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的張艷華,先后擔任過重慶移動通信有限責任公司黨務工作部主任、公司集團客戶中心總經理,現為公司高級顧問。10年來,這位黨員干部,用偉大的母愛,喚醒了處于植物人狀態的親生兒子,喚回了一名走上吸毒歧途的同事,使她成為自己的另一個“兒子”。
“哪有母親放棄自己孩子的道理?”
張艷華從沒忘記10年前的那個中秋月圓夜。
那天以前,兒子小波是她的驕傲:他相貌堂堂,才華出眾,從巴蜀中學畢業后,順利進入重慶大學計算機專業深造。對兒子的未來,張艷華不知道設想過多少次,每一次,都有輝煌的事業,有賢淑的妻子,有可愛的孩子。
那天以后,兒子卻數次徘徊在死亡的邊緣。沒有幾個人知道,這10年,張艷華是如何撐過來的。
1997年中秋。中午吃過飯,兒子告訴張艷華,晚上學校有活動,不能回家吃晚飯了,但他會爭取回家陪父母吃月餅。晚飯后,張艷華坐在家里靜靜地等待。沒有等到兒子的開門聲,她卻被一個電話擊倒了:“你兒子被送進了醫院,正在搶救!”“什么?”張艷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跌跌撞撞跑進了醫院。她反復念叨著一句話:“小波,小波,你千萬不能有事啊!”
檢查結果讓所有的人都憂心如焚:因大腦挫傷,導致組網膜下腔出血。她這才知道,兒子在學校的活動中意外摔倒受傷。經過會診,醫生遺憾地告訴她,由于孩子的大腦損傷嚴重,建議她放棄治療。
放棄治療,就等于宣布兒子的死亡。張艷華毫不動搖保護兒子的決心:“哪有母親放棄自己孩子的道理?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我都要把他救回來!”
在手術的過程中,張艷華一直守在手術室外,握著丈夫同樣冰冷的手,她的耳邊反復響起醫生的話:就算通過手術把他搶救過來,他也極有可能成為植物人,即使萬幸不會成為植物人,也要面臨嚴重的后遺癥,可能出現四肢殘疾,可能會有嚴重的語言障礙,可能長期大小便失禁,可能……她暗暗發誓,我要把所有的“可能”都排除掉!
手術后,兒子真的像個植物人。面對全身插滿管子,整個身軀幾乎縮成一團的兒子,張艷華想起和兒子共同走過的日子,想起他第一次叫“媽媽”,想起他成為少先隊員,想起他進入理想的大學,想起他在籃球比賽勝利后高舉的“V”型手勢,也想起他靜靜地陪坐在家人身邊聊天,為長輩捏肩、削水果……她怎么也不敢相信,這個毫無知覺躺著的,就是自己曾經生龍活虎的兒子。
“只要醒過來,就會有新的希望”
難道兒子就這樣了此一生?她不相信,偌大的中國,就找不出一位醫生能救自己的孩子?一次,她幾乎跑遍了重慶所有大醫院,請了一屋子的專家來會診。她只有一個問題:“我的兒子究竟還能不能醒?”半個小時過去了,無人說話。張艷華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沒有一個醫生直接接觸她的目光。醫生的意思她很清楚,但她不能放棄,就算是一直閉著眼睛不能說話也不能動的植物人,他也是我的親骨肉啊。終于,一位醫生開口說,在醫學上,這種病還是有一絲醒過來的可能。
哪怕只有一絲希望,她也決不放過任何機會。她帶著兒子的病歷四處拜訪名醫,甚至借到國外出差的機會,請外國的腦科醫生幫忙。
醫生們說,要讓處于植物人狀態的病人蘇醒,除非奇跡出現。而創造奇跡的艱辛,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永遠無法體會。對于張艷華和她的家人來說,就是在他床邊無數次深情地呼喚,就是為他無數次艱難地翻身擦洗,就是無數次地從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
那是一段什么樣的日子啊!當時,張艷華擔任重慶移動公司黨務工作部主任、黨委委員,工作十分繁忙。幸好,公司的領導和同事都很關心她,盡可能不讓她為工作上的事情擔心,但沒有人敢在她面前提她的兒子,因為只要一提起,她的淚水就會流個不停。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張艷華深情的呼喚,終于創造了奇跡:住院2個月后的一天,兒子的眼皮眨了一下,又眨了一下,終于完全睜開了。她像個小孩子一樣,拉著丈夫的手,興奮地說:“我們的兒子醒了!我們的兒子醒了!”
雖然兒子沒有任何表情和反應,但“只要兒子醒過來,就是新的開始,新的希望”。
兒子的病情穩定后,由于巨大的經濟壓力,她為他辦理了出院手續。
夫妻倆相信血緣的力量,相信親人之間的心靈感應能夠給兒子重生的力量。兒子終于回家了。她開始為他張羅生日會。這是小波醒過來的第一個生日,也代表了他的重生。那天,小波的很多同學都來了。一大群孩子圍著小波,叫他“老大”,說著他們對小波的種種祝福。這個本該開開心心的日子,張艷華卻躲在了一邊。她希望這些孩子經常來,和兒子多說說話,從這些孩子身上,她也可以看到希望和力量;她又害怕他們來,因為看見他們,張艷華會更加心疼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也曾經和他們一樣啊,有那么美好的未來。如今,兒子雖然醒過來了,但失去了語言能力、記憶力和行動力,所有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張艷華買了很多幼兒書籍回家,像兒子幾個月時一樣,每天都擠出時間,從“a”、“o”、“e”開始教兒子發聲,一遍,十遍,百遍,千遍……為了讓兒子恢復語言能力,張艷華想了很多方法。聽說楊家坪有一位戴醫生,通過針灸治愈過類似的病人,張艷華請來了他。戴醫生開始扎針了,每一根銀針,都直接插在了張艷華的心尖上,每一根銀針,就是一絲希望。在戴醫生的精心治療下,在張艷華不厭其煩的教授下,兒子終于發出了張艷華期盼已久的聲音:“媽——媽——!”
從兒子醒過來的那天開始,這一聲“媽媽”,她盼了足足兩年。她反復告訴自己,母愛的力量既然能夠把他從死神那里喚回來,就一定能夠讓他完全康復。
每天,她早上6點就起床,為兒子精心地準備營養早餐,一口一口地喂他吃完,再懷著對兒子無盡的祝福去上班;一下班,不管有多么累,她都在第一時間回到兒子身邊,給他放音樂,陪他說話,為他修剪指甲,忍著心痛,和丈夫一起幫助他進行康復鍛煉。張艷華有好幾個厚厚的記錄本,一直跟蹤記錄著兒子每天的情況,包括體溫是多少,吃的是什么東西、分量多少,說了幾句話……她對兒子細致而深沉的愛,感動了很多醫生。一位老醫生說:“我當醫生幾十年,從來沒有看到過像張艷華這么愛自己孩子的母親。”為小波做針灸治療的戴醫生也感動了,主動提出做他的干爹,堅持了對他長達9年的針灸治療。
雖然有信心,但她不能肯定兒子究竟能恢復到什么程度。她花了半年時間,教會了兒子發出一句完整而清晰的話:“我是中國人!”張艷華說,自己是一個黨員干部,兒子的進步,離不開社會的關愛,就算兒子不能完全康復,至少要讓他愛國,讓他曉得,他是一個中國人!
而今,提起兒子,張艷華終于不再流淚了。在她的記錄本上,不僅記錄著兒子的病情,也記錄著兒子重生的腳步:從睜開眼睛,到發出第一聲“媽媽”,到可以和人對話;從坐輪椅,到使用拐杖,到自由行走;從了解電腦鍵盤構造,到熟練打出英文字母;從毫無意識,到被動接受教育,到主動思考……
后來,兒子的情況越來越好,張艷華就在家附近,用他的名義開了一家小店,希望兒子能自食其力。兒子看著自己的名字寫上小店的招牌,他知道,自己是這里的老板,他不能辜負媽媽的信任和期望。張艷華問兒子:“兒子,等你爸爸和我都老了,我們倆該靠誰呢?”“靠我!”兒子說。“那你還要多久才能好啊?”“我馬上就康復了!”
堆積了整整十年的辛酸,在這一刻,全都被熱淚沖刷得干干凈凈。
“你救了我兒子,救了我們全家!”
重慶移動公司的很多員工都知道,張艷華是一個“工作狂”,即使在兒子患病的這些年里,她也從未耽誤過工作,還被國務院國資委評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被信息產業部授予勞動模范稱號。更讓他們感動的是,張艷華在用母愛喚醒處于植物人狀態的親生兒子的同時,還用母親般的慈愛和溫暖,讓一個吸毒員工成功戒毒,獲得新生。
同事王某是張艷華兒子的同齡人。那是一個冬天,下著雪。由于交通不便,參加公司一個重要野外工程的張艷華和幾名同事被困在了半山一家農戶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張艷華,一直觀察著身邊的幾位年輕同事,怕他們吃不了苦。那天,她注意到王某精神狀態特別不好,哈欠連天,鼻涕直流。開始還以為他是太累了,或者是太冷了,她就叫王某去休息。沒想到王某把她拉到門外,有氣無力地說:“張主任,我毒癮犯了,救救我吧!”
張艷華一呆。“救救我!救救我!我受不了啦!”王某的聲音,在寒風中顯得那樣的無助,那樣的凄厲,深深地觸動了她那顆博愛的心。她想起了自己的兒子,不由自主地伸出雙手,像母親一樣把他緊緊摟在懷里,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頭,就像撫摸自己的兒子一樣,一遍遍地用輕柔的聲音說“沒事,沒事”,平撫他那煩躁不安、不能自控的情緒……
從那以后,她開始了幫王某戒毒的艱難日子。她天天督促他勤奮地工作,最大限度地轉移注意力;一有空,她就把王某叫到身邊,跟他說一些高興的事,或者講一些故事啟發他。漸漸地,王某完全信任她了,他告訴張艷華,他曾三次強制戒毒,但都沒有成功,他很痛苦,他想過正常人的生活。有一次,王某在毒癮發作的時候,下意識地抱著她,眼淚、鼻涕流了她一身,嘴深深地咬住她的手,她不覺得痛,但她的心卻感到很痛!
伴隨著繁忙的工作,加上藥物治療,在張艷華無微不至地關懷下,王某對毒品的依賴逐步減弱。終于有一天,王某的爸爸帶著他來到張艷華的家中,王某“撲通”一聲跪在她面前,哭著說:“媽媽,兒子從今天開始叫您媽媽,謝謝您!是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王某的爸爸拉著她的手,用沙啞的聲音說:“張主任,你救了我兒子,救了我們全家!”
有人說幸福是苦難一點點串起來的,張艷華,這位黨員干部,用她偉大的母愛,讓兩個孩子獲得了重生。2006年11月22日,張艷華當選為首屆“重慶市十大杰出母親”,并被推薦為全國婦聯等單位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十大杰出母親”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