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5日下午,根據市委當代黨員雜志社“執政為民、服務發展”學習整改活動的部署,《當代黨員》編輯記者走進了“執政為民、服務發展”懇談會暨2007年辦刊調研會的第二站——榮昌縣路孔鎮。
“黨刊工作者的到來既給我們帶來了黃槐花香,又給我們帶來了書香。”榮昌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瑛的開場白,活躍了懇談會的氣氛。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機關黨委書記李利民對黨刊編輯記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市委當代黨員雜志社目前已形成了‘四刊一網’的發展態勢。作為市委機關刊物的《當代黨員》,其宗旨和任務就是面向基層、反映市委中心工作和基層的實踐,我們懷著誠懇的心情來傾聽大家的意見。”社副總編李學光的一席話表明了黨刊的誠摯態度。
《當代黨員》編輯部向與會代表介紹了刊物近兩年來,在社總編會領導和悉心指導下調整辦刊思路,推進刊物質量不斷提高的情況。
來自榮昌縣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農村的10余位熱心讀者代表踴躍發言,對《當代黨員》的變化給予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年愈七旬的老干部譚紹西第一個發言:“我認為《當代黨員》是一本難得的好刊物,版面輕松,欄目豐富,文章精細,實在,有很強的指導性、可讀性。”
譚老的一席話在代表中引起了共鳴,大家普遍認為《當代黨員》可讀有用。昌元鎮白象社區黨總支書記張富賓說起黨刊的可用性時講了一個故事。他剛到社區時,不知工作從哪里入手。有一次召開黨員大會,按照花名冊,他叫人準備了100多根凳子,結果稀稀拉拉只來了20多個黨員……后來,他從《當代黨員》中吸取經驗,通過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了黨員們的積極性,如今社區黨建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榮昌縣委組織部電教科干部殷賢華用“三性”概括了《當代黨員》的變化:“一是導向性強,市委工作重心是什么,刊物就宣傳什么;二是可讀性強,通訊具有較強的現場感,以小見大的寫法隨處可見,大家普遍反映比較愛看‘特別策劃’和‘特別報道’;三是可用性強。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我在寫文稿時,‘當代風采’、‘公仆情感’和‘黨建新苑’就使我受益匪淺。”
針對《當代黨員》的不足,與會代表懷著對黨刊的深厚感情,紛紛建言獻策。
譚紹西建議:《當代黨員》要多反映普通黨員的先進事跡;多反映“雙帶典型”;多介紹一些黨的建設的經驗,尤其是基層組織的經驗。路孔鎮黨委書記吳強希望《當代黨員》介紹一些特色鎮,圍繞“新農村建設”抓一些好的點子、經驗,供鄉鎮廣大黨員干部學習借鑒。廣順鎮黨委書記潘英希望黨刊介紹一些農村實用政策性知識及各種法律法規,建議針對流動黨員管理難的問題,開設一個論壇,說實事,出實招。榮昌縣外宣辦副主任黃海建議,要進一步提高《當代黨員》的權威性,讓深的更深,淺的更淺,為各級部門提供決策依據;同時也要加強自身宣傳,編輯部應到區縣多走走,多交流,多溝通……
雖然天氣漸涼,但讀者們發自肺腑的心聲,卻在編輯記者心中升騰起一股股暖意。李學光副總編代表社總編會和所有編輯記者感慨地說:“謝謝大家,你們個個都捧出了一顆滾燙的心;讀者需要什么,我們已經心中有數,明年《當代黨員》將在辦刊質量上更上一層樓,以答謝大家的厚愛。”
陳瑛在總結發言中說:“今天黨刊社的編輯記者到榮昌來調研,是‘服務發展’一個新的起點,我們相信《當代黨員》在新的一年里,會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