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上規模民營企業調研排序》表明,在全國民企500強中,浙商占183席,占36.6%;在全國最具競爭力民營企業50強中,浙商占26席;在全國民營企業繳稅前10位中,浙商達5席#65377;
生活在太湖以南#65380;瀕臨東海的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們,自古就有經商的意識#65377;從東漢時的煮鹽業#65380;制瓷業,隋唐時的絲綢業#65380;瓷器業#65380;造紙業,南宋時的海外貿易,到鴉片戰爭之后寧波#65380;溫州等地相繼被辟為通商口岸……浙江商業生生不息,不斷發展#65377;不辭辛勞的浙商走南闖北,歷盡艱辛,足跡遍布五洲四海#65377;
如今,全國有500萬浙江人常駐在外,有300萬浙江人在國外做生意#65377;這個陸地面積僅占全國1.06%的省份,GDP卻居全國第4位,人均GDP已經連續幾年穩居第一#65377;
浙商之“道”在哪里?一位“草根浙商”總結了八個字:“做小”——有一分錢的“賺頭”,買賣即成;“抱團”——如合伙炒房;“吃苦”——經商跑世界,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突破”——如充分利用民間資本,不禁即做#65377;
“浙商精神”的內蘊在“搏”#65377;他們的誠信經營是“搏”——不投機取巧,對合作伙伴,對國家#65380;社會,都講求誠信;以人為本是“搏”——通過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取社會認同,打造“無形資本”;不好高騖遠是“搏”——立足實際,把穩鑿實;不斷創新是“搏”——從觀念創新,到方式方法創新,努力去“想到”并“做到”#65377;
由浙商之長,我們可以冷靜地反觀渝商之短#65377;
重慶坐擁兩江,大山環抱,得天獨厚,氣魄雄達——詩人說,天空是重慶人的高度,大山是重慶人的脊梁,長江嘉陵江是重慶人的胸懷#65377;以一批成功創業者為代表的渝商,也具有很多突出的優點,但與闖蕩天下常常多贏的浙商一對比,我們很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依附性淹沒了獨創性,一些渝商即使是本能的“創造”,更多的也是停留在“模仿”上,難有敢為天下先的獨創性,追潮趕浪憑感覺,看別人搞什么產品發了,便一哄而起;有“出頭”的欲望,但常被怕這怕那的心理所羈絆,有的渝商甚至將那些鋒芒畢露的“同類”稱為“出風頭”,對其采取孤立的態度,“平庸心態”成了“穩穩當當”過日子的思想依據;一些渝商缺乏自我探索與肯定的勇氣,在“觀望”和“期待”的氛圍里渴望“時來運轉”,開拓#65380;創新受這種思維的影響常常底氣不足……
渝商之短,短在一個“弱”——用尹明善的話說,渝商個體單挑強,團體作戰弱;膽子大,沖勁足,但把握大勢的認識和能力弱#65377;
“揭短”并不是要否定渝商的諸多優點,當一個個浙商大發并實實在在推動著地區經濟的車輪滾滾向前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為自己“護短”#65377;善于發現問題,是一切創造性活動的基礎,也是富有創新精神的人須具備的素養基石#65377;
去年,汪洋書記曾率一批市級部門負責人到洪崖洞考察調研,高調支持民營經濟發展#65377;如今,正是我們重慶大發展#65380;渝商大發財的難得的春天#65377;在重慶這塊“西部最硬的土地”上,讓我們——當然不僅僅是渝商,而是重慶所有創業者——一道振奮起來,去拓展開拓開放#65380;自強不息的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