賄選、威脅、暴力等等被寫入選舉法懲處名錄的行為,猶如“毒瘤”一般吞噬著選舉的公正與平等。為了能讓正氣壓倒歪風,嚴防非法選舉行為的發生,各地選舉單位開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工作,積極營造“依法有序、風清氣正”的選舉氛圍,從而確保了選舉工作的順利完成。
因為富裕了,一些地方的新富群體往往會選擇“用錢買票”、“發放物品”等手段作為參與當選代表的快捷途徑。
教育引導,防患未然
2003年1月,永康市的俞廷標、凌玉林、凌關勝在暗地里給選民送煙送油拉選票仍難以打動選民的情況下,各出資30萬元,公開向選民買選票,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
同樣在2003年,臺州市某縣兩名代表候選人分別向選民分送香煙,一個分了130多條,另外一個分了200多條。有的香煙上還貼有紙條:“感謝你對我的支持。”
2003年1月,臺州市黃巖區頭陀鎮3位縣人大代表候選人為了“收購”選票,相互抬價,最高一張選票達到了400元。
……
一樁樁事件的發生,讓人不禁發問: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人尤其是私營企業主對人大代表的職位感興趣呢?他們參選代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有選民開玩笑說:“現在有錢人賭博的多,當了代表,民警都不敢抓。”也有基層領導表示:“在鄉鎮一級,人大代表的身份是最好的政治保護傘。除了在鄉鎮辦事便利外,手里還有選舉權和監督權,地方頭腦不能不給面子。”
不管是因為“商而優則仕”心理的作祟,還是在“生于斯,長于斯”的“熟人社會”里爭個面子,抑或是為了過把代表的“癮”,體驗一下“特權待遇”,一些人對于代表身份的理解還是停留于榮譽和享受政治資本的層面,而作為選民代言人的角色往往被忽視。無疑,賄選、打擊報復、暴力等等行為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一些代表候選人對代表身份的誤解和對違法后果的無知。
為了讓代表候選人對代表這個政治身份有個正確而全面的理解,同時使他們對違反選舉法所將受到的嚴懲“心有畏懼”,在思想上嚴防“越軌行為”的發生,對代表候選人進行教育和引導顯得十分重要。
“在我們村里,如果誰是代表候選人,誰想當代表,在選舉時期,誰就不能分香煙。如果分了香煙,就會被人看不起,大家反而不投你的票。”余姚市泗門鎮謝家路村選民奕菊英說。
余姚市泗門鎮是寧波市換屆選舉的試點單位,余姚市在該鎮進行選民登記前,在鎮里舉辦選民登記培訓班,對凡年滿18周歲,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公民,進行關于選民登記、選舉注意事項、選票填寫要求等法律問題的詳細講解。余姚市人大常委會代表工委主任張百成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使換屆選舉工作能按照法律的規定規范有序地進行。
武義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人大換屆選舉試點工作指導組組長羊寶君介紹,該縣試點工作單位桐琴鎮在換屆選舉的每一階段,都分別召開企業負責人、選區選舉工作領導小組成員、代表候選人座談會,舉辦縣、鎮正式代表候選人學習培訓會,強調換屆選舉工作的政治地位、重要性以及選舉工作中哪些是可為的、哪些是不可為的,杜絕影響、破壞選舉行為的發生。
羊寶君告訴記者,桐琴鎮經濟較為發達,當地人的思想也比較“活躍”,當初估計這里選舉情況會比較復雜,很有可能出現類似賄選等非法行為的發生。“通過法制宣傳,候選人的法律意識得到了強化,不僅自覺地遵守有關規定,而且還產生了候選人相互監督的效果。”羊寶君對此感到欣慰。
抓實管理,“實時監控”
但是如果僅憑教育和引導,難免還有“漏網之魚”,實行“實時監控”方能在最大程度上“封殺”賄選等違法行為。
從多方面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全省各地換屆選舉單位因地制宜,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工作,力爭更為全面、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選舉情況和進展動態。武義縣選舉委員會的工作人員通過工作調研,走訪相關單位、企業、行政村和選民,了解選情,掌握動態,并且開通了群眾舉報電話,有的地區還派駐選舉點“偵察員”,從而形成了一個立體式的監控系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武義縣某選區,有一個候選人的親屬向選民承諾,準備拿出30萬至60萬元購買選票。選舉委員會得到信息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及時制止這一賄選行為的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區出臺了明文規定,有的還出臺了《選舉承諾書》,通過細化的條款對代表候選人加以剛性約束。
2006年12月2日下午,富陽市東洲街道16名市人大代表候選人莊嚴地在《選舉承諾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上墻公布,向全體選民公開承諾:
——在思想上、行動上與街道黨工委、街道選舉領導小組保持一致,依法參加選舉;不四處游說,撒播影響選舉工作順利進行的言論;
——不以金錢或者其他財物賄賂選民,保證選舉的合法性、有效性、公正性;不以暴力、威脅、欺騙等手段妨礙選民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不偽造選舉文件、虛報選舉票數或有其他違法選舉行為;
——不壓制、打擊、報復檢舉違法選舉行為的當事人。
16名市人大代表候選人吁請廣大選民予以監督,如有違反,愿接受政法機關處理,并取消其本人的代表候選人資格。
嚴防“黑惡勢力”破壞選舉
“有需求就會有供給”,這個市場經濟的慣性定律近些年來也開始在選舉活動中發揮作用。據介紹,在一些發達地區,有專門一批在選舉中突然冒出來的“新群體”。他們一邊以“承包者”身份與候選人談判要價,一邊則以“黃牛”的姿態,哄、騙、威脅選民,或者是直接找“老板”的競爭對手麻煩,從中撈取“報酬”。這類“選舉掮客”,成了選舉中的又一隱患。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這類人在村委會選舉、人大代表選舉期間特別活躍,有的還住高級賓館來策劃“拉票項目”。在實踐中,有一些企業老板即便不“雇傭”他們拉票,這些人都會讓你掏錢,理由只有一個:“我們為你去拉票了,你總要意思意思,感謝一下吧。”不當選還可以搪塞一番,如果成功當選,那就非破費不可了。老板們大多懷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好得罪這些人”的心理,而無奈接受變相敲詐。更不用提那些本身就是簽訂“交易合同”的了。這在無形之中就助長了“暴力拉票”。
為遏制類似拉票現象,除了對候選人進行教育和宣傳外,“更要在選舉工作的各個環節上嚴加防范。”武義縣人大常委會代表工委的同志舉例說,在一個以企業為主的選區里,企業平時管理嚴格,在投票選舉時企業員工又身穿統一的工作服,排隊整齊,秩序井然。“那些人(拉票者)很難靠近選民,更難混入其中進行拉票了。”
為了進一步加大嚴防力度,永康市人大常委會在2006年11月份,出臺了《永康市鎮兩級人大換屆選舉工作考核辦法》,要求選舉工作人員對違法違紀行為發現一個查處一個,相關工作人員對冒出來的苗頭性行為制止不力,視情節予以處罰。據悉,還有的地區通過開展專項的“打黑”活動,為選舉排除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