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翔是一家公司的總裁,今年50歲,患有高血壓和高脂血癥多年,由于平時工作繁忙,再加上應酬較多,一直未能很好地控制好血壓和血脂。兩年前他突發胸痛,被確診為急性前間壁心肌梗死,醫生當即急診為他做了冠脈擴張及支架植入術,術后汪總自我感覺良好。出院后,汪總一開始尚能堅持按時復診,服用保護心臟功能的藥物。由于平時工作較忙,一年后,他覺得與常人無異,服藥開始沒規則,復診也不按時了。
這樣又過了一年。一天,汪總在辦公室突感胸悶,呼吸困難,無法活動,一走動就感覺呼吸困難加重,同時大汗淋漓,口唇紫紺,秘書趕緊送他到醫院急救,后被診斷為心梗后嚴重左心功能不全,即心衰。經醫生全力搶救,汪總再次死里逃生。經過這次生死劫,汪總再也不敢怠慢,一直堅持在心衰門診隨訪,按時服藥,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再也沒有發生呼吸困難的情況,各種檢查指標也在逐漸好轉。
人們一定會問,心梗是由于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手術治療已經開通了冠狀動脈,照理心梗已經治愈,為什么還會再次發病呢?其實,冠心病病人的血管猶如一條年久的水管,生了銹,管腔變窄,加上有垃圾堵塞,造成了心肌梗死。溶栓療法去掉了垃圾,水流通暢了,但鐵銹和狹窄依然存在;介入治療打通了水管,但水管其他部位甚至原來的部位依舊銹跡斑斑,并且還可生銹。總之,無論靜脈溶栓,還是冠狀動脈內的成形術,甚至搭橋手術,都只是最大限度地挽救心肌,但無法讓死亡的心肌復活,而后續的藥物治療才是真正的根本性的治療手段。當然,兩者缺一不可。
近年來,隨著多種先進診療手段的應用(如靜脈溶栓、冠脈擴張成形術、支架植入和冠脈內溶栓術等),挽救了大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現在,心肌梗死后如何更好保護心臟功能顯得尤為重要。日常生活中,像汪總這樣的事屢見不鮮。人們往往非常重視心肌梗死的急診救助,而忽視了心梗后心臟功能的保護。其實,心梗后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證生活質量,完全取決于心臟功能的保護,尤其是平時自覺癥狀較好,無明顯不適的心梗后病人更應重視。據流行病學調查統計,心肌梗死后治療成功的病人中,有10%~20%在一年內再次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或心臟猝死。所以心梗病人出院后還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長期采用保護心臟的綜合性治療。
一、心梗后的后續治療。首先是病因治療,尤其是有效控制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壓,這些都是冠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在心梗后,控制的水平要求更為嚴格。其次,聯合用藥,包括血小板的聚集抑制劑如阿司匹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依那普利、β受體阻滯劑、降膽固醇的藥物等。心梗后,可伴有復雜的病理生理改變導致“心臟重構”。時間一長,即會出現心臟擴大,心功能下降,出現相應的癥狀。目前,很多藥物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都有逆轉“心臟重構”的功能,是心梗后及心梗并發心衰時的根本性治療手段。藥物的聯合應用能從各個環節對心臟重構及血栓形成起到抑制作用。
二、心梗后的生活習慣。要改變吸煙、酗酒、生活過于緊張、缺乏體力活動等不良生活習慣;還得隨身攜帶急救藥,以防不測;同時,要定期到醫院復查等。此外,心梗后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自我檢測,一般情況下,如果出現心功能下降,可能會有以下幾種表現:活動后氣促,尤其在登高時更為明顯;活動量下降,時常感覺胸悶憋氣,或夜間咳嗽和無法平臥,輕者可能只感覺乏力,工作無法集中精神。而在老年人中,常會有一些不典型的表現,如頭昏、頭重,行走時雙腳發脹,反應明顯遲鈍、淡漠,或對以前感興趣的事物興趣索然。當然,每個人的表現可能都不一樣,但只要發現與平時有異,應及時到專科醫生處就診。
三、心梗病人出院后要克服兩種毛病。一是怕。到過一次鬼門關總怕再次犯病;再加上大病體弱,總覺得一動就心慌,一走就氣促,什么也不敢做。其實,心梗病人出院后應重視活動,適量的活動可保護心臟功能,但活動量必須掌握一個限度:最適宜的活動量以次日不感疲勞為度。任何一種活動,只要引起胸痛或者氣促,就應馬上停止,如不能緩解就應該馬上服藥。心梗病人出院后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一定要循序漸進。二是不在乎。病人總覺得自己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既然恢復得不錯,胸不痛,氣不喘,那就干啥都行。這是非常危險的,仍有可能再次發生心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