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的一天下午,家住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解放臺社區民主六村30幢2號的姜倍蓓,淚流滿面地從“慈善使者”手中接過《史記》、《資治通鑒》、《世界通史》和200元善款。
姜倍蓓,今年14歲,患有先天性腦癱。送去愛心的4名“慈善使者”是謝家灣街道的工作人員。這些慈善使者的到來,令因患腦癱長年坐在輪椅上的姜倍蓓非常感動。
姜倍蓓的父母是建設廠的待崗職工,兩人月收入加起來還不足千元,為給倍蓓治病,債臺高筑,生活十分艱難。
然而,這個苦命的孩子,自小酷愛文學,經常看書至深夜。
當倍蓓從叔叔阿姨手上接過自己最喜歡的《史記》時,她流著熱淚說:“謝謝叔叔阿姨,我常在其它書中看到關于司馬遷寫《史記》的介紹,一直以來我都想親眼看看,看看司馬遷是怎樣寫歷史的,今天我終于圓了這個夢。”倍蓓還表示,她會認真學習文學知識,將來還想以自己的人生經歷作為原型,創作一個劇本《苦命種子》。
慰問現場,倍蓓開心地唱起電視連續劇《大長今》的主題歌《希望》,表達她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在場的人都感動得流下了熱淚……
姜倍蓓是“重慶市九龍坡區慈善總會謝家灣慈善分會”2006年1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以來,接受慈善關愛的第一人。
慈善分會在成立的當天,募集善款達15萬元。這些捐款主要來源于轄區48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和212名個人。慈善分會的成立,給一些有心支持慈善事業的人,搭建了一個奉獻愛心的平臺。
與姜倍蓓一樣幸運的,還有住在謝家灣老年公寓的何興富。今年52歲的他,是鵝公巖社區居民,5年前,因精神疾病住進精神病院,妻兒離他而去。前不久,經醫生診斷,何已痊愈,可以回家。身無分文的何興富無家可歸,街道就為他購買了新被褥、換洗衣服及電視機,讓他在老年公寓安了家。不善言辭的何興富向前來看望他并贈送慈善錢物的謝家灣慈善分會的工作人員不停地說:“謝謝!謝謝!”
社區居民陳興貴對此感慨道:“這樣的老人就是應該有人來管一管。如今的政府就是好,以前有單位的人才有人管,現在沒有單位也有人管了。”
謝家灣慈善分會會長、謝家灣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鄧世忠告訴筆者,對那些家貧且患重大疾病無經濟能力醫治的,貧困家庭子女考上大學無力支付高額學費的,孤寡老人和發生意外事故的困難群眾的救助,很多時候,政府在政策范圍內也鞭長莫及。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謝家灣街道轄區內居民大多數是企業職工,近年工廠改制,失業人員增多。每年,需救助的困難居民群眾有千余人,城市低保戶1200多戶。但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助學救助等政府救濟機制的經費遠不能解決貧困居民的困難。
“慈善分會成立后,提升了街道的救助能力,而且讓救助變得更快捷、方便!困難群眾打個電話,善款就可以送到家!”鄧世忠說,街道對各社區甚至每戶情況都比較了解,成立慈善分會后,可以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先行救助,再向相關部門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