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7年年底體檢時發現患有糖尿病的。1990年退休后我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認真關心自己的健康,意識到健康的鑰匙就在自己的手中,在家人的關心和支持下,我開始重視學習糖尿病的知識,經常聽專家講座,與同病患者一起交流探討,在治療糖尿病的實踐中,根據哲學養身的理念,掌握對立統一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摸索和總結出以下有益于治療糖尿病的五條“兩點論”,謹與同病患者共討論。
★既可怕,又不可怕
可怕的是糖尿病屬于終身疾病,暫無根治之方,不積極治療可引起諸多并發癥,會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和正常壽命。那么糖尿病患者是不是就沒希望了呢?實際上并非如此。只要學會自我控制,盡早、積極、正確、合理治療,常測血糖,控制飲食并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態,再輔以適當的運動,治療得法完全可以控制好血糖,照樣能長壽。我已患該病20年,年近80,身體狀況自覺良好,還能“有學”“有教”“有樂”,過著幸福的晚年生活,享受到“夕陽美”的歡樂,和未患糖尿病的人一樣有高質量的生活和同等的壽命。
★既要遵醫治,又要重自治
遵醫治就是要聽從醫生的指導,接受醫生的治療,該打針時就打針,該吃什么藥就吃什么藥。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醫生能治病,不能治命。”最高明的醫生也只能對癥治療于一時,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醫生對患者疾病的變化,是難以完全了解和控制的。治療雖然離不開藥物,但對糖尿病這種慢性病來說,結合自身特點進行自治也不可不說是有效的良方。重自治就是對飲食上該吃什么,不該吃什么,及用餐時間、用餐次數、進食分量等,都要進行科學的自我調控與把關。
★既要講原則,又要講靈活
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血糖過高,治療的目的是控制血糖。對血糖控制要達標,這是一個原則。但目前的治療水平尚不能將每個時段的血糖都控制在正常水平。我認為要達標就必須堅持不懈,但又要講靈活性。我將血糖控制結果分為三級:理想、滿意、一般,盡可能做到理想或滿意,一般也可以。如果達不到一般,再去找醫生幫助,而不是一味勉強,超越現實。有的患者為了將血糖控制在完全正常范圍內,不惜經濟支出和肉體痛苦,遍訪名醫,求購新奇特效藥,吃飯按書本,多一克不吃,少一克補上,運動按公式步步計算……去做一些不能實現的事情,會導致事與愿違、事倍功半的結果,這些為了達標而進行的過度治療是不可取的。
★既要治高,又要防低
血糖高了,尤其是居高不下,易發生并發癥,危害健康。但血糖低了,尤其是低得過度,也會患低血糖,出現頭暈、眼花、出冷汗、全身乏力,甚至休克,其痛苦比高血糖時還嚴重。在某種意義上說,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尤須注意預防低血糖。切忌用藥過量、過多,進食過少、過遲而出現不應有的低血糖。
★患者在飲食上既要有所控制,但又要有所放開
控制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重視和堅持。要維持正常生活,從事適當勞動,身體內就要有一定量的糖作營養和支撐。有所控制,是指對含糖、含脂量高的食品,包括米類、麥類、水果類及含脂肪高的肥肉類要適當少吃,但也不是絕對的戒吃,具體到進食量多少為好,要因人、因時制宜。所謂有所放開是指對粗糧如蕎麥、燕麥、玉米等,豆制品類如豆漿、豆腐、豆腐干等,含水多的食物如葉莖類蔬菜、瓜果等要適當多吃。只要搭配合理,可使營養成分互補,既能滿足身體的需求,又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有的患者對水果“望而生畏”,其實沒有這個必要,如果血糖控制在理想的狀態下,只要限量,又掌握在兩餐之間或睡覺前吃并減少主食量也并非不可。
總之,要正確對待疾病,只要有信心,糖尿病患者照樣會有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