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首先計算了幾種度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標,從不同角度的分析得到了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結論;其次估計了我國城鎮居民的基尼系數。通過計量經濟模型。檢驗了高、中、低各階層可支配收入與收入分配差距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增加中低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遏制高收入階層可支配收入,可以減小基尼系數,從而降低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通過模型發現,我國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呈現出倒U型規律,說明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收入分配差距有望縮小。
關鍵詞:收入分配差距;倒U曲線;基尼系數
中圖分類號:F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6—0065—07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不再采用計劃經濟時期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由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的收入分配方式。經濟的發展以及收入分配方式的改變使得人們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居民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逐漸擴大。溫家寶總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后將“更加注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更加注重社會事業建設,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因此,對于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的研究,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地發展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大多數研究和爭論對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間的因果關系采取了懷疑的態度,但是經濟學家們都傾向于認為,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不能忽視不平等和貧困化問題。到目前為止,反映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最著名的仍然是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庫茲涅茨通過對英國、德國以及美國這些國家20世紀50年代的數據研究發現,這些國家的不平等經歷了一個先升后降的過程,認為經濟增長是生產要素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流動的過程。但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經濟學家通過對發展中國家有關資料的分析,展示了與公認的“倒U型”假說相反的關系,對“倒U型”曲線提出公開質疑。后來的研究大多運用多個國家的截面數據或者單個國家的不同時期數據進行分析,絕大部分研究結果不支持“倒U型”假說,認為較快的經濟增長具有減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作用。
國內關于“倒U型”假說的研究觀點也不盡相同。陳宗勝提出并證明了公有制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倒U假說,認為我國及城鎮居民的收入差別在幾何圖形上呈明顯的“階梯型”變動軌跡,特別是1993年前后的階梯型最為明顯,這主要是體制改革的階段性推進打下的烙印,而且他認為由于中國城鎮內部收入差別小于農村內部收入差別,按照庫茲涅茨的倒U假說的前提邏輯推理,城市化進程會使整體收入差距縮小。但是他的假說沒有得到李實和趙人偉相關研究的支持。黃泰巖認為庫茲涅茨的倒U假設是經濟增長型倒U假說,而我國是制度變遷型,因此庫氏假說只能部分解釋我國個人收入差距的長期變動趨勢,而且他認為目前我國的制度變遷型假說在實證檢驗上只能檢驗倒U曲線的前半段,即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收入分配差距在持續擴大。王小魯,樊綱通過計量模型檢驗證明收入差距還有繼續上升的明顯趨勢,其下降階段不能確證。周文興從動態以及一般均衡的角度研究發現城鎮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與經濟增長之間有長期均衡關系,但是短期的調整也是必要的,有利于協調社會福利與穩定的關系。
本文根據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現狀,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實證分析研究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正處于不斷擴大的時期,但在近期有望得到抑制,短期內不宜采用較為激進的收入分配改革制度。在關注區域、行業協調發展的同時對不同收入層次采取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這樣才能緩解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二、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判斷
(一)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定量指標分析
本文主要考慮城鎮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利用《中國統計年鑒》中城鎮居民家庭基本情況的調查數據。在《中國統計年鑒》中按收入情況將家庭分為七組,即最低、低、中低、中、中高、高和最高收入組,除最低、低,高和最高占的人口比例為10%外,其他各組的比例均為20%。用到的指標包括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其中城鎮居民家庭收入指被調查城鎮居民的全部實際收入,包括經常或固定得到的收入和一次性收入;可支配收入指被調查城鎮居民家庭在支付個人所得稅、獲得補貼后得到的實際收入。本文將可支配收入視為交納個人所得稅以后的收入,而不考慮補貼,即稅后收入。本文采用五分法進行分組,利用1985—2005年的分組數據計算各年的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各類指數如表1。

表1中給出的測量指標有收入不良指數、庫茲涅茨指數(Kuznets Index)和阿魯瓦利亞指數(Ahluwalia Index),它們測量的均是相對收入差距,其中收入不良指數在我國經濟理論界較為常用。
可支配收入的不良指數從1985年的2.325上升到1990年的2.507,此后一年偶有回落后一路加速上升到2000年的3.618,2005年的5.733,21年間上升了146%,年均增長4.4%,說明占人口20%的高收入階層和同樣占人口20%的低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差距在持續擴大。用其他各類指數測度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比如在1985—2005年間,庫茲涅茨指數從0.296上升到0.414,上升了40%,年均增長1.6%;阿魯瓦里亞指數從0.291下降到0.193,下降了33.7%,年均下降2%。因此從各類指數的變化趨勢來看,可以預見今后一段時間內如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將不會縮小。
(二)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描述性分析
1.城鎮居民家庭間的收入差距明顯擴大
1994年我國城鎮居民中最低收入戶和最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524.83元和6262.7元,最高收入戶為最低收入戶的4倍多;而2005年最低收入戶和最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134.68元和28 773.11元,最高收入戶是最低收入戶的9倍多。城鎮居民家庭間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雖然是由市場決定的,市場化的過程中由于各類勞動、服務的需求和供給彈性的不同而導致家庭就業者間收入上的差異,但是更重要的是非工資收入,從社會階層看,部分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國有企業的承包者和經營者、外貿企業的中方高級雇員、歌星影星、新辦公司的負責人等收入過高。從收入種類看,財產收入增長最快,財產分配不公必然導致收入分配不公的結果。
2.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由于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地區間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拉大。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1985年為1.19:1:1.07(以中部地區為1),2000年擴大為1.49:1:1.06,到2005年這一比例變為1.43:1:0.96。東部與中部、西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絕對差額由1985年的71元和44元分別擴大到2005年的3792元和4180元。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后五位是新疆、青海、甘肅、寧夏、海南,最高前五位的是上海、北京、浙江、廣東、天津,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是收入最低的新疆的2.33倍。收入最高省份的地區集中在東部地區,而收入最低的省份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據國家統計局計算,1981—2000年,省際間的基尼系數由0.06上升為0.16。
3.不同行業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明顯擴大
根據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按行業職工平均工資顯示,1978—2002年按行業分最高工資與最低工資之比除了在1985—1990年略有減小外,其他年份都大于2,1995年以后持續擴大,從2.23一直擴大到2.99。同時不同行業薪酬的方差的對數也在急劇上升,說明行業之間報酬的平均主義正不斷打破,報酬差異逐漸拉大。從2000年開始,平均工資最高的始終是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同樣的,從1995年開始,農、林、牧、漁業一直是行業報酬最低的,一方面說明傳統行業的勞動生產效率提高的速度不如有一定技術含量的行業的提高速度,另一方面,能源的稀缺與壟斷使得其報酬率越來越高。而近年來對于人力資本的重視和第三產業以及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使得相關行業的平均報酬也是較高的。最后,有些國有壟斷行業收入分配過分向個人傾斜,也是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我國城鎮居民基尼系數的估計和分析
1.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的估計方法
基尼系數是目前較為常用的用來衡量相對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標,它是根據洛倫茲曲線計算出來的。一般來說基尼系數越大,說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本文利用城鎮居民家庭收入的分組數據進行計算,由于數據的限制,不能獲得洛倫茲曲線精確的數學表達式,所以不能采用連續積分的方法,只能采用求面積比值的幾何方法來近似計算基尼系數。
在洛倫茲曲線圖(圖1)中,橫軸表示人口百分比的增加,縱軸表示收入百分比的增加,圖中對角線OCZ是收入分配絕對平均線,OXZ曲線為絕對不平均線,現實的收入分配狀況如ODZ線所示。 基尼系數是依據洛倫茲曲線計算的衡量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一個指標值:
基尼系數=SA/SA+B (1)
其中,SA為對角線OCZ與ODZ曲線圍成的面積,sA+B為三角形OXZ的面積。

分配差距有望縮小。根據方程(6)的系數,兩邊對In(uexp)求導,可以求出達到“倒U曲線”的轉折點(即峰值)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542元,此時基尼系數最大為0.451,也就是說以基尼系數衡量的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542元的時候達到最大值0.451,此后隨著經濟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進一步增加,城鎮居民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將會縮小。據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還沒有達到11542元的頂點,也就是說,近幾年城鎮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正在不斷擴大,正處于倒U曲線的前半段,這個差距將在今后或不遠的將來達到最大,此后隨著經濟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高,收入分配差距有望縮小。這個結果暗含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方程(6)的所有省份的發展是遵循同一模式。結合其它省份的情況比較,發達省市在政策偏向、資金以及人才的獲得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也就是說發達和落后省際之間的經濟發展環境差別很大。如果其它省份能夠獲得與發達省份同樣的外部發展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省內、省際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將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首先計算了幾種度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標,從不同角度的分析得到了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結論。其次估計了我國城鎮居民的基尼系數。通過計量經濟模型,檢驗了低、中、高各階層可支配收入與收入分配差距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增加中、低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遏制高收入階層可支配收入,可以減小基尼系數,從而降低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通過模型發現,我國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呈現出倒U型規律,說明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收入分配差距有望縮小。本文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以減輕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一,確保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地發展。沒有經濟基礎做保障,解決收入分配問題是不可能的。前面的實證分析也證實了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的階段能夠減輕收入不平等程度。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去解決收入分配問題是一條可行之路。借鑒東部發達省市經濟發展經驗,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第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強化對非法收入的打擊力度,整頓不合理收入,積極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與壟斷密切相關。2006年6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反壟斷法(草案)》,為消除市場準入壁壘,引入競爭機制,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經營環境提供了政策基礎。同時,特別要鼓勵技術創新、管理等無形資本參與分配,形成良好的收入分配機制。
第三,完善勞動力市場,以全面的信息服務消除失業與職位空缺共存現象。發展教育,特別是注重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發展初中等教育,提供轉業或再就業培訓。完善要素市場,推動行業、職業、專業間的收入均等化:我國各行業中收入水平所以差異較大,主要原因就是各種要素流動性差,特別是城市里的勞動力由于制度、技術、觀念上的影響,行業、職業間的流動性很差。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增加就業,在正常收入的范圍內適當縮小差距。
第四,從稅收的角度講,首先要改革個人所得稅中工資薪金九級累進稅率級數,提高最低免征額,在新的稅法中免征額的提高已經開始實施,但是出于效率的考慮,稅率累進度的改革也應提上日程。其次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經濟環境的制約,因此充分發揮稅收調控個人分配的作用還需要完善社會經濟環境。最后,盡早開征特別消費稅、遺產稅、財產稅、房產稅等直接針對高收入者的稅種,也有利于調節過高收入,縮小收入差距。
第五,由于財政支出手段在保證低收入和無收入者的最低生活水平方面,具有相對優勢,所以稅收調控手段應該和財政支出、社會保障等其他宏觀調控手段的相互配合,才能較理想地發揮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一方面應通過適當調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比例,逐步增加中央財政收入,增強中央平衡社會成員收入差距力度。另一方面要做好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城鎮最低生活費標準和扶貧工作,發揮政府再分配調節能力,制定和執行一系列收入分配調節政策和相關措施,完善社會保障,保證低收入群眾的基本生活,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幫助扶持,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發展。
責任編輯 于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