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18;2,河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91)
[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提供了新視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勞動力轉移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不能忽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大背景,農村建設也不能脫離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這一實際情況。
[關鍵詞]勞動力 農村 流動 轉移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3-0060-03
[基金項目]2006年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新農村建設中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對策與研究》(編號:200604005)。
[作者簡介]甘玲(1962-),女,四川大竹人,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耿永志(1972-),河北正定人,河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勞動經濟問題。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世界各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普遍趨勢,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對于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建設新農村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是關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
理論界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這一問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有:第一,普遍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直接影響著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應在農業之外、農村之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二,在農村勞動力的去向問題上,大部分學者贊同城鎮化的觀點,一般多主張以小城鎮建設作為城鎮化的主要內容。如陸學藝強調必須開展以小城鎮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運動,實行公民在城鄉之間的自由遷徙和流動。辜勝阻等重視城鎮的作用,認為城鎮是“城市之尾、鄉村之首”,架起了鄉村與城市的橋梁;第三,對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具體政策和措施進行了有益探索,認為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開展勞動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素質、拓寬就業渠道、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加強服務和管理等措施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研究成果對于解決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筆者認為,目前的研究至少存在兩方面的缺陷:一是缺乏對解決問題的機制和體系的研究,大部分研究停留在技術層面上,沒有把農村勞動力轉移放在國民經濟體系和城鄉經濟互動體系中來研究;二是目前的研究考慮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多,而考慮農村內部勞動力轉移的少,缺乏在新農村建設中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筆者認為,研究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不能局限于政策和措施等技術層次,應當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指導下,結合新型工業化道路、城鎮化道路、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要結合當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討,以形成一個協調有效的轉移機制和政策體系。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新農村
建設存在互動關系
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新農村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農村勞動力轉移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并為農村發展注入資金,同時農村勞動力從城市帶回來的技術和觀念,會大大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另一方面,新農村建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農村勞動力轉移已不能停留在只重視數量的層次上,轉移的數量和質量要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求。
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要樹立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觀念,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長效機制。要跳出就三農抓三農的傳統定勢,把農村勞動力轉移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的大格局中去考慮,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來展開研究。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提供了新視角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包括“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幾個方面。這就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內容,既包括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也包括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涵蓋了農村工作的各個方面。我們要把農村勞動力轉移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當中來研究,重點考察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以及新農村建設對農村勞動力提出的新要求。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原則,就要重視農村內部勞動力轉移問題。要拋棄原有的“農村一城市”的單向思維模式,把問題放在城鄉互動體系中來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最終要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勞動力從城市向村鎮的回流是必要的,農村勞動力由農業部門向農村內部非農部門的轉移也是必要的(如從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
自1985年開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至鄉鎮企業,在農業減人不減產的狀況下不僅帶動了鄉鎮企業的長足發展,而且由于農村工業資金對農業的反哺作用,農業產值和勞動生產率都得到了數倍增長,1991~2002年12年間的統計表明,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了約1.6倍,農業總產值提高了1.9倍。但近幾年來,由于管理不善、資金不足、基礎設施差等原因,不少鄉鎮企業舉步維艱,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減弱,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目光開始投向城市。筆者認為,農村勞動力的內部轉移仍然是個重要方面,鄉鎮企業大有作為,依然是拉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火車頭。因此,應引導和促進鄉鎮企業進行調整和升級換代,持續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決策水平,盡快改變其資金不足、設施落后的現狀。除鄉鎮企業外,應增加農業勞動力向農村二、三產業轉移的比重,改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
三、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城鎮化建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新機遇
城鎮化是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必由之路,是社會轉型的主要途徑和表現之一。在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下,西方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一路上升,直至達到70%以上。由于城鎮化過程具有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有利于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促進經濟發展,而由城鎮化導致的公共生活空間的拓展又為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高效使用創造了理想的環境,所以實現城鎮化就理所當然地成了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追求的主要經濟社會目標之一。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劉易斯曾為發展中國家設計了一條通過發展城市工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途徑。從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歷史軌跡看,劉易斯的理論有一定的適用性,但其局限性更大。由于我國目前的城市工業化水平并不高,僅僅依靠城市工業部門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顯然是不現實的。另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托達羅主張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他認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本身就是發展的目標,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消除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不是依靠農村人口不斷流入城市,而是發展農村,使工農差別和城鄉差別不斷縮小,最終使二元性結構消失。目前我國城市就業日益困難,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下降,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轉移面臨著很大困難,托達羅的理論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
我國的城鎮化建設近幾年取得了顯著進步。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嚴重滯后,不僅落后于自己的工業化水平、落后于同等發展程度國家的城鎮化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存在著先天性缺陷,這種缺陷主要表現在分散化的經濟結構與以外延擴展為主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走小城鎮建設道路,需要農村勞動力轉移立足于城鄉協調發展,立足本地,推進城鎮化進程。實踐證明,小城鎮作為農村經濟文化活動中心,作為聯系大城市和廣大農村的橋梁和紐帶,在吸納農村勞動力方面,與大中城市相比具有巨大的優勢。加快城鎮化建設速度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目前的新農村城鎮化建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契機。
四、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新路徑
國內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認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路徑可以是:要體現以農民為主體,充分激發農民建設新農村的創業激情和首創精神;要以城鄉統籌為關鍵,加快構建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機制;要以社會力量為依托,共同推進新農村建設;要以分類指導為原則,因地制宜建設新農村。
國內不少地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明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路徑,如山西省實行“雙五百萬”工程,提高農民的務農技能和務工技能;廣東省在硬化村級公路和農民房屋改造等方面,省財政給予補助;浙江省則著力在“五個新”上下功夫,即發展新產業,建設新社區,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建立新體制;河北省大力開展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江西省則著力推進村莊整治工程。
誠然,以上政策措施和研究成果,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筆者認為目前的政策和研究至少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各地方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和措施顯得零散,對于新農村建設的路徑選擇的研究過于原則化、宏觀化,缺乏針對性,沒有研究農村勞動力城鎮化轉移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問題,沒有在城鄉互動、城鄉統籌發展的背景下研究新農村建設問題。
黨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是要促進農村全面發展,消除城鄉差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這同時也為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路徑選擇。因此,目前我國城鎮化道路不僅是農村勞動力向大中城市的轉移,還應該是農村勞動力向小城鎮的轉移。必須把這兩種路徑結合起來,共同發展。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能僅靠大城市來消化,小城鎮在這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能僅限于農村這片天地,要走小城鎮建設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城鄉之間的統籌發展,才能真正消滅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
責任編輯:垠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