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以遼寧1990—2003年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改造的投入與裝備制造業的利潤水平的時序數據建立了Johansen-Juselius協整模型并進行了Granger因果分析,驗證了信息化技術改造與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長期穩定趨勢以及兩者的Granger因果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給出了遼寧關于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改造的研究結論。
關鍵詞:技術改造;信息化;協整關系;Granger因果關系;企業競爭力
中國分類號:F4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6—0030—08
一、問題的提出
裝備制造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已成為該產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這種融合更準確地說是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對裝備制造業的改造過程,即裝備制造業在產品開發、業務流程、管理體制和生產模式等方面大量應用信息技術促進一般生產節奏和生產效率提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信息技術能夠通過解除自我發展的瓶頸持續不斷地提升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信息技術的發展與裝備制造業的繁榮保持著一種長期穩定關系。
Marsha Shalv認為,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業的這種融合關系具有長期趨勢,所謂長期趨勢是指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業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種穩定的均衡關系,這種均衡關系表現為信息技術總是同裝備制造業集成在一起形成產業新的發展方向。然而,Jeff Chappell認為信息技術對裝備制造業的改造只是偶發的,裝備制造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中有很多難以完善之處,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裝備制造業同許多因素都不和諧,這些不和諧有些來自信息技術,比如信息化的數據安全問題,OEM工具的價值何在,什么會成為制造業信息化的標準以及信息化如何成為企業的資產等問題;有些則是源于裝備制造業本身的,如過分對信息技術的依賴導致對市場和顧客實際需求的脫離,真正具有市場價值的創新不足等,這些問題將給未來制造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隱患。Robert Haavind也認為信息技術同裝備制造業的融合會遇到發展的瓶頸,裝備制造業將重新選擇產業的發展方向。
由此可見,雖然學者們對信息技術提升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是普遍認同的,但是對于二者的融合是否存在長期趨勢意見并不統一。筆者認為,檢驗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業融合的長期趨勢關鍵是看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是否具有協同性,兩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系。上述爭論都主要是從企業具體的運作和管理過程入手,本質上是信息技術同裝備制造業融合過程中對裝備制造企業各種能力的提升以及管理過程中不和諧因素的討論,盡管具有相當的合理性,但是對這種長期趨勢的研究應該采用更為一般的指標。財務指標能夠高度抽象地概括企業的整體運作水平,加入時間序列后就能夠清晰地看出企業的發展趨勢以及不同的投資方式同信息技術的相關性。以信息技術對裝備制造業改造的投入以及裝備制造業利潤水平的時序財務數據來考察二者的關系,既能夠避免具體管理細節對整體趨勢的影響,又能夠科學地抽象出我們需要檢驗的結論。因此,本文采用Johansen-Juselius協整關系檢驗法驗證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改造的投入與企業利潤之間的長期變化趨勢,之后進一步采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法來檢驗兩個協整變量的相互關系??紤]到利潤只是反映企業競爭力的一個方面,而影響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還有企業內部的各種能力以及市場環境等非財務因素,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一個裝備制造業的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裝備制造業競爭力體系基于信息化各因素的權重,分析信息化技術改造對競爭力體系中各種要素的改善程度。
二、樣本數據的選擇、變量的定義與樣本數據的采集
(一)樣本數據的選擇
本文采用的是遼寧省裝備制造企業的數據,因為遼寧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省份,同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各省份相比較,這里有著更多的國有大中型企業,能夠很好地說明信息化技術改造與傳統裝備制造業的關系,并且裝備制造業是遼寧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是遼寧老工業基地最有潛力,與高新技術結合最緊密,發展變化最快的傳統產業之一,因此采用遼寧省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改造的數據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對制定產業發展戰略和政府決策都具有借鑒作用。
(二)變量的定義與樣本數據的采集
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是根據裝備制造業的特點利用計算機和各種網絡加速企業在產品開發、生產和營銷過程的價值鏈增值過程,它是通過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系管理(CR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產品開發管理(C3P)、企業資源計劃(ERP)和制造執行系統(MES)打造一個健全的“企業神經系統”,能夠快速響應市場的需求。本文把對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改造的投資力度定義為投資于企業的計算機終端、服務器、大型軟件、電子儀器、通訊工具和網絡鋪設等,用于產品開發以增加產品種類、提高產品質量以及節約企業資源的一系列引起固定資產增加的信息產品和服務的投資金額(暫不考慮信息化的組織結構、生產力以及信息化的運作效率)。對裝備制造業利潤的定義即為普通機械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這6個行業在統計區間內每年的利潤加總。對于主成分分析法,重要的是確定裝備制造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這個體系可以分為多個層次,每個層次下設次級指標,我們可以把某一級指標定義為變量,以便作為問卷調查的依據和進行數據處理。
由于裝備制造業過于專業和狹窄,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裝備制造業統計年鑒”,而且無論是工業經濟統計年鑒還是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以及遼寧統計年鑒,統計項目里并沒有直接關于信息化投入的統計數字,也沒有相應的統計指標,這樣我們還需要采用他人的二手數據以及利用一些換算方式間接利用各種統計年鑒獲得數據。根據制造業企業信息化的含義筆者認為信息技術帶給企業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對企業資源的節約、數字化的產品開發和信息化管理。因此這正好對應了工業年鑒中按用途劃分的更新改造投資6個小項中的3個,即節約措施、增加品種和提高產品質量(其他3個是增產、三廢治理和其他)盡管信息化技術改造也會涉及到其余三個,但筆者只考慮信息化改造的主要用途。然后筆者需要計算的就是遼寧的裝備制造業在這三項投資中所占的比重,為了使問題簡化筆者采用平均比重,即假設這個比重就是歷年對裝備制造業的投資占社會各行業總投資的平均比重。采用的樣本區間為1990—2003年。
由于這些年份統計指標并沒有直接的裝備制造業數據,所以筆者需要計算,具體算法是取得全國裝備制造業占制造業投資總數的平均比例,然后按照這個比例算出遼寧1990—1997年裝備制造業改造總投資,在與全社會更新改造總投資比較,所得比例與三項用途投資的乘積就是信息化技術改造投資的力度。
三、模型的實際測算
(一)Johansen-Juselius協整關系檢驗的過程與結論
這種方法常用于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它的基本思路為:如果兩個(或以上)時間

由此可知,信息化技術改造投入與企業利潤之間存在惟一的協整關系,也就是說信息化技術改造投人與企業利潤之間長期保持一個較穩定的波動關系,筆者可以進一步驗證這種關系的性質,即證明在這種關系下,這兩個變量何者為內生變量何者為外生變量,即這兩個相關經濟變量的因果關系。
(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過程與結果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法正是一種利用時間序列來鑒定變量間的因果關系的統計分析方法。一般認為,回歸分析能夠度量變量間的相關程度,但不足以判別因果關系,而識別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必須基于一個變量是否受其過去變化的影響而做出的判斷。
筆者通過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驗證遼寧省裝備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技術改造與裝備制造業企業總生產值增長之間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用軟件Eviews5.0進行測算,測算過程和結果如下:
1.滯后長度的選擇
通過因果檢驗,筆者發現存在著由長期投資向長期利潤的單向Granger因果關系,這說明信息化技術改造的投資對企業利潤水平的增長起著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是筆者知道利潤只是企業競爭力的指標之一,信息化改造與投入雖然與企業利潤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和Granger因果關系,說明信息化改造是企業未來得以生存的要素之一。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遼寧裝備制造企業信息化評價方法
由于裝備制造業企業基于信息化的競爭力的因素眾多,因此筆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處理數據。
通過對計算數據的分析,筆者認為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總體信息化程度不高,盡管管理創新能力、經營管理能力、信息共享和傳遞效率各項指標的實際得分一般,但是由于都具有較大的二級權重,使得綜合排序靠前;對于核心客戶的穩定性以及研究和開發能力這兩個指標而言,也具有很高的二級權重,但是各項指標實際得分很低,所以排序靠后,而新觀念和新技術傳播速度的二級權重和實際得分都比較低,所以排序也較靠后。由此可以看出,推動管理創新能力,經營管理能力,信息共享和傳遞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可以使得競爭力綜合指數明顯提升;而核心客戶的穩定性和研究開發能力則是需要花大力氣長期對信息化進行投入才能有所提高的;而最終使競爭力全面提升的還是要讓信息化成為企業上下信任和依賴的重要方式和學習手段,以達到新觀念和新技術的迅速傳遞。
四、研究結論
第一,信息化的企業技術改造與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也就是說信息化投入與遼寧裝備制造業利潤水平二者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和較平穩的比例關系,它們在長期時間序列上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并且通過進一步的Granger因果檢驗表明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可見在遼寧裝備制造業未來的發展中信息化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其他條件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信息化技術改造的投入的強度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遼寧裝備制造業利潤水平的變化。
第二,信息化技術改造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管理問題。筆者證明了信息化與企業利潤的長期關系,這只是從宏觀上對信息化長期發展的肯定,而信息化如何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尤其是對那些財務指標無法直接反映的競爭力因素的推動,是我們構造基于主成分的裝備制造企業信息化評價指標的初衷。根據本文評價指標體系的數據分析顯示,對管理創新能力,經營管理能力,信息共享和傳遞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可以使得競爭力綜合指數明顯提升,這是因為信息化能夠向前整合市場資源,在企業內部實現網絡化管理,并可以加速企業對新技術的傳播和消化的優勢所決定的;而對核心客戶的把握和研究開發能力的積累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信息化對客戶資源的分析處理能力和推動技術跨越的優勢,這不僅需要有先進的智力支持還要有卓越的管理能力;而最終使競爭力全面提升還需要企業上下對信息化的信任和依賴,使之成為企業新觀念與新技術的重要傳播方式和學習手段。
第三,體制創新是信息化改造成功的重要保證。由二級指標的權重,我們發現信息化自身對制度創新的影響力有限,制度對信息化的影響程度遠大于信息化對制度的反作用。用從前的思維和體制來運行信息化的企業是不可能的,信息化要發揮作用,改制是一個必要的前提。宋樂永在對東北三省8個城市的20多家企業進行訪問和調研中發現,凡信息化建設比較成功的企業,多數在實施信息化之前進行了體制創新。因此不能把企業信息化只理解為傳統的“上項目”、“向政府要資助”,沒有準備好改制、改變觀念的企業去進行信息化改造,只能造成資金和其他企業資源的浪費。
第四,信息化改造要有計劃、分層次、有重點地實施。根據筆者獲得的二級指標平均指數和二級指標的權重,筆者發現基于信息化的競爭力各個因素在地位上是有差別,盡管一些指標的平均指數不高但是卻具有很大的權重,這些方面往往是我們最欠缺的,是我們的核心目標(如核心客戶的穩定性以及研究和開發能力),而有些指標我們做得一般卻因為較高的權重獲得較高的平均指數,這些方面是我們要努力花大力氣解決的現時問題,而權重和平均指標都很低的方面則要靠我們長期努力去實現的。對遼寧裝備制造業的信息化改造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要根據不同指標的作用強度和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戰略,有步驟有重點地實施,先從生產過程和經營管理上下功夫,打好一個堅實的基礎,然后在信息產業的推動下培養自己的創新機制和研發能力,以期在一些領域有重要突破,并以市場為導向爭取核心客戶的認同,從根本上將信息化重視起來并融入日常企業運作,真正帶動裝備制造業現代化。
責任編輯 于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