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 東(1955-),男,北京人,教授,主要從事國際經濟安全方面的研究。
摘 要:2006年在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以及自然環境復雜多變,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經濟增長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各種不利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并不十分明顯,沒有改變全球經濟復蘇的局面。上半年以來全球總體經濟發展形勢要比預期的好,前景被普遍看好,全球處在經濟周期上升的通道,在這一背景下有關國際機構紛紛上調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自始至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潛在的威脅依然存在。
關鍵詞:全球經濟;世界經濟格局;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自然環境
中圖分類號:F1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3-0087-06
2006年上半年以來,全球總體經濟發展形勢要比預期的好,前景被普遍看好,全球處在經濟周期上升的通道,在這一背景下有關國際機構紛紛上調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但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自始至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潛在的威脅依然存在,未來全球經濟仍將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從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以及自然環境看,未來全球經濟的發展,不僅有來自經濟領域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也有來自政治層面的地緣政治和國際安全領域的負面影響,同時又有來自自然環境的影響,全球經濟發展面臨著多層面種種考驗。
一、全球經濟增長強勁
全球經濟在經歷了2005年穩定增長后,2006年前三個季度,雖受到油價高位波動、利率提升、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中東地區動蕩加劇以及世界各地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負面影響,但仍難以阻擋全球經濟的良好運行和快速增長。特別是,雖然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對不同的國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總體上說,高位徘徊的油價對全球經濟和貿易帶來的沖擊比預期和想象的要弱。多數專家認為,其主要原因是:(1)油價上漲是全球經濟持續發展導致能源需求旺盛的結果,并非供應不足,高油價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比預期的要輕,同時也體現了全球經濟的進一步活躍和繁榮。(2)發達國家高度依賴石油的經濟增長模式在逐步轉變,十分重視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經濟活動已經向能源需求相對低的服務等行業轉移。(3)近期高油價帶來的負面影響同以往石油危機時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一方面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應對高油價的承受能力已經得到加強;另一方面石油輸出國需要大量購買所需商品和服務,石油收入被需求增長大量消耗,彌補了因石油收入增多帶來的貿易不平衡差距的拉大。(4)油價的上漲和石油收入的增多使許多石油輸出國大量購買發達國家的債券,導致投資和消費的持續增長,有助于全球經濟的進一步活躍和發展。
從半年多的全球經濟的發展形勢看,盡管有關國際權威機構對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的基點不同,但初期一致認為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減緩,低于2005年的經濟增長。半年過后,全球經濟總體運行超出了國際機構最初的預期,經濟保持著較快的增長態勢。第一、二季度全球經濟同比分別增長了4.7%和4.5%,其中發達國家經濟同比分別增長了2.9%和2.8%,發展中國家經濟同比分別增長了6.5%和7.0%,參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6年7月28日公布的數據。預示著下半年經濟發展將有進一步的良好表現。對此,有關國際機構又一致認為2006年上半年以來,雖然全球經濟仍面臨著許多不穩定因素,后期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也同時存在,但經濟復蘇將明顯加快,并紛紛上調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2006年初,聯合國發布的《2006年世界經濟形勢和展望報告》預計,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略高于3%,2006年1月15日聯合國在北京發布的《2006年世界經濟形勢和展望報告》。與2005年基本相同,下半年聯合國根據全球經濟發展趨勢重新調整了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上調至3.6%。2006年7月11日聯合國在日內瓦發布的《2006年世界經濟形勢和展望報告》。世界銀行最初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與聯合國最初預測基本一致,最初預計全球經濟增幅為3.2%,2005年12月11日世界銀行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的報告。與2005年持平,上調后的預測高于聯合國,上調到了4.4%,2006年5月30日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金融發展》的報告。并大幅度上調了部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預測。世界貿易組織的預測則略低于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認為最終全球經濟增長可達3.5%。世貿組織2006年4月11日公布的《2005年世界貿易形勢與2006年前景》報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期和近期的預測則均高于聯合國、世界銀行和世貿組織的預測。早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為4.3%,2005年9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06年4月上調到4.9%。爾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2006年即使在原油價格高位徘徊的情況下,全球經濟依然表現活躍與強勁,對全球經濟前景更為樂觀,將經濟增長預測再次上調到5.1%。2006年9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上述預測還不能說是最后的預測和最終的增長,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和最終的增長有可能還會被改寫,無論是上調還是下調,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已成定局。
二、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
總體上看,推動當前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包括:世界各國消費需求旺盛;經濟行為活躍;全球貿易增長加快;國際投資進一步復蘇;失業率逐步下降;跨國企業并購增多。
1.世界各國消費需求旺盛
一年多來,全球經濟擺脫了通貨緊縮的束縛,在經濟增長的帶動下世界各國消費需求持續旺盛,持續旺盛的消費需求同樣也支撐了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從需求上看,2006年世界各國消費需求的增加不僅體現在能源上,而且對有色金屬產品的需求保持著較快的增長。由于美國制造業發展狀況良好以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消費需求的強勁增長,對有色金屬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推動了國際市場上有色金屬產品價格的持續走高,年初以來國際有色金屬產品價格與能源價格并肩屢創新高。在居民消費需求上,上半年主要發達國家的居民消費持續旺盛,美國商品零售額1—5月份同比增長率保持在7%以上,其中5月份增長了7.6%,比上月高出0.6個百分點;1—4月份消費信貸折年率分別增長了3.9%、2.1%、0.8%和5.9%。歐元區第一季度居民消費同比增長了0.7%,高于2005年第四季度的0.3%,4月份零售額同比增長了1%,為近年來最高水平。日本上半年民間消費增長了0.6%。與此同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居民消費需求也出現快速增長趨勢。2006年在能源和有色金屬需求強勁和居民消費增長的驅動下,上半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工業生產增長呈現強勢增長。以美歐日為例,美國工業生產1—5月份同比分別增長了3.2%、3.1%、3.8%、4.7%和4.3%。歐元區1—5月份工業生產同比分別增長了1.6%、1.7%、1.8%、2.2%和2.6%。日本1—5月份工業生產同比分別增長了2.8%、2.5%、3.1%3.3%和3.1%。①世界各國消費需求持續旺盛,為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提供了條件和增強了動力。
2.經濟行為活躍
經濟行為活躍是經濟繁榮的重要標志。從許多預測數字表明,2006年全球各種經濟活動十分活躍,特別是商業和服務業(如旅游、商務旅行、交通、零售業及其他相關行業)等經濟活動并沒有因恐怖活動的猖獗和自然災害的發生而減少,反而進一步活躍。以商業和服務業對全球經濟增長影響的重要程度和貢獻上看,預計商業和服務業的活躍將推動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增加0.4個百分點,再加上與此相關的連帶效應,這個數字則有可能擴大1倍,經濟行為的活躍意味著全球經濟的增長和繁榮將繼續保持下去。
3.全球貿易增長加快
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加深,2004年全球貿易迅猛增長,貿易額增長了21%,貿易量增長了9%,2005年增速有所回落,但仍高于近10年平均水平,2006年上半年以來,在全球經濟增長加快的同時,全球貿易繼續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據統計,2006年第一季度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出口同比增長了9.5%,進口同比增長了10.3%,預計全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7%,明顯好于2005年,其中經合組織(OECD)貿易增長將在5.5%到6%,2006年7月24日世貿組織(WTO)公布的《2006年世界貿易統計報告》。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尼、新加坡、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量將進一步擴大。全球貿易持續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加快以及發達國家提供了主要的消費市場,進口明顯要快于出口;另一方面,全球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成為當前全球貿易發展的深層次原因和動力。另外,近期國際油價、礦產品和有色金屬價格進一步上漲,導致全球貿易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在石油和資源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石油和資源出口國出口額猛增,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也隨之提高,部分盛產能源和礦產資源的發展中國家在市場強勁需求的帶動下從中受益,預計2006年末中東、非洲、南美洲(包括加勒比地區)、獨聯體國家出口額將分別增長約38%、31%、32%和29%,發展中國家整體出口增長將高于25%。全球貿易的持續高速增長,表明全球經濟復蘇正在進一步加快。
4.國際投資進一步復蘇
2004年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以及全球經濟普遍復蘇的情況下,國際投資開始呈上升趨勢,2005年全球國際投資繼續大幅度增加,達到8 950億美元,增長29%。2006年1月23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表的年度報告。從2006年的國際投資形勢看,隨著全球以及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加快,以及全球經濟活動的活躍和跨國企業并購的增多,全球國際投資將繼續攀升。從國際投資流向看,國際投資流向的主流仍將是美國等發達國家,據有關人士分析,2006年國際投資流入發達國家將超過3 800億美元,其中流入美國的國際投資將超過2 000億美元,這不僅將有利于恢復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資本市場的活躍與繁榮,同時也將給美國和西方整體經濟的恢復注入新的強有力的活力。與此同時,2006年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投資也將進一步增加,從資源戰略上看,國際投資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側重點將是自然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對石油等資源需求旺盛,資源問題已成為許多國家極為關注的戰略問題。另外,從地區特點上看,國際投資的重點也開始從傳統地區向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轉移,未來亞洲和東歐地區的國際投資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國際資本對拉美的投資將進一步復蘇;流入非洲地區的國際投資將保持穩定增長。當前,國際投資的進一步復蘇,體現了全球經濟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繁榮與活躍。
5.失業率逐步下降
2005年全球平均失業率為6.3%,2006年1月24日國際勞工組織發表的2005年就業形勢年度報告。2006年全球經濟的增長,使世界各國失業狀況普遍得到逐步改善,其中西方主要國家美、歐、日2006年以來失業率均出現下降趨勢;困擾俄羅斯多年的失業問題也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改善;世界其他國家失業狀況均有不同的改善。1—5月美國、歐元區和日本失業率穩步下降,美國失業率分別為4.7%、4.8%、4.7%、4.7%和4.6%,均低于2005年底4.9%的水平。歐元區失業率分別為8.2%、8.1%、8.0%、8.0%和7.9%,低于2005年底的8.4%。日本失業率分別為4.5%、4.1%、4.1%、4.0%和4.0%,除了1月份出現回升,其他月份均低于2005年底的4.4%。預計到2006年底美、歐、日失業率不僅不會高于現有水平,還會有所下降。盡管目前俄羅斯失業率仍高達7.7%,失業人數為570萬,但與2005年相比減少了3.8%,就業人數大幅度增加。俄羅斯經濟發展與貿易部2006年3月27日公布的社會經濟發展監測數據。2006年有望進一步下降。東亞、南亞和東南亞2005年失業率分別為3.8%、4.7%和6.1%,預計2006年末同樣有所下降。目前,各國失業率的普遍下降,是世界各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
6.全球跨國企業并購增多
長期以來,跨國企業并購一直是發達國家企業實現擴張與發展的一個主要手段,也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際產業投資基金的積極介入,全球范圍內大規模跨國并購浪潮空前高漲。近年來在這全球化的并購熱潮中,發達國家企業并購活動有增無減,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在全球企業并購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占全球并購總額的80%以上。近年來,隨著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逐步發展壯大,一些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充分意識到跨國并購對于鞏固自身優勢和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性,也開始通過并購的方式直接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跨國并購也在逐步增加,在全球并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00年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跨國并購額僅占全球的6%左右,目前已上升到了12%以上。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跨國并購,一方面表現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以及地區相互間的跨國并購,一方面表現在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并購。在發展中國家,東亞、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跨國并購持續呈上升之勢,中國和印度是跨國并購熱點國家。2004年全球跨國并購再次出現恢復性增長,2005年全球企業并購總額超過了2.5萬億美元,2006年上半年全球并購額達到1.93萬億美元,預計全年將超過2.5萬億美元。全球跨國并購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僅帶動了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三、世界經濟格局悄然發生變化
2006年初以來,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均有良好表現,盡管當前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和地區增長趨勢存在著差異,但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對全球經濟的繁榮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和作用,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也會發生變化。目前,在全球經濟強勁增長的同時,世界經濟格局悄然發生著變化,有關專家和學者對此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通常是指在一定經濟發展時期,能夠活躍在世界經濟領域并充當主導作用的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經濟組織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結構和狀況。雖然美國仍憑借著強大的經濟實力統領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但全球經濟嚴重依賴美國經濟的增長將有所減弱。2006年以來,隨著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俄羅斯經濟的興起、日本經濟的全面復蘇和歐洲經濟的改善、以及石油和礦產等資源豐富的國家重要性的進一步突出,這類國家和地區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全球和地區經濟的影響力不同程度上進一步加大,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也進一步顯現出來。在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中,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不斷增長;俄羅斯經濟的興起,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為推動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日本經濟的復蘇,將恢復其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并將有可能拉動全球整體經濟的復蘇,促進全球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歐洲經濟的改善,不僅改變了近年來歐洲經濟的頹勢,也有助于全球經濟的復蘇。隨著世界各國對資源需求的增大,石油和礦產等資源豐富的國家的重要性已經不再僅僅體現在地緣政治方面,而且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進一步突出了,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舉足輕重。從現在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變化趨勢看,美國在全球經濟中仍具有最大的影響力,這一局面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還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世界經濟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多極化的發展將挑戰美國在世界經濟格局的霸主地位。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國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特別是中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世界銀行預測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達到10%左右)2006年11月14日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經濟季報》。,中國經濟總量目前已位居全球第四,且近幾年占全球經濟增量中的比重在15%左右,由此中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斷增強,影響不斷擴大,對全球和地區經濟的穩定與增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國際經濟格局中影響力的顯著上升,國際上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投票權份額調整和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在2006年世界銀行的年會上,始終沒有得到相應的體現的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權和發言權發生了變化,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分兩步走的投票權改革方案(即第一步給投票權低估最嚴重的少數國家特別增加投票權;第二步是修改投票權份額的計算公式,增加基本投票權),根據規定,各成員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繳的股本為該成員的份額。這一份額將決定各成員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票權的多少和貸款的額度。成員投票權份額的多少取決于其經濟規模、經濟開放度、波動性及外匯儲備水平等因素。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60年來進行的最大規模改革。會議決定給中國、韓國、土耳其和墨西哥等4個投票權低估程度最嚴重的國家特別增加投票權,其中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份額將由原先的2.98%上升至3.72%(位于第六)。與此同時,年會期間還舉辦了題為“亞洲中的世界 世界中的亞洲”大型研討會,主題之一是關于中國、印度經濟發展對區域、全球經濟的影響。另外,在年會上,就全球經濟面臨著諸如通貨膨脹、高油價、多哈回合貿易談判中止、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及全球經濟不平衡等風險問題,中國代表呼吁有關各方加強協商和對話,促進國際和地區爭端的有效解決,為維護能源安全創造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避免高油價造成新的沖擊,以及各國共同承擔責任解決全球經濟發展的失衡問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保證發展中國家充分享受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得到普遍認同和共識。由此可見,本次年會不僅充分體現了中國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國際經濟組織影響力的增強,也反映了在國際格局中地位的不斷提升,意味著國際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
四、全球經濟隱患依然存在
雖然2006年上半年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形勢比預期要好,但另一方面,制約全球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也依然突出,經濟增長的背后潛伏著各種隱患,前景也不容樂觀。從當前國際經濟與政治環境看,全球經濟增長勢頭從整體上將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和負面影響,其中主要包括:國際原油價格高位振蕩徘徊;全球經濟發展失衡嚴重;貿易保護主義蔓延;各國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和全球利率普遍上調;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以及中東局勢動蕩加劇。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這些制約全球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將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突出問題和潛在威脅。
從國際政治環境看,最為突出的將是與局部地區動蕩相聯系的地緣政治的制約和負面影響,以及全球范圍恐怖主義活動的猖獗。當前,由于世界局部動蕩地區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不斷加深,特別是中東和非洲地區。在中東,戰后曠日持久的伊拉克安全局勢日趨嚴峻,自殺性恐怖事件接連不斷;難以平息的巴以沖突不但依然看不到緩解的跡象,而且再度加劇的可能依然存在;2006年7月中東地區硝煙再起,7月開始的長達一個月之久的黎以軍事沖突給中東和平再添陰影;伊朗核問題的解決始終僵持不下,隨時有可能出現新的變數。在非洲,一些國家不安定因素長期得不到解決,內戰和動亂爆發的可能性不能排除。2006年以來中東地區緊張局勢的加劇,不僅使該地區安全形勢惡化,而且還有向周邊地區和國家蔓延的趨勢。因此,地緣政治的不安全因素給全球蒙上了一絲陰影,地緣政治影響進一步突出。世界局部地區的動蕩和緊張局勢的蔓延無疑對全球經濟復蘇構成巨大的威脅,一有風吹草動,敏感的資源性產品就會隨之進一步攀高。另外,盡管2006年全球恐怖襲擊事件少于2005年,但全球范圍的恐怖活動始終沒有銷聲匿跡,8月在英國挫敗的重大航空恐怖襲擊事件,再度導致全球航空業恐慌,表明恐怖活動依然猖獗。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猖獗導致全球安全形勢嚴峻,一些國家和地區隨時有可能成為恐怖活動襲擊的目標,特別是針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恐怖活動發生的可能性更大。而遍及全球的恐怖活動依然是威脅全球經濟穩定的重要因素,恐怖事件的發生將打擊人們的信心,特別是消費和投資信心。與此同時,打擊恐怖主義仍是當前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不能排除新一輪反恐軍事行動的隨時展開,這將使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因素增多。
從國際經濟環境看,當前制約全球經濟發展潛在隱患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
1.油價的影響
國際油價依然是全球經濟最大的威脅。2006年初以來,在中東形勢進一步動蕩和全球對石油需求的不斷增大,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持續在高位徘徊,油價的浮動范圍從2005年底的每桶56到60美元提高到70美元以上,甚至超過了75美元,一度達到近年油價的最高點,與每桶80美元只有一步之遙。盡管進入2006年10月后,國際油價從高位持續下跌,跌至55—60美元徘徊,但未來全球經濟能否較快增長,仍然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國際油價的走勢。預計國際市場對石油的需求依然旺盛,而油價的不確定性,受到石油供給、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不能排除油價的走勢出現大幅震蕩的可能性,這將會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難以預料的影響,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影響更大。如果國際油價再度走高,將阻礙石油消費國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在目前中東局勢持續惡化的影響下,國際石油價格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維持在較高的價位,而油價的堅挺,不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進一步增大,而且對國際石油安全機制的影響也進一步突出。
2.全球經濟發展失衡進一步突出
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表現是,世界各國經濟增長差異日益擴大,美國以及包括中國在內東亞洲地區經濟增長大大高于其它地區和國家,加劇了全球經濟的失衡。另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國對石油和金屬等資源性商品的需求高于經濟的增長,導致了全球經濟失衡狀況日趨惡化,同時石油等商品價格的不斷上漲加重了全球經濟失衡的程度。經濟發展失衡的進一步加劇,給全球經濟和國際金融市場帶來巨大的風險,將可能加大未來全球經濟增長大幅度減弱的可能性。
3.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帶來的影響
近年來,全球范圍各種貿易爭端和摩擦層出不窮,這不僅體現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也體現在發達國家之間。尤其是在當前國際貿易環境下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抬頭,特別是西方國家帶有政治歧視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在形成和泛濫,近期在鋼鐵、農業補貼和紡織品等方面貿易保護主義表現尤為突出。目前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不僅對多邊貿易體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也嚴重危害和影響著全球貿易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和全球普遍上調利率
2006年7月開始,全球范圍內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上調了利率,其中日本在實施零利率政策6年之后首次宣布加息,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同時上調利率25個基點,澳大利亞央行將利率由5.75%上調到了6%。導致世界各國紛紛加息的主要原因是,2006年初以來石油和金屬等資源類價格一升再升,加大了生產成本,導致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加重,通貨膨脹的威脅已經滲透和擴散到經濟的各個領域,只是各國表現程度有所不同。通貨膨脹是目前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如果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全球新一輪加息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從而有可能導致消費、投資、居民收入和信貸增長緩慢以及股市的低迷,全球經濟增長也將有可能減緩。
5.全球股市和金融市場脆弱
目前,雖然全球股市和金融市場表現活躍,但依然十分脆弱,如有風吹草動或突發事件,全球股市和金融市場出現動蕩也在所難免,全球股市和金融市場的復雜多變也會影響到全球經濟環境的穩定。此外,近期國際外匯市場上美元匯率持續波動,帶來潛在風險的程度有所增加。如果美元匯率繼續走低,雖然有助于緩解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的不斷增加,但是美元的進一步貶值也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一方面有可能導致外匯市場動蕩,另一方面歐元和日元的進一步升值有可能導致經濟增長正在上升階段的歐洲和日本經濟增長減慢,甚至葬送歐洲和日本經濟的復蘇。
另外,全球惡劣的自然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在全球范圍內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也給全球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2006年以來,惡劣的自然環境籠罩著世界各地,接踵而來的臺風(颶風)、地震和旱澇以及酷暑等嚴重的自然災害給許多國家和地區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消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全球氣候變化異常、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已經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發展中不能忽視的負面因素。近年來,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除了氣候變化異常等自然因素外,經濟增長對全球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人類如果不能善待自身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反過來又會對人類造成重大威脅,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增長。此外,目前各種疾病在全球許多國家擴散,難以預料的疫情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難免對有關國家和地區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因此,密切關注和應付隨時有可能發生的嚴重自然災情和疫情,不僅是有關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也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
從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看,國際經濟和金融形勢相對穩定,股市繁榮與活躍,全球范圍發生金融恐慌和災難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不出現意外不會有大的波動。另一方面,盡管當前全球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和穩定性增強,但經濟繁榮的背后潛伏著不同程度的經濟隱患和變數,一旦發生變化也會導致全球經濟出現波動甚至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