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積累性創新鏈中,創新收益在序貫創新者之間的分配是一個重要的激勵問題,一個良好的創新激勵機制應該使得積累性創新的利益在序貫創新者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本文基于信息不對稱的假定,研究了積累性創新中最優專利許可費大小和時序決定問題。與GreenScotch-mer、Scotehmer的結論不同,我們發現,事前專利許可并不一定能夠解決先期創新者對后續創新者的敲竹杠行為。本研究為現實中觀察到的一些產業中事后專利許可現象提供了理論上的解釋。
關鍵詞:積累性創新;信息不對稱;敲竹杠;激勵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6—0038—04
一、問題的提出
自從諾德豪斯關于最優專利期限的經典文獻發表以來,經濟學家們對最優專利制度設計(如專利的最優長度和寬度)的研究傾注了大量的智力資源,但這類研究主要集中于獨立創新。然而,我們知道,在現實中很多的創新都是積累性的(cumulative)和序貫的(sequential),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的。在技術創新是積累性的情況下,如果不對創新鏈中先期創新者予以一定的激勵保護方式,后續創新者可能會搭便車。這樣,創新中正的外部性的存在會使先期創新者創新投資激勵不足。因而,從動態的角度看,整個社會創新的激勵就會不足。然而,在給與先期創新者激勵的情況下,對于后續創新者而言,如果在其進行自己的創新投資后,在投資成為沉淀成本(sunk cost)的情況下,先期創新者可能會利用事后談判能力的增強而對后續創新者進行“敲竹杠”。因此,一個良好的創新激勵機制應該對積累性創新鏈條中的每一個創新者都能提供充分的激勵和保護,使得積累性創新的利益在序貫創新者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
Green Seotchmert首次對積累性創新鏈中的利益如何進行分配問題進行正式的研究。他們建立了一個兩階段的積累性創新模型。在模型中,兩階段的創新主體是由不同的兩個企業來承擔。而且,第一階段的創新產品對于第二階段的創新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第一階段的創新對于第二階段的創新就具有正的外部性。與我們上面的論述相同,如果不能從第二階段的創新利潤中獲得必要的補償,那么,第一階段的創新者的創新激勵就會不足。解決第一階段創新者的激勵問題的一個辦法就是對第一階段的創新授予專利,第二階段的創新者在第一階段創新者的專利許可下進行創新。第一個創新者獲得專利許可費,作為對其創新產生的正的外部性的補償。這樣就能夠很好地解決第一階段創新的創新激勵問題。現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對第二階段創新產生的收益進行合理的分配?這又與專利許可的時序有關:第一階段的創新者可以在第二個創新者進行創新投資之前,就第二階段創新可能產生的收益與第二階段的創新者達成如何分配的專利許可協議,亦即所謂的事前(ex ante)許可;第一階段的創新者也可以在第二個創新者進行創新投資之后,就第二階段創新可能產生的收益與第二階段的創新者達成如何分配的專利許可協議,亦即所謂的事后(ex post)許可。然而,這兩種許可方式對第二階段創新者的影響有可能不同,如果是事后許可,第二階段創新者的創新投資就變成了沉沒成本,這樣,第一階段的創新者就可能發生機會主義行為,對第二個階段的創新者進行“敲竹杠”。理性的第二階段的創新者預期到事后許可協議存在這樣的風險,其就有可能不進行創新投資。Green Scotchmer認為,對于解決敲竹杠問題的一個辦法是進行事前(ex ante)專利許可。他們在對稱信息的假定下,論證了事前的專利許可怎樣能夠解決敲竹杠問題,從而使得研發投入達到社會合意的水平。Denicolo擴展了Green Scotchmer的模型。他考慮了如果每個階段都存在專利競賽,則在某些情形下,第二階段創新不被認定為對第一階段的創新構成侵權(non-infringing)會使得社會福利更好。
在基于事前專利許可具有效率的前提下,很多有關最優專利的寬度和期限的文獻都主張對于積累性創新而言,先期創新者的專利應該采取設計為幅度寬而期限短的形式(Chang,1995;Scotchmer,1996)。在這樣的專利制度下,既可以給先期創新者以足夠的激勵,又不會使得后續創新者被先期創新者敲竹杠。然而,現實不盡然如此。Anand Khanna(2000)的研究發現在只有部分行業如計算機、電子、化學和藥品等行業中部分專利許可者用了事前許可形式。而在半導體等產業中,事前專利許可協議很少被采用。
對于積累性的創新而言,我們在現實中之所以會觀察到不同的專利許可形式,其中一個可能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創新鏈上前后創新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對于上文所提及的敲竹杠問題,僅會出現在前后創新的主體不是同一個主體時。顯然,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對于擁有先期創新專利的主體而言,為什么自己不繼續進行后續的創新呢?按理說它自身應該比其他創新主體具有更大的激勵從事后續創新。這里的問題很可能是由于先期創新者對于后續創新所須具備的知識能力的欠缺所造成的,也就是說它缺乏后續創新必須具備的專門信息,如必需的專家智力資本和特殊技術信息等。因此,在首先做出自己的創新后,先期創新者可能不進一步再投資進行后續的創新,而是通過專利許可的形式盡可能獲得自身創新的收益。這就是Green Scotchmer模型所建議的采取事前許可的形式來平衡不同階段的創新者的激勵和道德風險問題。但是,Green Scotchmer模型的一個重要假定是先期創新者對后續的創新者的創新成本有完全的信息。然而,由于后續創新者的創新成本是私人信息,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在與先期的創新者簽訂事前的專利許可協議時,就有可能隱瞞真實的成本信息,以便為自己謀利。
本文在Green Scotchmer以及Scotchmer模型基礎上,考慮在后續創新者的研發成本是私人信息時,事前專利許可的效率和激勵問題。
二、模型
考慮風險中性的公司1和公司2,公司1是積累性創新鏈條中的先期創新者,公司2是后續創新者,公司2在創新過程中要利用公司1的創新成果。
1.模型的設定和博弈的時間線
我們假設公司1和公司2在積累性創新過程中相互博弈的時間線如下:
(1)公司1首先選擇是否投資c1進行研發,為簡單起見,我們忽略研發成功的不確定性,假定只要公司1投資進行研發,就會獲得成功,并且每期創新收益為v1,因此在專利期限為T的情況下獲得壟斷收益Tv1。
(2)公司1考慮是否對公司2提供一個事前具有約束力的專利許可協議。如果提供,在公司2同意接受的情況下,公司1獲得公司2創新價值的一部分。與Green Scotchmer模型不同的是,我們這里放棄雙方對等的討價還價地位,我們賦予公司1獲得公司2創新收益的一部分。
(3)公司2選擇是否投資c2進行研發。如果進行投資,我們仍假定創新會成功,并且每期創新增加的收益為v2,在專利期限為T的情況下,公司2創新所增加的總的壟斷收益Tv2,我們假定對于公司1和公司2而言,v2是共同知識,但是c2是公司2的私人信息,公司1即使在公司2創新成功后

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在上述的序貫博弈中,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可能是先期創新者進行事前專利許可,后續創新進行創新投資,雙方的支付為(Tv1+i0-c1,Tv2-c2-i0);或者后續創新進行創新投資,先期創新者進行事后專利許可,雙方的支付為(Tv1+i1-c1,Tv2-c2-i1)。
三、社會福利分析與政策含義
我們的分析表明,在公司2的創新投資成本是私人信息的情況下,如果i0>Tv2-c2,即使滿足i1>i0,事前的專利許可仍然不能消除敲竹杠問題。因此,就社會福利而言,這里存在一個權衡問題:如果公司1對公司2收取的專利許可費過高,公司2會不愿意進行投資。但是,如果專利許可費過低,公司1的創新激勵也會降低。在我們的模型中,要保證公司1進行創新投資,必須要滿足Tv1+i*-c1>0。
因此,如果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先期創新者和后續創新者之間如何分配后續創新者創造的創新收益對于創新鏈的可持續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亦即我們上述模型的分配比例參數r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序貫創新者之間的討價還價不能就r的分配達成有效的協議,那么創新鏈條就可能中斷。此時,政策制定者為推進積累性創新,就必須設計出合理的專利期限T及先期和后續創新者都能接受的分配比例參數r。同時,政策制定者應根據不同產業及類型創新的特點,對專利許可期限的安排做出不同的要求。
四、結論和研究的可能拓展
在積累性創新中,如果后續創新者的創新成本是私人信息時,先期專利持有者不一定會采取事前的專利許可策略,因為后續創新者在創新投資未發生時,其就有可能擁有私人信息而獲得好處;同時,在后續創新者創新投資發生之后,先期創新者此時在雙方的談判中地位會更主動。因此,為了合理分配后續創新者的新增創新收益,雙方的合作協調就顯得非常必要。我們的研究還表明,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事前的專利許可不一定能夠消除前期創新者對后續創新者的敲竹杠問題,事前的專利許可有可能無法達到社會最優專利制度的要求。
我們的模型僅僅考慮了后續創新者的成本信息不對稱情況。就進一步的研究而言,需考慮創新的不確定性、每期創新的收益和成本的不確定性,以及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每期創新都存在創新競賽的情景。
責任編輯 韓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