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出打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時,各地農村也由此產生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他們一般與年邁的爺爺、奶奶或親戚生活,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親情關愛和正確引導,普遍存在心理抑郁、性格孤僻、禮教缺乏、行為粗暴等問題,有的厭學、逃學,甚者成為“問題兒童”,走上犯罪道路。
從2005年4月起,重慶市南川區鳴玉鎮率先啟動關愛留守兒童教育工程,按自愿原則,發動鎮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村組干部和有幫扶能力的共產黨員擔任“代理家長”,與留守兒童結成愛心幫扶對子,呵護他們成長。
爸爸媽媽不在的日子里,“代理家長”為缺失親情的留守兒童撐起了一片愛的藍天,架起了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的橋梁,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了社會和“家”的溫暖。
蘇代浩的幸福生活
蘇代浩10年前出生于南川區鳴玉鎮四中村,他的童年有些苦澀。從1歲開始,爸爸就經常背著他到南川城找媽媽。后來,媽媽丟下他和父親外出打工,一去不回。8歲的一天,爸爸也悄無聲息地離他遠走。
此后的日子,小代浩就和60多歲的爺爺奶奶生活。2004年10月以前,媽媽還經常打電話回來,后來連電話也很少打了。他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了,從此變得沉默寡言,除了和爺爺奶奶說話外就是看書,一個人想事情,從不與同學玩耍、交流。
2005年9月的一天,小代浩興高采烈地從學校回家,激動地對爺爺說:“我有‘代理家長’了。”并拿出“新爸爸”給他的見面禮——一本漂亮的硬面抄、一個文具盒、一支鋼筆、一瓶墨水給爺爺看。從那以后,小代浩慢慢變得愛說話了,與同學的交流也多了,還經常喊著要去找“代理爸爸”。上學期期末考試,他語文、數學都考了90多分。在日記中他寫道:“下學期要考得更好,這樣才對得起‘代理爸爸’。”
小代浩的變化,“代理家長”南川區農行鳴玉營業所所長甯秋林看在眼里,喜在心頭。自2005年9月與這個“兒子”見面后,他每周都會與小代浩通兩次電話,并到學校找老師了解他的學習情況。空閑一點的周末,他還會帶小代浩到街上趕場,看看熱鬧。每次見面,第一句話肯定是問學習,然后詢問爸爸媽媽是否給他打了電話。
2006年春節,小代浩到甯秋林家玩了9天,走親戚、逛燈會、買新衣……和其他父母在身邊的孩子一樣,蘇代浩過了一個快樂年,春節過后竟改口叫甯秋林“甯爸爸”。
回憶起第一次和“代理爸爸”見面時的情景,小代浩笑了笑說:“剛見面時以為他很兇,說了幾句話后就沒有這種感覺了。”后來,只要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難題,他都會直接撥通“甯爸爸”的電話,而且每次都能得到圓滿解決。
現在,爸爸定時寄錢給蘇代浩,爺爺奶奶照顧他的生活起居,“甯爸爸”關心他的學習和心理問題,還經常到學校和家里看他,小代浩覺得自己比誰都幸福。
“代理家長”的苦和樂
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親情呵護,表現出了孤僻、乖張、暴躁、玩世不恭和自暴自棄等心理缺陷,特別是一些畢業生在面臨升學的壓力時,學習上缺乏攻堅克難的自信。“代理家長”們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可謂費盡了心血。
鳴玉中學初三·一班班長、留守兒童陳乾宇平時成績較好,但在中考臨近的日子里,成績卻急劇下滑。這使“代理家長”、重慶創世紀通訊公司經理代先學非常著急,他專程從重慶趕到鳴玉中學,為陳乾宇買了復習資料、學習用具,還買了“生命一號”、“三勒漿”等補品。“父子”倆深入交談,代先學分析了陳乾宇成績下降的原因在于對自己缺乏信心,患得患失,并勉勵他:“你的基礎很好,并且有較強的組織領導能力,比其他同學有優勢,只要你勇于拼搏,憑你的實力是一定能考上好學校的。如果你遇到什么困難,我一定會全力幫助你。”獲得了精神動力的陳乾宇憑著頑強的意志終于考上了理想的學校。
“輔導孩子功課雖然苦一點、累一點,但看到孩子一天天成熟懂事變乖,心里真是十分欣慰,日子也變得更加充實了。”在鳴玉派出所工作的鄭小正談起當“代理家長”的事就很興奮。他說,為一個留守兒童當“代理家長”,就像自己家又多了一個孩子,對培養自家孩子的愛心、責任心、同情心、競爭心等都很有好處。留守兒童魏相勇每天放學后都規規矩矩地到派出所來接受鄭小正的功課輔導,魏相勇在期末考試時語文得了83分,數學得了91分。魏相勇的奶奶看見孩子成績直線上升,行為習慣也變好了,心里樂開了花。
鳴玉中學老師談自川是留守兒童蘇院的“代理家長”。蘇院是他從看守所帶回來的。孩子最初對人不理不睬,第一學期期末考試350分,是班上第33名。上學期期末,蘇院考了500分,前進到第13名。“談老師對我太好了,我真想叫他一聲爸爸,”蘇院說,“現在想好好讀書考大學,將來做一名建筑工程師。”
為留守兒童當“代理家長”也會遇到一些煩心的事。主動接收了被人們稱為最調皮的留守兒童劉玉精的鳴玉派出所所長劉先進就有點發愁,劉玉精不但學習不努力,還常常泡在網吧、臺球室里。劉先進由于公務纏身,在管理時間上周轉不過來,他絞盡腦汁想了很多辦法都不奏效。最后,劉先進給自己規定了每天必須抽空到劉玉精家“查崗”,清問作業完成情況。堅持了一個月后,辦法還真起了作用,劉玉精的奶奶說:“現在孩子聽話多了。”
留守兒童茁壯成長
“孩子,你已經被道南中學錄取了。”2006年8月,“代理家長”陳代清迫不及待地將打聽到的消息告訴了她代理的留守兒童曹貴。“是嗎?”一直在家等候錄取通知書的曹貴驚喜萬分。
“陳阿姨提前就打聽到了我被道南中學錄取的消息,比我的真媽媽還要關心我。”面對筆者,曹貴說起陳阿姨對她的關心沒有絲毫做作,也沒有一絲留守兒童的孤單和羞怯,落落大方的舉止和談吐讓筆者感受到了她的快樂。
“要不是‘代理家長’照顧我的孩子,恐怕一般高中都考不上喲。”聽聞女兒考上了重點高中的曹幸福,從福建趕了回來。他執意要去感謝陳代清。他說:“常年在外打工,一直無法照顧孩子。沒有想到,孩子在‘代理家長’的照顧下,變得不但喜歡學習了,而且更懂文明禮貌了。”
父母忙于生計外出務工,迫不得已讓孩子留守家中,這是一種無奈。這種無奈一直成為他們為人父、為人母而無法照顧孩子成長的揮之不去的遺憾。而“代理家長”對留守兒童溫馨的關愛正好彌補了他們的這一遺憾。遠在深圳打工的張成明在電話中道出了他們對“代理家長”制的贊同:“在外打工,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擔心孩子的家庭教育跟不上會耽誤孩子一輩子。‘代理家長’制度幫我們解決了后顧之憂,我們很感激政府的這一做法。”
“以前因為缺乏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支撐,最不好管理的就是留守兒童,花費了我們不少的精力,還往往費力不討好。但自從留守兒童有了‘代理家長’后,很多孩子的行為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愛和老師交流了,逃課調皮的減少了,省了我們不少時間。”教師周運書感嘆道。據了解,2006年,鳴玉中學初三290名畢業生中有29名留守兒童,這29名留守兒童在其“代理家長”的精心呵護下,有8名升入了南川中學,12名升入了普高,5名報讀了職高。
如今,留守兒童“代理家長”制已在南川34個鄉鎮開花結果,11291名留守兒童在“代理家長”的精心呵護下茁壯成長。而重慶市南川區鳴玉中學在全國率先創建的“代理家長”制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被充分肯定,將在重慶全市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