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赴港求學的女研究生陳靜,因為行賄香港城市大學教授索取期末考試試題而被判6個月監禁,這則消息最近在香港和內地都引起巨大轟動。在香港引起轟動的原因很簡單:多年來香港學術界鮮有此類事件發生,此種公然挑釁學術道德的事件著實令人驚詫。而在內地引發轟動,則是因為事情的發展結果似乎偏離了我們的“慣性思維”,讓人驚詫:區區一萬元,教授不收也就罷了,竟然如此“興師動眾”地為難自己的弟子、真是不夠“厚道”;再者,香港廉署竟然反應如此之快,迅速查辦了結了此案。
兩種驚詫,兩種思維,迥然不同。
我們不必過分指責一些人的驚詫和他們的思維習慣,他們只是在以自己的“經驗”來思考問題。畢竟,這事如果擱在內地,一種情況:教授心領神會,心照不宣地笑納,然后奉上考題,嚴格遵守“約定”;另一種情況:即便遇到不“識趣”的教授,大不了也就落個批評教育,給個處分之類大事化小罷了,這一萬塊錢不至于捅出什么大婁子。哪料得這次沒買得考題競買來刑期,“賠了夫人又折兵”。沒錯,這種思維定勢是我們不少人所熟悉的,說到底是一種“潛規則”作用下的思維習慣。這種規則和我們的法律規則、道德規則完全不同,甚至根本背離,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如果有人不明事理,無視它的存在,不按“規則”辦事,其結果可能是事與愿違,處處碰壁,而諳熟它的人卻常常路路暢通,順水順風。
按照這種潛規則的思維邏輯,不過一萬元的金錢交易而已,不必太過“計較”。君不聞幾個月前同樣是發生在大學校園,同樣是為了索取考題的事件:2006年6月《新京報》報道,一名考研女生與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發生性關系,并因此獲得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試題及答案。此后,各大媒體紛紛介入,但大多是糾纏于主動獻身還是試題誘奸的細節,而涉案的教授時至今日仍未被繩之以法。又有女演員張玨與多個名導演的性愛錄像帶丑聞,雖然早已以視頻方式公布于網上,但到現在也沒見得哪個導演被動過一根毫毛,到只聽得“破壞規則”的女演員的聲聲悲切。是啊,與此等性交易、性賄賂相比,女研究生的區區一萬元的金錢賄賂似乎真的不在話下。

然而,女研究生陳靜的“不幸”在于,她把香港當成了內地,不是“入鄉隨俗”,而是一廂情愿地仍然沿用內地高校通行的“規則”。“橘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為枳”。內地潛規則在香港遭遇到嚴重的“水土不服”。她忘記了香港有赫赫有名的廉政公署(ICAC),更沒有料到香港的反腐“零度容忍”政策。
香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也曾經歷過一個貪污腐敗蠱行的時期,但自廉署成立以來,經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反腐風暴之后,香港已經躋身于世界上最廉潔的地區之一。如今的香港,在反腐模式上奉行“零度容忍”。所謂“零度容忍”,2000年11月廉暑前副廉政專員兼執行處處長郭文瑋,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學術沙龍上有很好的解釋:“零度容忍,就是貪一塊錢也不行。”與內地反腐常給人以“抓大放小”之感不同,香港廉署對大貪小貪都不放過,一概予以打擊。這種反腐的氣度和決心,樹立起了廉署的公正形象,也提升了港府的威信和公信力。而令在香港,小孩子在幼兒園都要觀看反腐敗題材的錄像,真正是反腐從娃娃抓起,“零容忍”也已經由司法理念成為深入人心的反腐規則。
表面上看,這不過是一起學生行賄、老師舉報的普通賄賂案,但其背后折射的卻是運行“潛規則”還是奉行“零容忍”的理念碰撞:為何內地女研究生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行賄,而香港教授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報案?當“潛規則”遭遇“零容忍”,我們應該慶幸倒下的是“潛規則”,它挽救了我們的道德與良知,挽救了民眾對正義的最后期許。但愿我們因此受到警示并能引以為戒。
編輯: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