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一曲《常回家看看》唱遍大江南北,一時間,令長城內外那些空巢老人聽得如癡如醉、熱淚盈眶。能唱的跟著哼兩句,不會唱的也逢人便說這歌唱得好,唱到了心坎上。“找點時間,找點空閑,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
好幾年過去了,現在還不時可以聽到那熟悉的歌聲。不同的是,時過境遷,現在好些老爸老媽,一提到“常回家看看”就心驚肉跳,一臉的無奈和煩惱。找什么時間?他們有的是時間和空閑,三天兩頭回來轉轉,把老窩當成了餐館,老人得下廚張羅一桌好菜好飯,外加酒水。一般三人同行,儼然是赴宴的嘉賓,不是坐著看電視,就是高談闊論一通,什么“提籃買菜”,什么“刷刷筷子洗洗碗”“捶捶后背揉揉肩”,仿佛都已是過眼云煙,臨走時再捎帶上一些好東西的也為數不少。
“常回家看看”的本意無疑是好的,但是,孩子們常回家看看的同時,應該更多地考慮和體諒父母的經濟狀況與身體情況,不要給老人增添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說真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叫窮,可是,老爸老媽都一大把年紀了,干了一輩子,就靠那么一點養老金過日子,絕大多數都會不堪重負的。
無論是節假日還是平時,“陪著愛人,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不就是為了盡孝心嗎?應該主動買菜、做飯、洗刷碗筷才是,叫老人多歇著、別累著,或者大家一起做,其樂融融方顯天倫之樂。常回家看看時千萬不要當“甩手掌柜”或動口不動手的“嘉賓”。如果能幫老人洗洗衣服、被子,擦擦地板和窗戶,那才是真的盡了孝心。
把“常回家看看”變成“常回家干干”,這其實也是子女應盡的責任,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肯定不會只是“看看”那么簡單。現在生活節奏快,休息的時候人都變懶了,但是,那些費不了多少力氣的家務事,做與不做,的確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說得大一些,常回家干干,興許還會改變你的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