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慶長假,邱曉華卸下手頭的工作,從北京飛抵上海。他此行一是看望闊別已久的寶貝女兒,二是從側面打聽這座城市新近發生的官場地震的最新進展。
自從“上海社保案”于2006年7月曝光后,這位副部級高官的心一直懸著,他不知自己能否僥幸過關。這種擔心在此次上海之行后不到兩周就有了結果。
國慶長假一結束,中共中央即召開為期四天的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大會閉幕的第二天,即10月12日,邱曉華突然被免去國家統計局局長職務。反推到他上升之日,邱曉華在國家統計局局長的寶座上呆了約200天。
有觀察家指出,邱曉華被悄然免職事出蹊蹺。按照慣例,邱曉華是公眾眼中的專家型領導,年輕有為。如被高層看中有望調任地方培養,一般在任免公告中會加上“另有任用”,以免公眾猜測。
但在10月12日當天,新華網發布的這一消息行文莫若50字,并沒有交代其離職原因和去向,該消息還附有邱曉華的標準頭像。到當日晚些時候,邱的照片被緊急撤掉。這一變故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和揣測,坊間更多的消息認為,邱曉華的去職屬于非正常事件,其涉案審查的可能性已經相當大。
一周后,即10月19日,在國家統計局例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現場問及邱曉華動向時,在場的記者紛紛猜測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不會就此正面回答。但出乎意料的是,李曉超對此問題似乎有備而來。他直接從放在桌面上的一疊文件中取出一張紙,一字不差地念了出來:“有關部門在調查上海社?;鸢钢校l現國家統計局原局長邱曉華涉嫌嚴重違紀,中央紀委正在對其進行審查?!?/p>
據了解,中紀委調查組是從“上海社保案”中的主角張榮坤身上找到突破口,從而牽出邱曉華涉案的由頭。
案發“問題富豪”張榮坤
邱曉華涉案被正式通報的第二天,10月20日,由張榮坤擔任董事長的福禧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接到有關司法機關的通知,張榮坤已被依法逮捕。在上海市社保局長祝均一7月被“雙規”后,該公司不久即稱張榮坤正在“協助調查”。
1973年出生的張榮坤在遷往上海之前,一直隨父母居住在蘇州市上塘街。街坊們回憶,張榮坤的少年時代在石庫門的一個大宅院渡過,院子里住了好幾戶人家,那里的家庭均并不富裕。
離上塘街不過百米,有一條義慈巷,蘇州市第五中學坐落其中。這是一條典型的蘇式弄堂——在義慈巷里,張榮坤和張櫻從小青梅竹馬,他們曾是蘇州市第五中學的同學。五中的對面就住著張櫻一家,三年前,30歲的“很漂亮很神氣”的張櫻從這間屋子里走出去,嫁給了張榮坤。
在轉遷上海之前他們寂寂無名,在整個江蘇的家財和他們后來的身價相差懸殊。直到2002年,福禧投資買斷滬杭高速上海段,人們才驚詫于他38.5億元的收購資金從何而來。
隨著中紀委調查的不斷深入,張榮坤的財富版圖與腐敗關系網才日漸清晰。在通報上海官員案件時,紀檢部門提到張榮坤涉嫌兩宗罪名,一為詐騙,一為行賄。
其中詐騙一項,主要涉及他在隱瞞公司負債,發行了10億元短期融資券,成為首家發行企業債的民企?,F時這批債券已被評級機構降為最低級別“c”級。
至于所涉行賄的一串長長的名單中,根據相關部門通報的信息,張榮坤行賄目標有20多人,時任國家統計局局長的邱曉華正是其中之一。這使得張成了上海社保串案的關鍵人物。
在10月1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曾是邱曉華下屬的李曉超,直接給出邱曉華目前最新動向著實令在場記者感到突然,而邱曉華居然涉及上海社保資金案件的事實,更令許多人始料未及。
深諳政情的人士分析,如果高級官員因為嚴重違紀而被中紀委調查的話,那么這位官員極有可能已經被“雙規”。涉案人員假若觸及有關法律,那么當事人最終將進入法律程序直至被審判。
縱觀邱曉華個人履歷,并沒有直接的信息顯示與上海發生聯系,他在1978年考入廈門大學,四年后畢業直接分配到國家統計局工作后,除短時間掛任安徽省省長助理外,邱曉華一直在國家統計局任職,并最終官拜局長,位居副部。
邱曉華和張榮坤可追溯至2004年,屆時他們同是全國政協委員,并均在經濟組。在去年的“兩會”期間,有記者注意到邱、張二人談笑甚歡。彼時,邱曉華剛剛履新國家統計局局長。
據了解,張榮坤行賄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現金賄賂,包括出行的高額消費;二是贈送住房、貴重物件等固定資產。據稱邱曉華也未能免俗,一是他所涉及的就是已導致多名官員下馬的上海社保資金案,二是他的身后,一樣藏著情婦和私生女。
邱曉華在上海即擁有一套超過百平方米的住房,他經常來往于上海、北京之間,坐飛機就如同打的,有人形象地稱他為“打飛的”。這對一個收入畢竟有限的副部級官員,顯然極不正常。
根據內部通報,目前落實邱曉華涉及社保案的資金為數十萬元。他的落馬原因除涉社保資金案以外,還有“生活作風糜爛”。
模范夫妻與私生女兒
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邱曉華,善于用數字說話,被視為學者型少壯派官員。他在今年3月由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升任局長,時值48歲,成為建國以來統計系統里最年輕的副部級干部。
邱曉華出生于福建省寧化縣,幼年喪母,1982年在廈門大學經濟系畢業之后,進入國家統計局,一做便是24年。1993年,35歲的邱曉華擔任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從此為海內外所熟悉。
親朋回憶,他上升的那天,老家響起了持續四個小時的鞭炮,足見家鄉人們對其的厚望。
邱曉華1958年1月出生在福建寧化,在這個擁有35萬人口的地區,85%是農民,屬于典型的農業地區。邱曉華的父母也不例外,據其堂弟邱昆回憶:邱曉華的童年在艱難困苦中渡過,他6歲喪母,與姐姐和外婆一起生活。
伴隨多難的童年,邱曉華種過地、打過柴、養過雞、喂過豬。他在父老鄉親眼中唯一愛好就是讀書,另一特點是寫得一手好文章。1976年插隊務農時,邱曉華還有幸被鄉里安排做文秘工作。
早年的多名高中同學也介紹,他們印象中的邱曉華對知識有著近乎“癲狂的渴望”。10年動蕩之后,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邱曉華順利考入廈門大學經濟系。據說他在大學里的作業“做得像印刷品一樣干凈整齊。”
1982年大學畢業時,邱嘵華完成了人生兩件大事,一是拿著學校的分配文件,進入國家統計局綜合司工作;二是與高中同學聶春榮完婚。到后來,他的妻子也一起調入國家統計局。
那時候,國家統計局綜合司的30多名員工共用一個大辦公室,一幫年輕人都有著高漲的工作熱潮。但在邱曉華面前,一些同事還是自嘆不如。他們回憶,邱參加工作的前五年,綜合司辦公室的一盞燈總要亮到半夜,那是邱曉華在挑燈看書。
他超強的業務能力,亦獲得了同行的廣泛好評。一位同事在電話中被領導問起“九五”期間中國GDP和CPI的增長幅度,她一時啞口無言,一旁的邱曉華頭也不抬地報出了一串數字。
在當時,這種良好的口碑還延續至他的婚姻。夫婦雙雙均為部委干部,加之情深意長,頗令熟悉他們的人羨慕不已。他們甚至獲得了“模范夫妻”的稱號。
1995年4月出版《中國經濟熱點追蹤》時,邱曉華還在其前言里寫道,“最后,我還要感謝我的愛人,對我工作和生活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不僅解除了我的后顧之憂,也對許多文稿提出過意見建議,并幫助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p>
自此之后,邱先后任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副處長、處長、見習副司長、副司長、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
10年前的一次調動,邱曉華的仕途發生大的變化。1996年至1997年,他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做訪問學者,1998年,他又下放至安徽省做了一年省長助理。這顯然為他提供了進一步晉升的機會。
返京時的1999年9月,邱升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黨組成員。2003年7月任中共國家統計局黨組副書記。2005年11月任中共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
邱曉華與原配夫人有一女兒,目前在北京某經濟學院讀書。
邱曉華情人姜某,30多歲,有稱“姜姐”,是上海電視臺第一財經的出鏡記者。所學頗多,貿易、金融、主持、外語。2005年即與邱曉華生有一女。
據知情人士稱,姜某在上海的住房正是張榮坤所送。邱曉華與姜感情很好。
雖然陳良宇案發引起政壇大地震,但思女心切的邱曉華還是在去年國慶長假期間,專程從北京飛往上海,看望情婦和女兒。
但在情婦的問題上,邱曉華一向低調。貪官在一起不會去談國民建設或是為官之道,他們倒是很容易在情婦這個事情上找到共同話題。但邱曉華對此頗有忌諱,情婦之事一直秘而不宣。
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紀委對外公布:因嚴重違紀,國家統計局原局長邱曉華受到開除黨籍、行政開除處分,并對其涉嫌犯罪問題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中紀委公告明確指出邱曉華“生活腐化墮落,涉嫌重婚犯罪”。認為作為高級領導干部,他的行為嚴重違反了黨紀政紀和法律,造成了惡劣的社會政治影響,必須依紀依法嚴肅處理。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重婚罪”有四個構成要件:1、侵犯的客體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關系;2、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必須具有重婚的行為,即有配偶的人又與他人結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3、主體為一般主體,一是有配偶的人,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又與他人建立婚姻關系,二是沒有配偶的人,明知對方有配偶而與之結婚:4、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即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或自己有配偶而故意與他人結婚。缺少任何一個要件都不構成重婚罪。
據介紹,邱曉華、姜某屬于公開的關系,邱的妻子也知道這事。
學術爭論功與過
盡管邱曉華在國家統計局內部獲得了“學養好,專業過硬,對人溫和”等評價,但在學術爭論問題上,他一直顯露尖銳的一面。
去年3月升任局長后,他風頭甚勁,高調宣布將致力統計改革,打造陽光統計,推出綠色印PDP、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
在邱曉華短暫的七個月局長生涯中,他的名字與任內如火如荼的宏觀調控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據稱他對國務院領導倡導的“綠色GDP”,即建立起一個各地區、行業節能降耗的統計發布制度并不熱心,認為“這在理論和實際操作方法上都有很大爭議,存在很多困難”。經濟界對此頗有微詞。
不過國家環??偩趾蛧医y計局還是在2006年9月7日首次發布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由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而不是邱曉華宣布的研究結果表明,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
值得注意的是,在宏觀調控問題上,邱曉華一直認為投資增長高企不是中國經濟過熱的主要原因,不主張對投資進行激進的打壓。在2006年9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邱曉華更是表示,圍繞固定資產投資的宏觀調控應告一段落,“已經見到積極成效,現在要抓好落實,不需要什么新的措施?!?/p>
對于邱曉華的這一看法,當時很多國內經濟學家均持有異議,認為投資增速回調可能是暫時的,各地潛在的投資欲望依然強烈。
統計局長的位置,不論是誰出任,與中央保持一致都是責無旁貸的。一位京官說,即便是邱曉華不卷入上海社保案,與中央在宏調上唱反調也是犯了大忌。而從現在已公布的消息來看,邱曉華去年九月后的反常言論,很難撇清他與特殊利益集團的瓜葛。
當然,邱曉華如此口吻并非反常。他似有此傳統。1988年,受通貨膨脹和全國“搶購風”的影響,中央決定對經濟進行全面整改。1991年11月,時值整改三年之際,邱曉華在《人民日報》上整版刊登了“對三年治理整頓的反思與回顧”,他基于對整改三年間大量經濟數據與深入分析,在文中大膽提出:“治理整頓已經可以結束,留存的問題應在繼續深化改革中解決”。
在此敏感時期提出這個建議,使中國經濟界為之震顫。最終邱曉華的意見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不到一個月,治理整頓宣告結束。
而在更早的1986年,當中央領導人看到邱曉華的《從國情國力出發看我國經濟發展對策》一文時,當即表示“要與作者再好好探討”。
兩年后,年僅30歲的他,被破格提升為國家統計局綜合司見習副司長。
“清水衙門”的權力
與國務院的一些實權部門相比,國家統計局相對弱勢,給公眾感覺“下水”的概率也相對小些。很長時間以來,統計部門既不管錢,又不管物,是人們眼中的“清水衙門”。而問題富豪張榮坤對其進行公關出乎常人意料。不過,這正可洞悉張榮坤在政治公關手腕和思路之與眾不同。有人士分析,這一來比較容易接近邱曉華,其次,邱少年得志,48歲即官居副部,憑其地位和潛力,潛行更高層所起的穿針引線作用不可忽視。
從另一個角度可以說明,世上原本沒有絕對的腐敗土壤,“清水衙門”里的官員未必就一定是清官。權力一旦失去相應的監督,“清水衙門”也會變成腐敗高發區。在官場潛規則之下:你在權力范圍內給我面子,我會在自己權力所及給你幫忙,權力與權力間的交易,與直接腐敗相比更隱蔽,但其危害更大。
知情人士透露,邱曉華涉及社保案的資金只有十萬元,因此邱曉華落馬原因還有可能是收受地方政府的賄賂,在GDP統計上做手腳。
除了對宏觀經濟的看法有爭議外,外界至今對統計局的數據真實性仍存在眾多非議。
在9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曾有記者提出“地方少報假報,數據摻水”的疑問,認為統計局的“美化”數據可能低估了目前經濟過熱的嚴重性。
“這些數據是實實在在的,是沒有水分的、經得起時間和歷史考驗?!睂τ谫|疑,邱曉華在當時如是回應。
此后不久,國家統計局還宣布,為了嚴厲打擊統計弄虛作假行為,堅決維護統計信譽,已成立了統計違法舉報受理中心。
盡管邱曉華對公布的數據真實性信心有加,但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王志浩和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仍然對各項數據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存在質疑,認為這一“自下而上”的數據可能存在地方政府“縮水安撫”中央的可能性。
邱曉華轉正局長上任后,曾努力推動統計調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期望建立直屬于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調查隊,直接介入地方統計部門的工作。這項改革引起一些地方統計部門官員的不滿。
對此,邱曉華在2006年9月中旬表示,此舉是為了防止“一些統計機構、統計人員對統計調查數據審核把關不嚴”。他甚至義正辭嚴地批評,某些地方的個別統計人員縱容、袒護甚至指使、授意調查對象虛報瞞報統計。
但這種改革并非贏得統計系統的支持。一位基層農調隊員稱,邱曉華給省以下改革定了基本調子,即省以下基本維持現狀。這種上改下不改的,換湯不換藥的改革對基層隊員來說,無疑是當頭澆了一盆涼水。多年的事實已經證明,邱所提出的兩種模式是限制調查隊獨立工作的模式,早就受到基層隊員的詬病,卻被邱當作改革良方來倡導。
2006年10月13日下午,記者登錄國家統計局網站,發現網站主頁上與邱曉華有關的信息已全部被刪除,此前長期赫然在目的新華社“高度評價”邱曉華的文章,也已難見蹤影。在更新日期顯示為當日上午9時30分,局領導欄目中的“黨組書記、局長”一職,已更新為謝伏瞻。
繼邱曉華此次離職,國家統計局司級干部亦進行了一次大調整。投資司、人口與就業統計司等十多個司級干部更換了新人。國家統計局新聞處一位人士稱,“此次人事變動是正常的工作需要,國家有規定政府單位要定期輪崗?!钡忻襟w評論稱,時值國家宏觀調控的關鍵時刻,統計局干部輪崗意味深長。
編輯:靳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