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形勢很好,從2001年開始的新一輪擴張已持續6年,年均增長率達到9.8%。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央一直擔心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盡管宏觀調控采取了許多重要措施,并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人們仍然擔心這樣高的速度(有些地方高達13%以上)能否長期持續和有效地落實科學發展觀;擔心環境和資源不堪重負;擔心資金流動性過剩和外貿順差過大;擔心通貨膨脹,尤其是基本食用品價格上漲過快;擔心若干重要產業的生產能力過剩而擴大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矛盾;擔心資本市場監管失控,特別是房市和股市的走勢。
正是出于這樣的認識,我一直關心國內外專家對日本經濟由高速發展墜入十年徘徊的這段歷史的研究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少專家認為,主要是“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升值而引發經濟崩潰。我看“廣場協議”是個重要因素,但不是致命因素,實際上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宏觀經濟政策失誤,是它的經濟政策和金融政策引導日本產業結構調整選錯方向,制造了經濟繁榮的假象,助長了市場投機,促成了資本泡沫。最近,我看到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腦庫快參》(總第149期)上登載的“認真研究日本泡沫經濟發生的經驗教訓,防范國民經濟出現過度波動”一文,感到言之有理,就轉給了國家發改委馬凱同志,他又轉送請溫家寶總理和曾培炎副總理參閱了。
這件事說明,第一,國家高層領導關注這類涉及宏觀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國際經驗教訓。第二,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以在這類事情上有所作為,可以向國家提供有用的信息資料,包括國內外專家的重要觀點、建議,以及研究院的自身研究成果。
我常想,建筑業長期是美國經濟的支柱之一,不論是經濟處于上升的繁榮時期,還是處于經濟下滑的衰退時期,建筑業都舉足輕重,即使進入以電子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期,美國建筑業的相關指數(如住宅建設和消費等),仍然是美國觀察和調控宏觀經濟的主要目標之一。它有泡沫,但并不過分畸形。它在利益集團的博弈中有制衡機制,有必要的安全信號與閘門。就是這樣一個支柱產業,在類似的資本主義市場環境下,在日本就曾經走火入魔、迷途難返。中國的情況更是讓人憂心,中國房地產的囤地、囤房、捂盤、假售、抬價、輿論炒作等等,既不利于全局,也極不利于房地產業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國家主管部門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不斷出招又不斷失招,甚至逆向反應,對國家力主縮小分配差距、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不斷奏出不和諧噪音。我國一些高耗能產業,特別是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玻璃等一直發展熱度不減,并由此拉動了整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居高不下,根子也是在房地產市場的畸形需求。這里面的根本問題,是地方政府的有形無形介入,是深層次的利益驅動,是各種利益機制的聚集效應。這幾年的實踐證明,這種聚集效應的能量越來越大,在各種權益的博弈中,宏觀調控的措施顯得作用十分有限。我一直認為,我國的宏觀調控,能否對資本市場,特別是對房地產市場發揮作用,正在經受新的嚴峻檢驗。對于這個問題,希望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的專家,能借助深圳的良好環境和豐富實踐,多作研究,多獻良策。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的宗旨是立足深圳,面向全國。立足深圳,就是充分利用深圳的開放環境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對自身和外地、外國的實踐,科學、獨立地進行研究,提出有創意的建議。面向全國,就是要想全國所想、急全國所急。我理解,當年國務院領導同志所以關心和支持創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也是出于對深圳這個中國改革開放試驗區的期望。深圳對國家的貢獻,應當是軟硬并舉。硬件上的物質生產,出口創匯,財政稅賦等等,都已在全國名列前茅。在軟件上,深圳應當繼續發揮特區的窗口和試驗田的作用,在實踐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模式、思路、政策以及經驗教訓等知識產品上,為國家多作貢獻。深圳的市場環境和開放性視野,可以成為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雙向動力。我確信,運用得好,完全可以大有作為。
[本文摘自陳錦華同志在2007年7月16日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第三次常務理事會議上的書面 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