服多久了?有沒有特定的時間(例如飯后、睡前、白天或晚上)?什么時候開始的?是持續不舒服,還是一陣一陣間歇性地發作?
4.看醫生前,曾經如何處理不舒服的癥狀?如自行吃止痛藥、冰敷、搽藥膏、接受過其他的治療,處理后癥狀是否好轉?如果使用過藥物,必須記錄藥物的名稱和劑量,最好把藥品包裝直接拿給醫生看。
5.有沒有其他的疾病?是否正在做其他的治療?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務必讓醫生知道你的治療情況、正在服用的藥品或營養品,也別忘了把完整的藥品包裝帶給醫生看。
6.其他重要的參考信息,例如過敏史、女性是否懷孕或準備懷孕、月經生理周期……這些都是醫生做判斷時重要的參考信息。
注意不要自行診斷。伯尼·羅恩教授舉例說,有許多直腸癌患者自認為肛門流血是痔瘡引起的,而粗心的醫生也接受了病人的意見,沒有做進一步的檢查,因此錯失了治療的時機。
▲問明白。病人有問的權利,別因為自己的醫學知識不夠而不好意思開口,因為醫生可能不清楚病人的需求,需要病人多問問題。當病人很多,看診的時間很短時,病人更要主動發問,進一步和醫生溝通。對于醫生的解釋有任何的不明白,也應該請醫生再說明一次。
建議患者就診前列一張問題清單,可以避免因為緊張而忘了該問的問題。
1.造成疾病的原因?如何預防再發生?
2.生活、飲食、活動等方面有沒有需要注意的事項?
3.若需開藥,應該了解:為什么要吃這個藥?怎樣吃?如何才知道有沒有效?有什么副作用?要吃多久?需要跟蹤治療的效果嗎?
4.若需檢查,則應了解:檢查的意義及程序?檢查前、中、后應注意的事項?何時可以得知結果?
5.若需動手術,建議和醫生討論以下問題:動手術的目的?不動手術會有什么后果?手術對疾病的幫助有多大?除了手術,有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必須在多快的時間內動手術?手術時需要全身麻醉還是局部麻醉?手術會有哪些風險及后遺癥?手術后會有功能短暫或永久的喪失嗎?手術后大約多久可以出院?多久才能完全復原?手術及住院費用大約需要多少?還可以到哪里去征詢其他醫生的意見?
▲記筆記。除了看病前需要對疾病信息、問題及身體狀況做記錄之外,看病時也可記下醫生的提示,例如:生活飲食上的禁忌、該注意的藥物副作用等。
就醫后
保存就醫記錄及結果。除了可以提供給下一位醫生作診斷參考之外,也是保護自我權益的一種做法。如果發生醫療糾紛,患者保存完整的就醫記錄及結果是很重要的證據。
必要時也可征詢其他醫生的意見。如找同一??频钠渌t師:可以是同一家或不同家醫院的醫生。但如果是癌癥,建議不要找同一家醫院的醫生,因為他們的想法及治療方法會比較接近。如面臨開刀與否的抉擇,建議再請教非外科系統醫生的看法。例如心臟外科醫師建議你開刀,則可問問心臟內科醫師的意見。
最后,伯尼·羅恩教授提供了幾個判斷好醫師的細節,包括:愿意和病人親近(如醫生會和病人握手或點頭打招呼)、守時(這代表醫生懂得尊重病人)、正面樂觀的態度、耐心傾聽、徹底詢問病史(即使門外還有許多病人在等)。希望以上的就醫訣竅可以幫您成為一個聰明的就醫者,助您得到最好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