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黔江區對鄉鎮衛生院實施了一系列“手術”,改革后,全區鄉鎮衛生院沒有一個分散解體,沒有一個承包經營,沒有一個租賃拍賣,沒有一個虧損,村衛生室面貌一新。衛生部部長高強去年5月批示“大力推廣黔江經驗”。市委書記汪洋稱贊“黔江的經驗值得總結推廣,黔江能夠做到的,我市絕大多數區縣都有條件做到”。
“那個時候,我一年拿的工資沒有現在一個月的多?!?/p>
今年40歲的任茂祥回憶起黔江區杉嶺鄉衛生院的過去,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1998年,鄉村醫生任茂祥被招進了杉嶺鄉衛生院,原本以為從“糠籮”跳進“米籮”的他,沒料到從此一腳踏進了泥潭。
當時,鄉衛生院已經病入膏肓:房屋破敗,設施陳舊,管理混亂,人心思散——一名醫生脫下白大褂,到鄉場上一家釀酒作坊打短工,每天換取10元報酬;一名新分來的年輕醫生不久也走了。最后,院里只剩下任茂祥一個人獨自看守著這副爛攤子。
“最慘的時候,長達半個月時間沒有一個病人,沒有一分錢收入?!比蚊榛貞浾f,“群眾看不起我們,我們在群眾面前也抬不起頭?!?/p>
在這樣痛苦的煎熬中,他依然堅持每天上班。由于沒有收入,他靠從十幾里外的老家背米來維持生活。
1999年,任茂祥全年工資收入1100元。由于院里支不出這筆錢,就一直“掛”著。直到2005年,他才領到屬于自己應得的這筆收入。而此時,他每個月的工資已經掙到1700多元。
杉嶺鄉衛生院的轉機出現在2002年。
當年4月,26歲的王谷章在區衛生局組織的鄉鎮衛生院院長公開招考中脫穎而出,到杉嶺鄉衛生院走馬上任。
位于黔江西北部的杉嶺鄉,距城區75公里,與湖北咸豐縣毗鄰。當時展現在王谷章眼前的場景,令他永生難忘:除了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老三樣”,院里幾乎沒有其他設備,就連兩把椅子都是缺邊掉角的,多來幾個人,還得到附近的老百姓家借凳子來坐。這樣的衛生院,如果不盡快改變條件,哪個老百姓敢來看病?
上任前,王谷章在臨近的白石鄉衛生院當過醫生,早就聽說過杉嶺鄉衛生院的情況。他像醫生觀察病人一樣,對衛生院進行了一番透徹的“望聞問切”。一個月后,他開出了四服“藥”。
第一服“藥”:建章立制。這一服“藥”解決職工的懶散思想,畏難情緒,保證衛生院每天能正常運作,讓老百姓一天到晚都能找得到醫生。
第二服“藥”:開門辦院。通過散發宣傳單,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歡迎老百姓到衛生院看病,幫助監督醫德醫風。
第三服“藥”:改善條件。藥房缺藥,院里又沒錢,王谷章私人借支8000多元用于院里購藥周轉;通過向衛生局爭取資金和向職工借支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新添手術燈、手術床、洗胃機等醫療設備,開展當地群眾非常需要的下腹部手術。
第四服“藥”:提高技能。院里把4名職工輪流送到區中心醫院、區民族醫院參加短期培訓。院內部實行半月或一月一次的業務技術交流,每個職工輪流講課,相互交流學習,促進共同進步。
由于對癥下藥,很快,患者開始重新踏進衛生院的大門。不僅本鄉的患者來了,毗鄰的黃溪鎮、白石鄉的患者也慕名而來。
服下四服“藥”后,杉嶺鄉衛生院又趕上了兩個大好時機,一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二是黔江區配套進行的農村衛生改革。
杉嶺鄉全鄉總人口10400多人,扣除常年在外打工的2700多人,學生近2000人,在家人口僅余5700多人,而全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群眾,達到5636人。按在家人口計,全鄉“參合率”接近100%。
在群眾并不富裕的杉嶺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鄉黨委書記王紹全自豪地說:“發動群眾參加‘新農合’,2003年,我們用了一個月時間;2004年,用了半個月時間;2005年,只用了7天時間!”
3年前,杉嶺鄉每個群眾每年交10元錢,中央、市、區便為他們配套補助25元?,F在他們每年仍然只交10元,而各級配套補助增加到了35元。交了這筆錢,他們便會領到一個合作醫療證,此證在村衛生室、鄉衛生院、區中心醫院通用。在鄉衛生院,不論每次看病花費多少,門診可減免30%,住院可減免50%的費用。
在衛生院大門左側的門診室,筆者遇到一位年近7旬的老人正在陪同老伴看病?!澳銈儚哪睦飦??”“興隆村?!薄澳銈儗ΜF在的衛生院滿意嗎?”“滿意,滿意!現在衛生院條件好,醫生技術也過關,服務態度也好,早來早醫,晚來晚醫。”老人笑著答。
打開老人的合作醫療證,得知老人叫楊勝學,一家4口都參加了合作醫療。在就診情況一欄里,記錄著老人2006年以來5次到衛生院看病的情況,每次所花的費用總額和減免金額,一目了然。
2006年3月,王谷章因工作突出,調到中塘鄉衛生院任院長。接替他的是剛滿32歲的王謀。王謀告訴我們,這位老人2005年6月得了一次帶狀皰疹,到衛生院的時候,整個腰部已化膿,用一塊土布包著。在衛生院住了一個多星期,總共花費202.22元,減免了一半費用后,老人實際只支付了101.11元?!斑@樣的病,在城里大醫院治療,起碼要幾千元?!蓖踔\說。
受益的不僅僅是群眾。短短4年間,杉嶺鄉衛生院不僅起死回生,而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業務收入由2002年的6萬多元增加到2005年的30萬元,去年上半年已達20萬元;職工工資由2002年的500多元增加到2005年的1700多元。用衛生院職工肖林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現在做一年當過去做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