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9日,貴州省桐梓縣毛石鎮發生一起搶劫殺人案,重傷二人。案發后,犯罪嫌疑人的畫像很快傳到重慶市綦江縣。綦江警方迅速鎖定轄區內松藻煤礦的楊某等4人并將其捉拿歸案。經突審,楊某等人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一起跨越兩省(市)的刑事案件,在兩天內告破。
這樣的破案速度得益于地處重慶南端的綦江縣與貴州北部的桐梓縣、習水縣建立的打破地域行政界限的邊界聯防機制。如今,這種機制實現了干群之間的“聯誼”、矛盾糾紛的“聯調”、違法犯罪的“聯打”、社會治安的“聯防”,共同在渝黔兩地出海通道上筑起了一道確保平安的“防火墻”。
盜匪猖獗的“三不管”地帶
談起10多年前那次驚心動魄的夜行經歷,黃先生至今心有余悸。1994年12月的一天晚上10點多鐘,黃先生的運煤車從綦江縣石壕鎮羊叉煤礦出發,當車行到偏僻的九盤子路段時,突然,車前方冒出幾個人,從公路的兩邊分別向他靠攏……
“糟啦,遇到車匪路霸了!”黃先生心里一緊。情急之中,他不管汽車正在下坡,在來人接近車門時猛踩油門……
教訓是幸運之母。黃先生的幸運和冷靜,是建立在許多同行的不幸遭遇之上的。
據安穩鎮政府有關人員介紹,前些年,210國道安穩鎮九盤子一帶因為人煙稀少,一度成為車匪路霸的“根據地”,過往車輛幾乎天天遇劫,雖然當地公安機關經常打擊,但往往收效甚微。
“不單九盤子是這樣,同樣的情形也經常在貴州桐梓、習水的偏僻路段上演。”綦江縣趕水派出所負責人告訴筆者。
造成這一地區案發頻頻、破案率低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行政區域的限制。違法犯罪分子常常選擇在邊界作案,或者作案后越界躲藏、銷贓。而案發地警方異地辦案,要經過很多繁瑣的手續。如綦江縣邊界鎮派出所的民警要到貴州辦案,必須由綦江縣公安局向重慶市公安局報告,由重慶市公安局與貴州省公安廳協調,得到審批后,縣公安局開出介紹信,辦案民警持介紹信到貴州省相關縣公安局轉換介紹信,再持轉換的介紹信到相關派出所請求協助,手續相當繁瑣,時間耗費多,辦案成本高,還可能貽誤戰機。犯罪分子正是抓住這個管理漏洞,把兩省(市)交界之地這塊“三不管”地帶變成了犯罪“樂園”。
治安困境催生“民間智慧”
跨境流竄犯罪給兩省(市)三縣的警方造成很大的壓力,三縣相鄰的基層派出所不約而同走到了一起。綦江縣南部的趕水、松藻等五個公安派出所,與貴州桐梓縣的天平、松坎、木瓜,習水縣的溫水等鄉鎮派出所經過商議,建立了派出所之間的警務協作機制。這種“民間式”合作約定三縣警方不僅要互通情報,必要時還可集中并案偵查,協同布控、堵截、緝捕犯罪嫌疑人。
“有幾名在網吧盜竊了三塊電腦主板的犯罪嫌疑人正開著一輛別克從貴州往你方向趕來!”2004年3月30日中午1時30分,綦江縣石壕派出所接到貴州習水縣警方的緊急通報后,一邊上報縣局,一邊通知鄰近的幾個派出所組織力量設卡攔截。
當狂奔的別克車駛進重慶境內時,猛然發現前方出現了警車。別克車不得不急忙調頭往回開,案發地的逢春派出所所長周關懷率隊追趕,狗急跳墻的別克車在撞傷一名貴州民警后,撞到公路一側的石壁上,被迫拋錨。車中三人很快落網。
一場又一場漂亮的跨省合圍戰,有效提高了處于出海大通道上的兩地的治安案件查處率、刑事案件破獲率。
基層派出所的“民間智慧”,讓綦江和貴州桐梓、習水三縣公安機關產生了深厚興趣。2001年,經過三方協商,大家決定提高合作的范圍和層次,由三縣公安機關共建層次更高的警務協作機制。
三縣共創平安協作機制構筑“防火墻”
2006年8月8日,渝黔兩地三縣領導聚集綦江縣,舉行了渝黔三縣共創平安協作簽字儀式,確定共同建立起互訪聯會機制、矛盾糾紛聯調機制、違法犯罪聯打機制、邊界治安綜合治理互動機制及社會治安聯防機制,打造西南出海平安通道。
按照三縣共建的違法犯罪聯打機制,不論犯罪嫌疑人是貴州籍還是重慶籍,也不論其逃至貴州還是重慶,只要被警方鎖定藏匿在三縣范圍內,民警只須通知對方派出所,就可以聯絡對方派出所一起抓捕,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以跨境直接抓捕,然后再完善相關手續。
類似的聯動機制,已經超出了打擊犯罪的范疇。渝南黔北都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相同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使邊界地區的矛盾糾紛有一定的共同性。因此,鄰近鄉鎮在出臺一些政策前彼此互通情況,防止差別過大引發矛盾糾紛,影響社會穩定。如今,在昔日的“三不管”地帶,已經鋪開了一張三縣協調、邊界鄉鎮互動的防控網,這張防控網仿佛一堵厚厚的“防火墻”,護衛著重慶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平安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