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發展市場經濟、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需求、企業道德資本對和諧社會建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培育企業道德資本等方面,闡釋了企業道德資本問題。21世紀的企業應以實現“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取得企業品牌、美譽度、社會形象等的最大化。
[關鍵詞]企業道德資本 和諧社會構建 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6-0073-03
[作者簡介]鮑宗豪(1949—),浙江奉化人,華東理工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華夏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社會發展、文化與現代化、網絡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企業給社會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同時,部分企業也給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破壞和危害,如近來發生的太湖、巢湖的“藍藻”事件,令人發指的“黑磚窯”事件,觸目驚心的礦難、毒粉絲、毒奶粉、特氟龍、蘇丹紅、石蠟油……部分企業的“缺德”、“道德敗壞”行為,既令人痛恨,又讓人困惑:企業要盈利、要追求利潤最大化,那么不擇手段、甚至損害消費者利益、損害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是難以避免的嗎?本文闡釋了企業道德資本問題,認為應當引導企業重視道德資本的投資和積累,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一、企業道德資本是發展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需求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即在企業成長過程中,它的“第一桶金”一般都是“野蠻的”、“難以告人的”。因此,對企業資本原始積累中的種種“缺德”、“不道德”行為可以理解,也不應多追究。
還有一種看法是:企業集團化、跨國化趨勢日益明顯,中小企業在夾縫中求生存,無法與大企業競爭,只能搞“假冒偽劣”,等等。
以上兩種看法提出的問題是: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在謀求資本積累、資本拓展、資本增值的過程中要不要講“道德”?要不要講“社會責任”?重視道德資本會不會影響企業的盈利、影響其貨幣資本的積累?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1.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其道德行為、道德素質影響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企業的資本積累是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與方法,還是靠坑蒙拐騙或搞不正當、不道德的競爭?這不僅是一個企業道德素質、企業形象的問題,而且影響到市場秩序、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如果說17、18世紀企業原始積累中的“野蠻”行為還能理解,那么如今再把“野蠻的”、“不道德”的資本積累方法、競爭手段作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既不符合當代以法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有損我國市場經濟形象。
2.擁有道德資本是現代企業品質的重要標志。20世紀50年代,弗里德曼認為企業的責任就是使利潤最大化。他指出,企業有而且只有一個責任,就是“在公開、自由的競爭中,充分利用資源、能量去增加利潤”①。應當說,弗里德曼的觀點只是企業“原始責任”的一種重新確認。20世紀70年代以后,企業的責任就是使利潤最大化的觀點受到了普遍質疑。霍華德·R·鮑恩在《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一書中所闡述的現代企業社會責任觀,即企業在追求自身權利的同時必須盡到責任和義務的觀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②。90年代以后,企業經營目標被賦予了更多的倫理內容,認為企業應該謀求有利于社會長遠發展的責任。進入21世紀以后,企業的社會責任被進一步具體化為幾個方面的倫理責任:第一,企業在謀求經營利潤的同時,必須重道德,講誠信,不能損人利已;第二,企業必須承擔對多重利益主體的責任,如消費者、供應商、競爭對手、合作者、銀行、股民、員工、政府和社區等;第三,企業必須承擔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責任;第四,企業必須承擔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等等。如今,企業道德、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也已不再陌生,并在國內的跨國企業、合資企業、國有企業中推廣。
3. 發展市場經濟構建和諧社會要求企業重視道德資本、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作為一個經濟實體,企業必須追求利潤,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是21世紀的企業發展理念應當是實現“價值最大化”,即企業應以實現“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取得企業品牌、美譽度、社會形象的最大化。企業的“價值最大化”不等于“利潤最大化”,“價值最大化”是以“利潤最大化”為基礎的企業經濟效益、品牌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的“最大化”。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要求企業主動投資“道德資本”,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實現由“經濟人”向“社會人”轉變,向“社會道德人”的轉變。企業在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進行“道德資本”積累的過程中,短時期、表面上看,可能會影響到自身的盈利,但卻降低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成本,提高了環境的承受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從這一點上來說,它的社會效益又是非常巨大的。同時,企業在追求“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企業的良好形象,為其市場開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媒體對企業道德形象的宣傳,比單純的廣告宣傳更能獲得社會認同,更能獲得潛在的資源和效益。因此,企業投資“道德資本”,積累“道德資本”,既是企業可持續盈利、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二、企業道德資本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1.企業道德資本是資本增值的“無形”要素,它在規范人的行為、人與人的關系過程中,實現增值,促進社會和諧。美國著名學者、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T.W.Schultz)等人經計算發現各種有形要素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所占比重并不大。那么,這些剩余價值是如何形成的呢?新制度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思(D.North)等人認為,這些剩余價值不是由技術原因所造成的,而是由制度因素造成的。“制度”是規范人的行為或人與人的關系的規則體系,這一規則系統包括正式規則、非正式規則及相關的實施機制等等。其中非正式規則的核心內容就是倫理觀念和道德規范。這就不難看出,在剩余價值中,有一部分是來自于“無形”要素——“道德資本”因素的作用。實際上,道德從來都具有著提高經濟績效的功能。道德本身就是為滿足人們之間利益調節的需要而產生的。資本或曰資本的產生只是近代社會的事,對金錢追求的普遍化和極端化的結果就是:經濟中心化、絕對化,經濟關系成了社會關系的主角,道德與經濟成了勢不兩立的對立面,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社會緊張”。資本與道德聯姻形成的“道德資本”,雖然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要素,但它確實存在并在經濟運行中發揮著“無形資產”的作用,它滲透于資本的運行過程中,作為一種參與性因素而實現價值增值,促進社會和諧。
2.企業對“道德資本”的投資,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政企關系、社會關系。西方發達國家一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表明,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經營企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管理者不僅要實現經濟上的目標,還要為利益相關者謀福利。所謂利益相關方,除了股東利益外,首先是善待員工,建立和諧的勞動(資)關系。這是企業提高工作效率,激發創新精神,從而帶來經濟利益的關鍵。其核心內容包括國際公約中有關社會保障、勞動者待遇、勞工權利、勞動標準等。其次是對所在社區負責,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企業盈利要以社會公眾利益的實現為前提,特別是要對所在社區做出貢獻。如果不顧社會公眾利益,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甚至失去參與競爭的資格。第三是對政府負責,建立和諧的政企關系。如瑞典的企業尊重法律法規,自覺遵守公共秩序,以主動維護公共環境為榮,強調環境保護、注重就業穩定、主張性別平等。瑞典企業的這些理念,既體現于公眾的日常生活,也體現在政府的政策中,構成了瑞典社會和諧的基礎。
3.企業道德資本的積累,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早在19世紀,資本家對自然資源肆無忌憚的掠奪以及由此造成的嚴重后果,引起了一些科學家和開明人士的高度重視,他們向當局提出建議,要求國家切實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在民眾的推動下,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先后出臺了一批早期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法規。發生于20世紀60、70年代的新環境保護主義運動是民眾反對不負責任公司的自覺行動。到了1992年6月,聯合國歷史上空前的“地球首腦會議”──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表明人類飽嘗傳統企業發展的慘重教訓之后,終于理智地認識到:企業要重視道德資本、社會責任,企業應在人口、環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起到主導作用。
我國企業在構建和諧的發展與環境關系問題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重點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達標率不足20%,工業污染控制任務十分艱巨。
一些企業“不道德”的排污,已給我國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空氣資源等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如果政府重視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推進工作,整治污染企業,人與環境關系就能和諧。如洞庭湖半年前開始的一場環保風暴,終于讓洞庭湖水質出現了轉機:隨著沿湖234家造紙企業全部關停到位,洞庭湖水質由局部五類和劣五類轉至地表水三類標準①。
三、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培育
企業道德資本
企業道德資本要通過培育來不斷得到增強。正如西班牙瓦拉大學阿萊霍·何塞·G、西松在《領導者的道德資本》一書中所說的:“努力培養美德,即是為道德資本增加投資股”②。
21世紀中國企業應在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促進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培育企業道德資本。因為人們對企業的期望,已經不僅僅是解決就業、賺取利潤和繳納稅收的功能,人們更希望企業能有效地承擔起推動社會進步、關心環境和生態、維護市場秩序、扶助社會弱勢群體、參與社區發展、保障員工權益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上的責任和義務。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企業社會責任不再是一個企業的單獨行為,而是包括制造商、供應商、采購商和品牌商共同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也不再是一個國家的單獨行為,而是一種世界潮流和趨勢。各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存在著同樣的挑戰,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威脅著整個人類社會。三廢污染、氣候變暖、土地荒漠化、臭氧層破壞、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任何一個國家的環境問題都會涉及其他國家,甚至涉及到全球。瑞典和全球一些跨國公司關于企業社會環境責任做法和效果都表明,投資企業道德資本、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有助于消除生產流通過程中的環境污染,有助于減少資源消耗并物盡其用,有助于形成以企業循環為基礎的區域性、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循環經濟。企業社會責任如果能夠普遍實施,也可以說找到了解決全球這些難題的鑰匙。要緩解或消除正在不斷威脅人類生存的問題,實現世界可持續發展,必須靠全球所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政府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經驗,我們尤其要重視從戰略層面來實施企業社會責任。
第一,要協調政府各部門間的政策和措施,保證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協調的結果,往往會導致新的政策和措施出臺。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是所有相關政府部門的集體行動。
第二,要組織各種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活動,保證政府政策和意圖的暢達性。通過舉辦國際研討會、在互聯網發布相關信息、組織專家對企業社會責任有關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介紹企業的典型經驗等方式,向全社會傳播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加強各方面對這個問題的深入了解。
第三,在國際上要注重企業在所在國履行社會責任,保持跨國公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一貫性。我國政府要借鑒發達國家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經驗,促使企業重視道德資本的投資和積累。如浦東作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配套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與政績就是能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維護社會公平公正。這對改變當今社會責任資源缺失、社會誠信資源缺失具有重要意義。
(收稿日期: 2007-09-26責任編輯: 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