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26日,毛澤東同志揮毫寫下了“贊成興建此壩”。隨即,在周恩來同志的親自部署下,舉國水電精英從四面八方風塵仆仆匯集西陵峽畔,于是,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水電樞紐開始建設。歷經十八載風風雨雨,葛洲壩水利水電樞紐勝利建成,宜昌成了舉世矚目的水電城。大壩周圍,棲息著10萬建設者及其家屬,他們成了這個城市的一個特殊群體----葛洲壩人。
因為來自五湖四海,因為來自不同的階層,因為長時間的彼此交融,葛洲壩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形象與語言,也鑄就了他們典型的性格與作風,既蘊涵巴山的豪邁與大江的激情,又浸漬屈子的詩意與昭君的靈氣。
葛洲壩人豁達。葛洲壩工程之建設,凝聚著幾代葛洲壩人的聰明與智慧,凝聚著幾代葛洲壩人的辛勞與汗水,當葛洲壩工程勝利建成之后,他們并不居功自傲,沾沾自喜,面對不期而至的市場經濟浪潮和急劇變化的生存環境,他們表現出難于想象的從容與通達,真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沒有自怨自艾、自暴自棄,這支專門為建設三峽工程組建的“國家隊”,在三峽工程議而未決的情況下,欣然將勝利的果實拱手移交給國家,自己又從終點回到起點,開始了新的征程。自那以后,他們居無定所,走南闖北,櫛風沐雨,過著流浪者一般的生活,足跡遍及祖國的江河山川。葛洲壩的招牌、精湛的技術和精良的裝備又使他們涅磐新生,旗幟不倒。而多年以后,他們憑借智慧與實力當之無愧地成為三峽工程建設的主力軍,在世界最大的水利水電建筑工地搶前爭先,縱橫馳騁,譜寫了世界水利水電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葛洲壩人睿智。因為四處奔波,感受八面來風,抑或是競爭的殘酷和生存的艱辛,培育了葛洲壩人靈敏的嗅覺和敏捷的思維,也培育了他們過人的膽識和超強的能力。他們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敢于創造新事物。當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舉行開工典禮之時,葛洲壩人獨具匠心,充分利用時任總理的李鵬同志對葛洲壩的厚愛,請他為新組建的公司揭牌,出盡風頭。當建筑施工企業舉步維艱之時,葛洲壩人已經在思考另辟蹊徑,謀求股改,組建國內水電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當水利水電行業處于低迷暗淡之時,葛洲壩人又不失時機地向路橋、港口、航道、核電和火電等“大建筑”行業挺進,進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間。當國內建筑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之時,葛洲壩人又毅然勇敢地走出國門,躋身于國際建筑市場。如今,在亞洲、在非洲,都有葛洲壩人的身影。作為國家電力建設的重要力量,葛洲壩還擁有財務公司,具有得天獨厚的融資能力,也因為葛洲壩股份公司的存在,葛洲壩投資興業的空間更加廣闊。這些年,他們在建材、交通、民爆等行業均有不斐的業績。
葛洲壩人驍勇。滔滔長江,滋潤兩岸人民又不時給人民帶來苦難,親近長江、撫慰長江,已成了千百年來人類的夙愿,而真正意義上與長江牽手并在長江上實施三次截流的惟有葛洲壩人,建設葛洲壩工程讓他們了解了長江,建設三峽工程讓他們讀懂了長江。自八十年代中葉以來,葛洲壩人奔走四方,辛勤耕耘,在全國各地修筑了100多座水電站(不含三峽電站),水電機組總裝機容量占全國的1/4以上,相當于建起10個葛洲壩,還有路橋、港航、核電和火電等3000多項工程,無不記錄下他們驕人的業績和卓著功勛。如今,依然有萬名葛洲壩人,他們為了祖國的繁榮與昌盛,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個人的前途和家人的幸福,別妻離子,客居他鄉。又有許多葛洲壩人,將生命和鮮血拋灑在異處他鄉。在水利水電施工領域,葛洲壩人手執其前沿核心技術,獨領風騷。多年來,其年土石方開挖量,混凝土澆筑量,水輪機裝機容量,絕對位居全國同行之首。他們做得是積善積德、蔭及子孫的工作,為經濟建設提供動力,為城鄉帶來活力,為民眾送去光明。
葛洲壩人瀟灑。都說北京人善侃,但他們不一定侃得過葛洲壩人,因為他們見識多廣,閱歷豐厚。他們可以縱論天下,評論國是可以肆無忌憚,他們可以指點江山,評議是非可以惟我獨尊。都說廣州人好吃,但他們絕對沒有葛洲壩人之口福,因為東西南北他們走盡,天涯海角他們行遍,山珍海味、飛禽走獸,他們都曾大快朵頤。都說江浙人多情,卻比不過葛洲壩人風流倜儻,他們云游四海,吟風嘯月,才華橫溢,情撒天下。真的是飽覽天下美景,嘗盡天下美食,身受天下風情。葛洲壩人身處江湖,難免感染江湖意氣。他們可以為事業赴湯蹈火,再偏僻、再艱苦的地方他們都敢去。他們可以為兄弟兩肋插刀,在異地他鄉兄弟姐妹受了委屈,他們就象一家人抱成一團舍命搏斗與相爭。生活歷練就他們極強的包容性格,他們善于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無論你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無論你是錦衣玉食,還是粗茶淡飯,他們都會和你歃血為盟,結生死之交。朋友滴水之恩,他們會涌泉相報。他們可以為朋友犧牲自己,為大家犧牲小家。他們廣結善緣,遍交朋友,和業主頻頻舉杯,與監理推杯換盞,同地方官員煮酒論道。一切恬淡閑適,不拘一格。
在葛洲壩水利樞紐的下游,有一處特殊的區域,它是中華鱘的棲息和產卵之地。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已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球變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于估量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中華鱘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只有產卵洄游時進入長江,上溯千里抵達長江中上游進行產卵繁殖。據說,中華鱘具有一種為了后生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或許,它們的基因已深深地植入葛洲壩人的身上。
人在旅途,經常在機場、碼頭、車站碰到一些陌生人,不經意中,也許你會看到一些急匆匆的身影,聽到一種夾雜南腔北調的雄渾聲音,或許,他們就是葛洲壩人。他們正在九州攬月,四海捉鱉,奔走在又好又快的征途上。
(作者單位:葛洲壩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