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夏,四川省宣漢縣石鐵鄉化竹村爆出一條新聞:有個娃兒考上大學了!
這個娃兒叫劉剛。
在這個窮山村,村民最現實的理想,就是孩子早點出去打工。
收到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后,村民們聚集到劉剛家,以最樸素的方式表示祝賀:給他湊學費。
盡管村民們很熱心,但大家湊的零票,離1萬多元學雜費,相差很多。東拼西借,再加上貸款,當年9月13日,劉剛走出了家門。
劉剛進入大學不久,剛考上高中的妹妹悄悄退學,將從學校退回的1000元學費寄到重慶,同時打算外出打工,供哥哥讀大學。劉剛收到那1000元錢后,一口氣跑到學校后山坡,放聲大哭,他高高舉起雙手,決心從此靠這雙手完成學業!
讀一年級時,劉剛利用課余時間做過餐廳服務員、家教,還在建筑工地打過短工,但想盡辦法,也只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每頓飯只能吃素菜,一天的生活費,絕對要控制在3元錢之內。進入二年級后,劉剛連每頓的素菜都省了,只就咸菜下飯。
一天,在無意間,劉剛發現校園內有許多丟棄的礦泉水瓶子。把這些廢品回收起來,不就可以賣錢了嗎?剎那間,他被自己的想法嚇了一跳。但滿地的礦泉水瓶子,在他眼前總是揮之不去。當天晚上熄燈后,他約了一個同室好友,溜出了宿舍。
悄悄地漫步在校園,竟有一種做賊的感覺。第一個礦泉水瓶,出現在兩個大學生面前,他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都不敢伸手,良久,劉剛彎下腰去——撿廢品的生涯,由此開始。
開始,他只在晚上出去,盡找沒人的地方去尋找瓶子,然后收到編織袋里背回宿舍,回寢室都在凌晨1點,室友們取笑他去約會了,直到看到那些瓶子。
事情暴露后,面對冷嘲熱諷,劉剛被刺痛了。他盡量低著頭不看人,在最短的時間,用最快的速度,撿拾和出售廢品。
同伴悄然退出,他必須堅持。堅持需要理由,他的理由是,他需要錢,更重要的是,他在撿廢品的過程中,找到了生機和商機:撿廢品可以自主調配時間,也不必擔心被扣工資。
劉剛的自尊心很強,宿舍桌上有空瓶,除非別人明說是給他的,否則他絕對不動。廢品有異味,兩只大袋子,把空間不大的洗手間占掉一半。室友們不樂意了,有人說:“要撿垃圾自己出去租房子,不要把寢室搞臟了。”
劉剛的行動,得到了學校的支持,后勤處破例批準劉剛使用學校B區公寓2棟樓的樓梯間,作為他的廢品存放處。后來,這里成了劉剛的廢品收購公司,他成了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廢品收購公司總經理。
一個冬天的夜里,室友們出去吃飯,回來時看到樓下有兩袋空瓶子,就從二樓提到六樓,一進門丟給獨守寢室的劉剛。劉剛呆了半晌,才吐出兩個字:“謝謝!”然后迅速擰過頭去,那一刻,室友們看見,他的眼里蓄滿淚水。
這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劉剛流淚。
后來,劉剛的業務越做越大,一月能賺七八百塊錢,好的時候上千元,不但解決了自己的生活問題,室友缺錢時都向他借。然而他感到最滿足的事,就是可以堂堂正正地給同學們講述他撿廢品的故事,講得那么自然。以前那些不理解他的同學,主動把空瓶子送給他,一些老師也把自家的廢舊報紙送給他。有的同學真誠地說:“我很佩服你,讓我也加入進來吧。”舊貨市場上的貨主都知道了這個撿廢品的大學生,一位老板感嘆地說:“你要是我的兒子就好了!”
三年級時,在一堂形勢政策課上,老師叫劉剛上臺發言。他說:“我能很自豪地在這里說一句話,除了大一是家里拿錢交的學費,這三年來,我都是撿廢品供自己讀書的!”
同班的劉朝宇說:“我覺得很振奮,簡直是震撼,因為我感到了一股向上的動力。”
在大學校園里,瘦小的劉剛,扛著鼓鼓的編織袋,這種視覺沖擊力,真是太大了。同宿舍的楊坤說,最初,有朋友問“你們寢室有人撿垃圾啊”,他們就假裝說不知道,后來,就會耐心地跟朋友解釋,再后來,會相當自豪地說:“對啊!人家現在是老板,開公司了,有本事你也開一個?”
從撿瓶子到收購其他廢品,從解決生活費到解決學雜費,從默默無聞到成為2006年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候選人,這是劉剛沒有想到的。他說,其實撿廢品大有學問,比如,怎樣更能節約時間和成本,怎樣討價還價……這些是在課堂上學不到的。作為商貿學院的學生,他已經把所學專業知識,成功地運用到撿廢品的商貿實踐中,而撿廢品的實踐,恰好補充了課堂知識的不足。在撿廢品的過程中,總經理劉剛發現的不僅僅是生意經,還有人生的真諦。他說,廢品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人也一樣,你在這個地方是廢品,但在其他地方可能就是資源,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