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中極力推崇的推土機——外包,正在被一個新的推土機——眾包所顛覆。眾包與它的孿生兄弟外包有著質的區別,外包是社會專業化分工的結果,而眾包則受益社會差異化、多樣化帶來的創新潛力,是更加個體的行為。那么,這種趨勢是否標志著“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草根時代已經到來了呢?打開知名的眾包網站www.secondlife.com,可以看到一句醒目的廣告語:“你的世界,你的夢想。”(YourWorld.Your Imagination)隨著眾包概念的流行,越來越多的個人開始踏上尋夢之旅。
眾包(Crowdsourcing)是《連線》(Wired)雜志在2006年發明的一個專業術語,用來描述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即企業和用互聯網將工作分配出去,從而發現創意或解決技術問題。通過網絡控制,這些組織可以利用志愿員工的創意和能力完成即定的任務。對很多行業而言,這種模式提供了一種組織勞動力的全新方式,
實際上,就在我們為外包爭論不休時,眾包已經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魔法門。那么,繼外包之后,眾包具有怎樣的革命性力量?我們如何實施眾包策劃呢?
眾包巨浪何以興起
目前,一股眾包浪潮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
在Google上搜索一下crowdsourcing,可以搜索到兩百多萬個頁面。而在一年前,這個數據可能是零。
那么,是什么原因成就了眾包的風行呢?
眾包的第一個推動力是一些公司的創新性舉動。宜家通過舉辦“天才設計”大賽,吸引顧客參加多媒體家居方案的設計,得獎者將獲得2500歐元的獎勵,其作品也將投入生產、進入市場。
眾包的第二個推動力是客戶的力量。越來越多的公司發現,設計好的產品不只是工程師的使命,客戶的聲音更為關鍵。為此,寶馬在德國開設了客戶創新實驗室,為用戶提供在線工具,以幫助他們參與寶馬汽車的設計。事實上,眾包這個概念雖然新鮮,但類似的思路卻一直存在。比如,很多企業的LOGO設計、廣告語創作,所采取的社會公開競標方式,就屬于這種思路。在中國,正是因為具有這樣的土壤,不少眾包網站才不約而同地把LOGO、封面設計作為重點業務,比如創易網就是如此。
眾包的第三個推動力是互聯網。正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可以使參與者以較低的成本參與游戲,并各得其所。對公司而言,這種模式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開支的降低,這是用網上勞動力使風險降低的結果,因為公司只給那些它們喜歡的創意付費。對個人而言,這也增加了很多人新的收入渠道,它的進入門檻很低。
博客也可以看做是眾包的一種形式,眾多博客實際上承擔了大量的內容制作工作。根據CNNIC發布的《2006年中國博客調查》顯示,截至2006年8月底,網民注冊的博客空間已經超過3374.7萬個,博客數量更達到了1748.5萬個。其實,這才是巨大的眾包市場。
如何實現眾包革命
在用戶自制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的潮流中,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考慮如何激發個人的力量。實際上,眾包之所以讓人興奮,在于為眾包公司提供創意或勞動的人往往能獲得少量勞動報酬。對于研發等更專業的工作,報酬可能會高許多。
寶潔公司負責科技創新的副總裁Larry Huston評價道:“外包是指我們雇傭人員提供服務,勞資雙方的關系到此為止,其實和雇傭關系沒什么兩樣。但現在我們的做法是從外部吸引人才的參與,使他們參與到這廣闊的創新與合作過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對公司而言,如何引爆眾包的力量呢?那些走在眾包前沿的公司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經驗:
方法一:吸引用戶的參與,讓用戶成為公司創新戰略分子。eBay的核心戰略甚至就是眾包,從早期的幾小類產品,到如今幾十萬種龐大的產品,eBay的戰略依賴微小的個體來達到完善。
方法二:與一些專門從事眾包服務的公司合作。有一個名為“創新中心”(innoCentive)網站就專門解決大公司的難題,里面聚集了9萬多名研發人才,他們共同的名字是“解決者”(Solver)。寶潔是最早成功使用眾包的公司之一,它借助“創新中心”等網絡平臺的幫助,該公司的研發能力在過去6年里提高了60%。目前,“創新中心”上的難題破解率為30%,“創新中心”的首席科技官JillPanetta認為,在網上廣招賢士的做法“和傳統的雇傭研發人員的做法相比,效率要高出30%。
方法三:善于利用互聯網。通過互聯網,公司可以吸收不同專業、不同地區、不同興趣的人參與。亞馬遜曾推出提供眾包服務的平臺Mechanical Turk(Beta版),企業用戶針對的是那些需要以數美分起價外包簡單計算任務的公司,而個人用戶將通過完成某項工作獲得小額的報酬。
方法四:舉辦類似“創新擂臺”的活動。美國運通、GE、惠而浦等大型企業,除了依靠自己的研發團隊,還開始向3000名MBA求救,以解決公司的策略難題。一家名為Idea Crossing的企業就專門從事“創新擂臺”(Innovatuion Challenge)活動。那些大型公司至少支付5萬美元,才能參與這種“創新擂臺”比賽。
真正的革命性力量
眾包的背后,是個體力量的覺醒。
在弗里德曼看來,小公司也可以與大公司較量,“一個小公司,可以把人力資源部外包到佛羅里達,把財務部外包到班加羅爾,也可以從其他公司下載銷售表格和商務表格,還可以建立一個全球化的公司,但是成本卻非常少,所以中小型公司可以利用很多以前不可能利用到的模式來參與競爭”。
目前,越來越多的經理人已經注意到了個體的力量,并開始加以利用。在2006年5月,淘寶網試圖為一項“招財進寶”的服務引入收費機制,卻引發了爭論。自6月1日開始,淘寶網向2000萬商戶浩浩蕩蕩地召開了一次全民公決,并邀請浙江東方公證處進行公證,采取開放式投票來決定是否采納這一業務。結果是39%的支持,61%的人反對,“招財進寶”最終下線。
實際上,“自下而上”的創新是對傳統“自上而下”創新的顛覆。以往架設在業余愛好者和專業人士之間的成本藩籬也由此被打破,市場的大門在一瞬間突然為愛好者,兼職者和發燒友打開,精明的公司也紛紛找到在人群中發現人才的捷徑,這樣的人力并不完全是免費的,但比起傳統的雇員,成本顯然不值一提,
在這種背景下,有一些公司也開始調整自己的創新機制,拋棄那種依靠首席技術官的“自上而下”式的創新,采取“自下而上”的創新方式,充分激發每一個員工的創新力。結果,他們驚奇地發現,這種被激發出來的創新威力十分驚人。在Google公司,100%的創新來自于“自下而上”,而CEO只是負責箭射的方向。在百度,這種“自下而上”的創新則占到了80%。
但是,IBM商業價值研究院的一項關于CEO創新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CEO在引爆個體的創新上,表現乏力。在中國,58%的CEO親自負責創新工作的領導;在國際上,只有35%的CEO如此,因為他們將創新視作企業全員的責任。在中國,33%的職能主管、部門經理負責創新工作;在國際上,38%的職能主管、部門經理負責創新工作。
在扁平的世界里,金字塔型的創新也意味著危險,眾包無疑是打破這種金字塔的利器。
(文章編號:20306)
(編輯:大千lidaqian@hotmail.com.lidaqian@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