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31日上午,冬日的陽光暖暖的,拐進海防路的一條弄堂里,沒走十幾米,便看到上海洪智貿易公司的牌子安靜地掛在一個院子的外墻上,普普通通的樣子。往里走,在一幢多層房的底樓,迎面玻璃墻上的一雙“手”剎那間吸引記者多看了一眼,那是個司標。
“這雙托起的手啊,有兩層意思,一是公司的發展依靠政府的支持,二是公司的回歸人員只要走出過渡期,他們的人生之路一定會很寬廣。”上海市幫教安置志愿者協會會長、洪智公司的董事長王元洪走上前向記者解釋道。其實,此前,記者已經在市區綜治辦了解了一些有關“安幫楷模”王元洪和他的洪智公司的情況。但此時,看著那雙“手”,記者還是有了一種不同的感覺,那是一種明亮和溫暖,像院子里的陽光一樣。
這種感覺,直到走進會議室,才讓記者真正找到了“歸因”:那里層層疊掛著幾十面錦旗,紅紅的一片,極為醒目。
“每一面錦旗都有一個故事。”副總經理張錫鳴頗為感慨,指著墻邊的一面錦旗跟記者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1998年,因為職務犯罪,曾是外資公司老總的張錫鳴被判刑入獄,在軍天湖農場服刑。2000年3月,洪智公司董事長王元洪來到大墻內開展幫教活動,和張簽訂了結對幫教協議。之后,每個月,張錫鳴都會收到王董的信,殷殷期望讓其感動。這年9月,因改造認真張錫鳴被提前一年釋放。
“出來后的第一個心愿就是想找一份工作開始新生活,當我找到原單位,外方老板的那句話讓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他說‘我企業的員工都很純潔,我不可能留用有污點的人。’”張錫鳴告訴記者,之后的幾個月,他找工作到處碰壁。走投無路之下,抱著試試看的心情他找到了洪智公司,但不巧,王元洪不在,羞于啟齒的他留下姓名和地址離開了。然而,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上午8點多,王董就親自找到他家,聽了他的情況后,當即表態“你想通過自食其力養活自己,這個愿望我幫你實現。”臨走時,細心的王董還從自己的腰包里拿出500塊錢給他貼補生活。
人心換人心。2001年APEC會議在上海召開之際,洪智公司接受了靜安區市容環境整治工程,王元洪大膽啟用張錫鳴為該工程的現場負責人。上崗后,張錫鳴沒日沒夜地撲在工地上,正逢盛夏高溫,一直在一線的他手臂被紫外線曬得都過敏發炎了,王元洪得悉后,二話不說,親自開車送他去醫院治療。經過7個月的奮戰,張錫鳴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洪智公司也因此工程被評為市政建設集體二等功。
“錫鳴現在已經是我們公司副總了。”看著自己的愛將,坐在記者對面的王元洪一時思緒萬千,他點了一支煙。
說到“安置幫教”,王元洪可謂上海灘第一“志愿者”。早在上世紀80年代,做水果生意首先富裕起來的他,為了回報創業期間社會各方給予的諸多支持和幫助,不僅嘗試安置刑滿釋放人員在自己的水果攤工作,進行幫教,而且,每到逢年過節,總是備好許多水果、糖果,通過街道、派出所組織召開刑釋解教人員座談會,當時每個街道都有四五十個刑釋解教人員,“每次,我們都給每人發去了大紅請柬,請他們來聚聚,這些昔日是收傳喚、逮捕證的人,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尊重,到會率特別高。”王元洪回憶說。

沒有學過心理學的王元洪簡直就是個心理咨詢天才,他懂他們,關注他們,并且會不遺余力地真心幫他們,而他們也從心底服他,因此,從1983年到1996年,王元洪先后與地區中32名刑釋解教人員建立了幫教關系,引導他們洗心革面,徹底與過去告別,走上勤勞致富的道路。不僅幫教對象沒有一個重新犯罪,許多甚至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番事業。同時,他還花費大量的精力財力投入大墻內的幫教工作,先后與百余名服刑人員結成幫教對子,教育感化,噓寒問暖;組織幫教演講團到上海各監區巡回演講……
其實,“安置”“幫教”四個字好寫,但實施起來卻是難上加難。你不僅要有一顆愛心、社會責任心,你身上還得具有人格魅力,同時你必須具備安置、幫教、培訓的能力和實力。“對無業的刑釋解教人員來說,安置是幫教的前提,不解決他們的工作吃飯問題,幫教就成了空洞的說教。”2000年11月成立的洪智貿易公司無疑就是王元洪建立“安置幫教”體系的一個主體構架。
洪智公司的名稱由來于董事長王元洪和總經理畢智江兩人的名字,作為公司投資人,兩人告訴記者,他們有著共同的理念:致力發展經濟,拓寬人生之路。發展經濟是為了給更多的回歸人員提供就業崗位和技能培訓。
“我是一個跌倒在沙漠里失去前進方向,喪失生活勇氣的人。是洪智公司領導和幫教老師們把我從沙漠里拉起來,扶上馬,再給我足夠的水,并陪我一起走出了沙漠……”
回歸人員張春華曾有過自己的一番事業,掙過不少錢,后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癮,最終以販養吸,屢進屢出戒毒所,不能自拔。2003年,再次解教的張下定決心與毒品決裂,想找份工作過正常人生活,但所有應聘單位經政審得知其有吸毒史,紛紛向他關上了門。當街道將張的情況告訴洪智公司領導后,他們沒有“推”,而是決定“拉”他一把。張春華后來被安排去看管自行車停放,幾年來,盡心盡職的他從竊賊手中奪回了21輛自行車,助動車,成了居民交口稱贊的“守門神”。
“吸過毒的人其他單位是不敢收的,因為搞不好會把更多的人拖下水,風險很大。但我們還是收了,我們是靜安區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過渡基地,也是靜安區吸毒人員就業過渡基地,目前共吸納了12名吸毒人員,分別來自5個街道。現在有2人復吸,其他10人已經有五六年沒吸了,我們在用集體的力量幫助他們戰勝毒魔,戒除心癮的同時,每個月都要請區禁毒辦給他們做尿檢,使監督措施跟上。”
王元洪的一番介紹讓記者想到“有作為才有地位”這句話,對于如今蓬勃發展的洪智公司是如此,對于那些安置過渡的回歸人員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因為下午王董還要參加區政協的一個會議,所以乘午飯時間,記者和王董、張副總一起在會議室邊吃外賣邊“聊天”。
無意間聊起了“過年”,張副總透露,公司今年給大家發了共計20萬元多的年終獎金,根據考評,每人有份,大家都很高興。
而王董則說起今年他們準備上門拜年的10名幫教對象名單已經排好了,追問才知,每年的年初一、年初二,王董都要上幫教對象的家里一一拜年,“就帶一些水果什么的,也不值錢,但許多家屬看到我們都激動得哭了。”
“你看那面錦旗,就是那面,寫著‘成家不忘報恩人,人間自有真情在’字樣的,對,就那幅。”說著,王董干脆站起來,走了過去。原來送旗人叫何國慶,因犯人命案服刑18年,出獄后被洪智公司安排做治安門衛,孑然一身的他雖青春不在,但很想有個家,在公司領導的牽線搭橋下,去年12月26日他終于和某女工喜結良緣。今年過年,他們該是洪智公司最開心的一對員工吧!
正值兩會,作為區政協委員的王元洪今年遞交的提案是什么呢?王元洪一臉認真地答道:是有關如何重視對滬上犯案的外地刑釋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的。“安幫一人,挽救一家,穩定一方”,很顯然,背負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王元洪,為建設平安上海,構建和諧社會,在“安置幫教”上想得永遠都比別人超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