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對于剛步入“而立”的檢察官齊濤來說,可以說是他人生最出彩的一年:
8月10日,齊濤以優(yōu)異的成績榮獲河南省“十佳公訴人”第一名。
11月28日,齊濤由于業(yè)務素質高,成績突出,被最高人民檢察院經(jīng)過嚴格的考試考核,將被調入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
12月19日,齊濤帶著河南全體檢察干警的自豪,奔赴首都,接受第三屆全國“十佳公訴人”頒獎。
一個來自豫北小城市的檢察官,一個面對榮譽還有幾分靦腆的陽光青年,為什么命運對他如此的青睞和垂青?

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齊濤之所以能取得今日驕人的業(yè)績,用與齊濤一起共事的領導和同事的話說,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內。
“作為檢察官,唯有國徽在上,不辱重托,才能俯仰無愧于天地!”
1976年出生的齊濤,出生在一個工人的家庭。1997年7月,帶著一個美麗的夢想,一直是校園高才生的他,從中南政法學院畢業(yè)回到家鄉(xiāng),在檢察機關面向社會的公開招錄考試中,被河南省焦作市檢察院錄用,成為一名他夢寐以求的檢察官。
至今仍讓齊濤慶幸的是,他走進的這個集體,洋溢著旺盛的朝氣,充滿著向上的力量,在追求公正樹立正氣的氛圍中,他很快就掂量出檢察官責任的重大,感受到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渴求。
對于齊濤來說,他第一次獨立辦理的那起案件,他一生難忘。
1998年底,他所在的公訴處把一起案件交給他主辦。從卷面材料來看,案情并不復雜:村民劉強因為不滿同村一個叫張山的激烈言辭,在上前理論時被對方打成重傷。
按照程序,齊濤到看守所提審張山。誰知,張山滿不在乎,毫無悔罪之意,在做筆錄時對一些關鍵問題拒絕詳細回答,甚至對眼前年輕的齊濤出言不遜,蔑視地說有些事他的律師會在法庭上說的。
第一次獨立辦案就遇到了“刺頭”,齊濤沒有氣餒,而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關在辦公室里對案卷仔細看了三個通宵,對案發(fā)現(xiàn)場的四個關鍵細節(jié)仔細分析研究。為了固定證據(jù),他三次驅車去案發(fā)地調查。那次他在走進被害人家進行調查時,他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眼前房屋破敗不堪,已經(jīng)喪失了勞動力的劉強痛苦地躺在潮濕的床上,與他常年相依為伴的七十多歲的老母親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家。
小村來了檢察官,大家顯得很驚奇。很多群眾為受害人鳴不平,但懾于張山家族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在第三次進村調查時,有人悄悄地告訴齊濤,張山家在村里是大戶,仗著城里有親戚做官,專門請了個大律師,家人在外說話的口氣很粗,對證人威逼利誘,有人明明就在現(xiàn)場,卻不敢站出來作證。
望著眼前受害人的老母親渾濁的淚水,感受著鄉(xiāng)親們對正義的強烈呼喚,齊濤開始一家家走訪。張山的家里人為阻撓調查,暗地在齊濤路過的地方放出大黑狗威嚇,但齊濤不怕,操起打狗棍,迎著兇狠狂吠的狗不繞道,不退縮,依然走進老鄉(xiāng)家。一次次講法律,講政策,善良的村民被感動了,現(xiàn)場三個證人打消了顧慮,當場表示愿意出庭指證。
回到檢察院,為確保證據(jù)確鑿充分,不留下一絲遺憾,齊濤請來處里有經(jīng)驗的同事,兩次模擬法庭辯論。在張山故意傷害案庭審現(xiàn)場,齊濤第一次充滿自信地走上公訴席,與被告人高價請來的律師唇槍舌劍。最終,張山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
那一次,肅靜的庭審現(xiàn)場爆發(fā)出了陣陣掌聲,齊濤走出法庭,一下子被旁聽的村民圍上,大家緊緊拉著他的手,滿含熱淚,好久沒說一句話。那一刻,年輕的檢察官齊濤激動得哽咽無語。
正是因為有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9年來,齊濤在公訴部門受理案件200余起,每辦理一樁,都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對任何的疑點有絲毫的懈怠。從制作一份文書,起草一篇公訴意見書,到證據(jù)的具體細節(jié)的核實,不厭其煩認真對待,一丁一點也不馬虎,一絲一毫也不懈怠。他經(jīng)常深情地說:“表面看來,辦理了一樁案件好像只是增加了一個辦案數(shù)字,但對當事人而言,就是事比天大人命關天。作為檢察官,唯有國徽在上,不辱重托,才能俯仰無愧于天地!”
他寫的公訴意見書,被新華社全文刊登在內參上
有人說公訴人代表著檢察機關的“窗口形象”,其一言一行都有無數(shù)雙眼睛在關注和審視。長期在焦作檢察院公訴處工作的齊濤,無時不刻在擦拭著這一明亮的“窗口”。
2000年的鐘聲剛剛敲響,由河南省檢察院偵查終結的一起特殊案件被指定由焦作市檢察院審查起訴。接到案卷,大家頓時有一種無形的壓力: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原市委書記、河南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原副部長祝友文,在任職期間大肆索賄受賄犯罪。案發(fā)后,因為祝友文在河南反腐敗歷史上犯罪職務最高、社會影響惡劣,備受全國關注。這樣一起要案的審查起訴,自然需要“高手”出擊,其壓力當然很重。
焦作檢察院在市縣兩級檢察院精挑細選,最后年僅24歲的齊濤成為本案的四個主攻手之一。望著領導和同事們信任的目光,齊濤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戰(zhàn)。
當時,祝友文的家屬用高薪在北京請了兩個最有名的律師,他們一來到河南就躊躇滿志地開展工作,多方收集證據(jù)想為祝友文做減輕罪責的辯護。很多群眾都知道祝友文此前的輝煌和榮耀,又聽說對方強勢的辯護團隊,很為檢察機關捏一把汗,擔心打虎不死反被虎傷。
齊濤雖然在四名公訴人中年齡最小,但檢察長還是把重擔壓在他的肩上:主要負責對祝友文涉嫌犯罪的庭外證據(jù)的固定與負責起草公訴意見書。
要制服犯罪,只有把證據(jù)搞成鐵證。那些天,齊濤吃飯不香睡覺不穩(wěn),滿腹心思都是犯罪證據(jù)。從案卷看祝友文先后收受和索要9人17次財物,價值36.9萬余元。在深入分析后檢察官們認為,唯一能夠造成證據(jù)流失的,是證人出現(xiàn)思想波動,在庭上推翻前證。而本案污點證人樊某,無疑是最大的關注點。
其實,齊濤和同事們的分析不是沒有道理,在那時的新鄉(xiāng)市,祝友文的兩大愛好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釣魚和玩電腦。自從祝友文一路官運高照后,樊某決心下大“投資”投其所好,不惜花巨資建了一個占地數(shù)百平方米的魚塘,辟出寬敞的房間專供祝友文休息,并從外面聘請高級廚師滿足祝友文的口福。這種“愛心”使樊某得到了祝友文饋贈烏紗的回報,同時也使樊某見證了祝友文的受賄犯罪。
在再一次見到樊某時,果沒出檢察官所料,他對自己當初的證詞做了部分推翻,并流露出不愿再出庭指證的意愿。早已成竹在胸的齊濤抓住樊的“軟肋”,認真開導勸說。一開始,樊某看著眼前年齡還沒有自己工齡長的齊濤不屑一顧,但聽到齊濤說的句句都在理,口氣就軟了下來。為防止意外,齊濤在出庭前和樊某建立了“熱線聯(lián)系”,每天了解他的思想動態(tài),掌握他的活動范圍,不給他有思想發(fā)生動搖的時間和空間,直到走上法庭的那一刻。
為了寫好起訴意見書,齊濤用了兩個星期的雙休日,自費到祝友文曾經(jīng)主政的新鄉(xiāng),走街串鄉(xiāng),調查民意。有兩個晚上因為和市民聊得太晚,最后睡在公園的椅子上將就了一宿,差點被警察誤為盲流。正是因為掌握了案發(fā)地群眾對祝友文的評價,齊濤寫出的公訴意見書句句如槍似匕首,直刺被告人要害。后來被新華社全文刊登在內參上。
2000年3月17日祝友文案件開庭的時候,吸引了全國20多家新聞媒體,審判大廳座無虛席。齊濤和戰(zhàn)友一起沉穩(wěn)地坐在矚目的公訴席上。在長達四個多小時的法庭調查中,他和其他三位公訴人出示了百余份證據(jù),與律師進行激烈的辯論,聽得旁聽的人神情專注,整個大廳沒有一絲響動。
審判長問:“被告人祝友文,在法庭上你依法享有最后陳述的權利,你還有什么要說的?”
一臉懊悔的祝友文說:“公訴人對本人的指控,我沒有什么要說的。我感謝省市檢察官對我人性的關懷和對犯罪證據(jù)實事求是的收集,尤其是公訴人的公訴意見書,更使我震動很大,我悔罪啊!”
在那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中,齊濤和戰(zhàn)友們用無可辯駁的事實,最終使祝友文因犯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3年。公訴人出色的表現(xiàn)是理性的,一位參加旁聽的法學家的評價卻十分感性:“公訴人的庭上表現(xiàn),真是漂亮!”
“今天,只能是昨天的句號,明天的開始!”
2004年,焦作檢察系統(tǒng)通過嚴格的篩選考評,在全市選拔10名最優(yōu)秀的檢察官任命為專職的職業(yè)公訴人。年輕的齊濤被破格任命。
壓力對有志者永遠是動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種復雜疑難的案件擺在了執(zhí)法者面前,唯有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才能迎接挑戰(zhàn),辦好每起案件。齊濤在辦案中學,在業(yè)余時間鉆研,在工作中擠時間學,不懂的地方虛心向老同志學習,甚至找北京高校的教授專家請教。一些人從個人利益出發(fā),想法結交權貴或富有的人,而在齊濤的通訊錄上大都是專家、學者和法律工作者。
齊濤深知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即便是生活中交往的朋友,都是興趣相投的早年同學。有時為放松工作壓力,幾個背景相似、愛好接近、毫無利害關系的好友聚在一起,或娛樂共同打電子游戲,或登山望遠享受大自然的無限風光,尋求內心的清凈自然,淡泊名利,一心把職業(yè)當作事業(yè)去追求。
平時,齊濤的話語不多,性情溫和,一點也不張揚,但是,每當討論案件時,平時與人為善的他,就顯得特別的“好斗”。有時因為起訴書上的一個措辭,案卷中一個句法的表達,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與人爭論不休,非辯出個子丑寅卯來。正是這種認真的辦案態(tài)度,同志們都友善地叫他“認真先生”。
如今,“認真先生”就要遠行去北京最高人民檢察院報到,在一片祝福聲中,他像害羞的姑娘一樣,只有一句簡短的話:“今天,只能是昨天的句號,明天的開始!”
編輯:盛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