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瑞典經濟模式:剖析與借鑒

2007-01-01 00:00:00黃范章
開放導報 2007年6期

[摘要]本文的主題思想是:從瑞典看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孕育、萌發“公有”因素,該文闡述如下的主要觀點:(1)瑞典經濟是國家資本主義,不是什么“真正社會主義”;(2)如何認識瑞典及西方主要國家的社會福利設施;(3)分析瑞典社會民主黨的“職工持投資基金”計劃及其“基金社會主義”;(4)摒棄所謂公有制因素不可能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產生而只能訴諸“暴力革命”的傳統理論觀點;(5)瑞典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充分發揮政府控制的“公共資金”的作用,推進“政企分開”,把政府所有制的國企改革成“公共基金”所有或控股的社會所有制企業。

[關鍵詞]福利國家 基金社會主義 社會所有制

[中圖分類號]F06;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6-0049-08

[作者簡介]黃范章(1931—),江西南昌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改革開放論壇副理事長。研究方向:西方經濟理論、國際經濟以及我國經濟改革。

近來理論界有過關于“社會主義”的討論,有人以瑞典有較完善的社會保障而提出瑞典是“真正社會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我認為不能簡單地這么看。我1982年曾應邀去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和隆德大學做了三個月的學術訪問, 專門考察以“全面福利國家”聞名于世的瑞典經濟及其社會保障設施,于1987年出版了《瑞典—福利國家的實踐與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二十多年過去了,瑞典經濟有所調整,執政黨也屢經更迭。但我對瑞典幾十年來的成就和經驗,十分珍重,認為值得我們認真借鑒,不過就其基本經濟制度來講它依然是資本主義,而非社會主義。

一、瑞典經濟是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不是社會主義經濟

在瑞典這個“全民福利國家”中,它的工農業、對外貿易以及金融業,基本上掌握在私人企業手里,它們的生產和流通幾乎完全依靠于資本主義市場機制。著名的私人大企業如沃爾沃汽車公司,早已是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瑞典政府全力履行其“公共服務”職能,致力于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建立相當完備(也較昂貴)的社會福利設施,其它一切經濟活動均掌握在私人企業手中。如英國學者佩特森和托馬期在其主編的《西歐社會民主黨》一書中所說,歷屆瑞典社會民主黨政府所推行的各項政策的特點是:“在等到收入和私人財富創造出來之后再對其再分配進行管理”。“但是這些政策迄今沒有改革資本主義社會的一般主要特征:生產資料仍舊歸私人所有。”①

在這個資本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乃是這個福利社會的兩大基本階級。這兩大階級都高度組織化,全國絕大多數受雇傭的職工都參加了總工會(LO),而全國絕大多數企業主都參加了雇主協會(SAF)。兩大階級性組織,各自都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組織系統,兩大階級既對峙又合作。兩大全國性組織定期談判和簽訂工資及勞保協議,政府只是在雙方有重大爭議時才介入。從斯德哥爾摩高處看,全國總工會(LO)和全國雇主協議以及國會三座大廈,彼此近距離地鼎足而立,象三根柱子支撐著這個資本主義框架下的“福利國家”。

把瑞典經濟歸入資本主義經濟范疇,是因為區分一個社會經濟形態的基本屬性,主要應以其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而定。資本主義經濟總是以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為基礎,而社會主義總是與公有制相聯系。但經濟學說史告訴我們,無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抑或西方經濟學(現代經濟學)過去長期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認識都有過誤區,即都認為市場經濟只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所固有的產物而與公有制無緣,盡管如此,它們都以私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作為區別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的主要指標。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說過,建國幾十年,什么是社會主義并沒有弄清楚,提出改革開放要“摸著石頭過河”。但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在總結國內外經濟發展與反復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念,摒棄了過去公有制只能搞計劃經濟而不能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錯誤理論與實踐。在這里鄧小平仍堅持公有制主體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主要標志。可是,有的學者借用了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初講的“什么是社會主義并沒有弄清楚”,卻不提90年代鄧小平提出并已形成黨中央決議的“關于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議”,完全撇開“所有制”而提出其它一些東西作為社會主義的“特色”或“指標”,給瑞典經濟冠以“社會主義”字樣。我尊重各種學術探討,但我仍堅持按所有制屬性(公有或私有)來作為區分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標志之一。我據此認為瑞典雖建立了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但其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它所決定的基本生產和分配方式(不包括再分配,后面將進一步討論)仍是資本主義經濟。正如香港《爭鳴》雜志2007年5月號載文《瑞典資本家與社會福祉》指出,“盡管是世界有口皆碑的高福利社會,但瑞典從來不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因為其90%的企業仍在私人手中,甚至可以視為資本家財團壟斷經濟的社會。例如,瓦倫貝爾就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帝國,它除了銀行金融事業之外,還控制了北歐很多影響力很大的工業集團,其中有愛立信、伊萊克斯電器、瑞典滾珠軸承公司、阿斯利康制藥集團等世界知名企業。”

應該說,當代資本主義是國家資本主義,即與國家干預相結合的資本主義,不僅瑞典如此,北歐國家乃至歐美國家均如此。這是因為上世紀30年代大危機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接受了“國家干預”,政府除履行“宏觀調節”,還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支持社會保障設施。不過,瑞典在社會民主黨長期執政下政府建立了更加完備的社會保障設施。這種社會福利設施,是政府通過再分配手段支撐起來的,可以說,這個福利國家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建立的。把這個在資本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上靠再分配建立的“福利國家”說成為社會主義或真正社會主義,我認為是不合適、不應該的。至于如何認識瑞典及西方國家建立福利設施的社會經濟意義,正是我要在下一節闡述的。

二、如何認識瑞典的社會福利設施

資本主義跟國家干預相結合,這是上世紀30年代大危機后出現的一個國家現象。如果說,羅斯福總統的“新政”率先開始這一“結合”在西方主要國家的實踐,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為這一“結合”提供了理論基礎;而瑞典社會民主黨則更進一步,它們依據恩格斯晚年的思想以及第二國際的路線,利用“民主制度”,依靠選票(而非暴力)于1932年取得了執政地位,而且第一次執政持續達34年之久(至1976年敗選)。在這長期執政期間,社會民主黨并不僅沒有利用政權去摧毀或觸動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而且相反利用政權創導“階級和諧”、“階級合作”去維護、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它不僅在執政期間培育了沃爾沃、愛立信、宜家等十來家舉世聞名的跨國私人集團公司,更重要的是本著以魏克塞爾為代表的瑞典學派經濟理論,創建了相當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全免費的教育保障,其目的是為了增進社會公平,緩和階級矛盾,促進階級合作以發展經濟。瑞典著名社會民主黨黨員及經濟學家岡納·阿德勒—卡爾松在其研究瑞典模式的著作中曾寫道:“在瑞典,參與經濟進程的各方面都已經認識到,最重要的經濟任務就是設法使國家的‘蛋糕’越來越大,因為那時每個人就能從這塊共有的蛋糕中取得更大的一塊來滿足自己需要填充的胃。而當情況與此相反時,即社會的不同階級之間存在著激烈爭奪的時候,我們相信這塊蛋糕往往會在爭奪中被弄得粉碎或者蕩然無存,每個人也將因此一無所得。”①可見,它所造就的“全民福利國家”是通過再分配靠巨額公共支出支撐的,使瑞典公共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迅速膨脹。20世紀60年代,這一比重還僅占35%,至80年代初增到60%多。不管這樣的“全民福利國家”的大廈多巍巍,但它的房地基卻是靠資本主義經濟所制造出來的“大蛋糕”(國民生產總值)。所以我有理由說,這個“福利國家”就其經濟基礎講是資本主義經濟。正因為如此,我在1987年出版關于瑞典福利國家的那本著作中,把這由高稅收、高福利形成的巨額公共支出建立的“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面福利設施,看作為瑞典資本主義統治集團為了實現階級合作、維持和諧社會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種“代價”。這一認識,我至今認為還是不錯的,不僅對有強大工會組織及社會民主黨的瑞典可以這么講,而且對其它舉辦社會保障設施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也可以這么講,只不過在瑞典由于社會民主黨執政時期較長,工會組織壓力較大,致使這方面的公共支出比其它資本主義國家更多。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對西方國家政府的“公共支出”(包括對社會福利設施)有進一步的認識。我認為,西方國家政府提供的所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及政府支持的社會保障設施、醫療保險設施、廉租房在內),應被看成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要求而在資本主義私有經濟體系中出現的“公”的因素或成份。我篤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信生產關系必然適應生產力的性質與水平這一條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規律。過去,傳統馬克思列寧主義觀點認為,上述這條歷史規律只適用于從原始共產主義到資本主義,但不適用于社會主義,因為“公有制”不可能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產生,只能靠暴力革命來創建。我對這一傳統觀點表示質疑和反對(下面將有進一步闡述)。我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既然是科學,就應貫徹到底,上述傳統觀點實際上否定唯物史觀的這個基本觀點的科學性和徹底性。我認為,公有制因素可以而且必然會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需求而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萌芽”或“孕育”,會開始從量變到質變的進程,在當代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政府所履行的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社會福利設施在內),就隱約顯露出這個新因素的苗頭。在傳統的西方經濟學中,它所討論的全是私人經濟一統天下的私人產品,而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卻提出了所謂“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兩大類,為什么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會出現帶“公”字號因素并在現代西方經濟學得到反映?這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西方國家政府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是“國家干預”與資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說法,“國家調節”之所以必要,是為了彌補資本主義經濟所固有的缺陷。政府為此提供的“公共產品”是私人企業既需要卻又無力自行提供或不愿提供的,因為這些公共產品既無排他性又無競爭性。因此,現代資本主義成為把國家干預納為自身一體的國家資本主義,現代經濟學也把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作為同一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研究對象。由于這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私人經濟的發展所必需的,是為私人經濟發展服務的,而且也是靠私人經濟所創造的“大蛋糕”(GDP)通過再分配來支撐的,所以,人們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都把這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跟資本主義私人經濟視為一體,是理所當然的。

但按照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的劇烈沖擊,迫使資本主義私有經濟制度不得不依靠“國家干預”來支撐。這一方面表明:資本主義制度已無法自我調節,必須求助于“國家干預”。這個“國家干預”,包括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都是為資本主義經濟順利運轉服務的,應在總體上把它視為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一部分,不可以也不應該把它稱之“社會主義”,更不可將整個經濟體系稱之為“社會主義”。但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國家干預”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正是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的需要而產生,這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是私人企業所不能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承擔起來進行社會化經營和運作,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被看作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對私有制的一點點突破,可被看作“公”字號因素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的一點“萌芽”。我相信,唯物史觀所提出的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性質的基本規律,相信新生產關系因素會從舊的經濟體中孕育、萌發。

應該強調指出,包括社會福利設施在內的由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雖反映著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要求,帶有“公”字號因素,但對于一個資本主義經濟體來講,它屬于外圍部分,而經濟體的主體部分則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所組成。誠然,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要求,必然會從外圍經濟部分向主體部分推進,而且會向資本主義私有制沖擊,盡管這個發展是漸進的、長期的,卻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我認為,瑞典社會民主黨可貴的是,它不滿足于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并不把這個成就炫耀為“社會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而是主張把生產社會化進程從經濟體的外圍部分向主體部分,特別是向“所有制”這一核心結構推進。為此,瑞典社民黨先后提出所謂“職能社會主義”和以“職工投資基金”為核心的“基金社會主義”的計劃,想用這種形式的公有制逐步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并于上世紀80年代初把“職工投資基金”計劃寫入它的黨章,被人稱之為“基金社會主義”。然而,這個所謂“基金社會主義”是瑞典社會民主黨提出的綱領,是它要為之長期奮斗的“目標”,決不是瑞典的現實,不可混淆。

三、瑞典社會民主黨的“職工投資基金”

計劃及所謂“基金社會主義”

瑞典社會民主黨一向堅持以社會主義作為該黨的綱領性目標。自1932年到它1976年第一次失去執政地位期間,它依靠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經濟,而靠再分配來營造全面福利國家,以此作為通往社會主義的“中間站”。終因公共開支規模過大使國民經濟難以“負荷”,再加以世界石油危機襲擊造成嚴重生產過剩的失業,社會民主黨于1976年大選中失去執政地位。代表資產階級的右翼政黨上臺后,主要由于調整福利開支而在民眾抗議浪潮中于1982年下臺。社會民主黨于1982年上臺后,不滿足于社會福利設施,而要向資本主義私有制沖刺,并在所謂“職能社會主義”(主要是對私人企業實行某些限制性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職工投資基金”計劃,以冀逐步改變所有制結構及性質,即所謂“基金社會主義”。

“基金社會主義”的主要做法是,通過政府立法,建立職工投資基金,規定對大中企業加征20%的超額利潤稅,增收0.2%的工資稅,以建立職工投資基金,購買本企業股票(即對企業再投資)。根據1983年政府立法規定,在全國分地區設立5個職工投資基金委員會,分管本地區的職工投資基金,各委員會基本由工會組織的官員所掌握。按計劃設想,大概須25~35年,便可使職工投資基金達到或超過大中企業股份的50%,這樣,便平靜地、和平地改變瑞典經濟的所有權結構及性質,從資本主義制度轉化為基金社會主義。據報道,在社會民主黨于1982~1991年執政期間推行“職工投資基金”計劃,只有7年(即1984~1990年),其積累基金相當于140億瑞典克朗(1984年價格)的資產,約合瑞典上市股票的5%~7%。

我認為,瑞典社會民主黨提出“職工投資基金”計劃用意很好,是用職工投資基金逐漸取代私有制,以實現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一種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探索;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其最大的缺陷是,“職工投資基金”雖以職工名義匯集成立,卻分屬5個地區委員會管理,由少數工會“官僚”以職工集體名義控制,跟職工個人缺乏明確、直接聯系,職工投資基金實際上淪為少數工會“官僚”所有。瑞典世界著名經濟學家阿薩·林德伯克(曾長期擔任諾貝爾經濟學委員會主席,也曾是有影響的社會民主黨黨員)曾據此抨擊“職工投資基金”計劃,主張由不同行業、群體(如工會、農民協會、小企業、養老金協會、科研單位、高教機構等)分別建立各自的“公民基金”,主張以“多元主義”代替由工會一家獨占的公有基金來投資、支配企業。林德伯克還為此政見分歧而宣布退出社會民主黨。盡管林德伯克與社民黨本部的政見不同,但在我看來,林德伯克的“公民基金”方案和社民黨納入黨綱的“職工投資基金”方案,都是以建立公有制以逐步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目的而進行的不同的探索途徑。這些探索都具有歷史意義,所不同者,林德伯克的“公民基金”方案還只是學者的個人設想,而社民黨的職工投資基金方案不僅被納入社民黨黨綱,而且已在實踐中開始有所推進。不過,從理論角度看,我倒更傾向于林德伯克的“多元主義”原則下多種“公民基金”可以競爭,更符合“經濟民主”理念;而社民黨的職工投資基金方案易導致“集中化”或“官僚化”。盡管如此,上述兩種建立公共投資基金以逐步建立公有制企業的歷史性探索和嘗試,都是值得認真研究的。只要隨著各種這類“公共基金”所持有的企業股份累積增長,一旦成了一些大企業甚至主要行業的“控股者”,社會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及性質將發生“飛躍”,一種以新形式公有制為基礎(或主體)的社會主義(基金社會主義)將誕生。我在1987年出版的《瑞典福利國家的實踐與理論》一書最后一頁曾講過這將是“一個新社會的起點”,可充當“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橋梁”。我現在仍堅持這一基本認識或觀點。

但必須指出的一點是代表瑞典“雇主”(資本家)利益的右翼政黨對社民黨“職工投資基金”方案的堅決反對。當社民黨提出“職工投資基金”計劃之初,立即引發“雇主”及其政黨的強烈反對,右翼政黨曾提出一份反建議,即通過獎金等形式給職工贈送或低價購買本企業一定數額股份,實則是確保企業控制權掌握在資本家手中的所謂“人民資本主義”做法。不僅如此,他們還曾組織了一次規模龐大的游行示威,來自全國各地的各式“企業主”達7.5萬人,反對社民黨的“職工投資基金”計劃。1982年社會民主黨再次執政,極力主張實行的“職工投資基金”計劃,幾經修改才在議會立法通過。職工投資基金計劃自1984年開始推行,只推行了6~7年,至1991年社會民主黨在大選中失敗,以保守黨主席為首相的四個右翼政黨聯合政府一上臺,就立即宣布撤銷雇主們痛恨的職工投資基金計劃。由于“職工投資基金”由工會官員控制而跟職工個人無直接聯系,保守黨政府的這些措施并未引起工人罷工風潮,但其新自由主義政策再加上世界經濟不景氣,使瑞典經濟于1991~1993年連續三年經濟出現負增長,社會民主黨于1994年再度贏得大選上臺執政。社民黨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并未大力推行“職工投資基金”計劃,面對福利開支居高不下,也不再顧及工會的反對而加大對社會福利調整力度,強調社會福利不能再建立在財政赤字和債務基礎上,打破福利開支只增不減的“剛性”。盡管自1995年到2006年瑞典經濟獲得3%平均增長率,近幾年來通貨膨脹率均在1%以下,但政治官僚化日趨嚴重(據報道,2004年南亞海嘯發生時有500瑞典人喪生,政府未及時作出反應,外交部長去看戲,衛生部長在災難發生后卻出外度假),致使社民黨在2006年9月大選中失敗。

盡管社會民主黨幾經起落,它所推行的“職工投資基金”計劃也屢受挫折,但我認為,只要它能吸取教訓,改進“職工投資基金計劃”,甚至吸收林德伯克“公民基金”的優點或與之結合進行,并充分利用自己執政機會和廣大職工的支持,持之以恒,終會改變社會經濟所有制結構與性質,成為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橋梁”。

然而,目前瑞典經濟仍是資本主義或者國家資本主義,而決不是什么社會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這不僅是因為執政的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右翼政黨,更重要的是這個“福利國家”是靠資本主義經濟營造的大“蛋糕”供養的。社會民主黨的改革所有制結構與性質的計劃,何時能重新啟動或者以何種方式啟動尚不可知,何時能實現更不可測,“社會主義”或“基金社會主義”仍是社會黨要為之長期奮斗的目標或綱領,而非現實。有人把當今瑞典稱之為“真正社會主義”,這對社民黨無異是個諷刺,而執政的資產階級政黨和廣大“雇主”(資本家)更會嗤之以鼻。至于稱頌瑞典為“民主社會主義”也一樣不當。關鍵在于瑞典經濟目前談不上社會主義而是地道的資本主義,瑞典的民主跟社會主義沒有直接關聯性。正如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記者招待會上所說,民主、法制、人權、自由、平等、博愛并非資本主義所特有的,而是整個世界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文明成果。我認為,社會主義需要民主,但民主不必然意味社會主義。瑞典社會民主黨靠“民主”制度幾度執政,也幾度失政,雖避免了形成制度性的腐敗和官僚化,但它的君主立憲的民主制度是與資本主義經濟相結合,跟英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君主立憲的民主制與資本主義經濟相結合一樣。

四、摒棄所謂公有制不可能在

資本主義經濟中產生的傳統理論觀點

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及性質看,我認為瑞典經濟本質上是資本主義而非社會主義,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不看到不僅在瑞典,還有在其它一些發達國家的經濟中也出現了程度不同帶有“公有”性質的“公共基金”,如養老基金、失業基金、醫療保險基金、學校教育基金、科研基金、共同基金、投資基金、各種保險基金等等。我們知道,在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界出現了一種新型經濟機構(也可稱新行業)即所謂“機構投資者”。在當代資本主義金融業海洋中,有幾支帶有“公有”性質的基金作為“機構投資者”發展很快,尤以“養老金基金”令人矚目。據統計,1995年美國機構投資者共持有金融資產10.2萬億美元,持有全國約50%的股權資產;其間,養老金基金是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占機構投資者投資總額的48.1%,占全部流通股權總額的25.4%①。

幾年前,我發表文章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出現帶有不同程度“公有”或“社會所有”性質的新因素②。該文著重就美國的“養老金基金”和“共同基金”兩個基金作了若干基本分析:(1)就其所有制關系看,無論是“養老金基金”還是“共同基金”,其資金來源均來自廣大“參保者”(養老金基金)或投資者(共同基金)的儲蓄或投資,這兩類投資機構從其受托經營投資中贏得的資本收入均由“參保者”和“投資者”這兩個群體所享用。(2)從其經濟職能看,這兩類機構投資者是生產社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產物,并非由某政黨根據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要求而設計的;它們履行投資社會化職能,將廣大投保者和投資者的個人資金轉化為社會化投資,將千萬人的個人經濟行為轉化為機構投資者的集體行為。(3)就其經濟使命講,是優化社會資源的分配及再分配,因為它們經營的不是企業,而是證券資本,哪個行業或哪家企業的效益好和有前景,它們就把資本投往哪里。它們所贏取的投資收益來自于更有效、合理分配及再分配社會資源所增進的經濟效益。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卻長期囿于列寧關于帝國主義的觀點,竟把證券資本的經營活動僅跟“剪息”、“寄生”、“腐朽”等字眼聯系在一起。

基于上述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新認識,我進一步對于所謂“公有制經濟因素在資本主義經濟內部不可能產生,必須靠暴力革命來創建的”傳統理論觀點提出質疑①,認為第一,這個傳統理論觀點與事實不符,因為事實上生產社會化的進程已在資本主義經濟內部孕育出帶“公有”或“社會所有”性質的新因素(如養老金基金、共同基金等);第二,它與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有悖,因為唯物史觀認為生產關系必須符合生產力的性質與水平、新的生產關系必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在舊的生產關系內萌發的基本規律,是一個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歷史性規律,而傳統理論觀點卻否認這一歷史規律對資本主義經濟的適用性,斷言它已失效而只能訴諸暴力——“世界革命”;第三,傳統理論觀點是與當時對時代的認識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密不可分,而今早已物換星移,世界進入“和平發展”的時代,傳統理論觀點不能成為我國和平外交總路線的理論基礎。

根據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應該相信公有制因素或成份會適應生產社會化不斷發展的要求而在資本主義經濟體內孕育、萌發,應看到帶“公有”性質的經濟因素不僅已突破現代資本主義的外圍經濟(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而且已向資本主義經濟內圍(或主體)進逼,上述“養老金基金”、“共同基金”等就是明顯的例證。從這點看,瑞典社會民主黨提出的“職工投資基金”計劃和瑞典著名經濟學家提出的“公民基金”計劃,都是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要求向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沖擊的探索。盡管在這種理論的探索和實踐中這種“新因素”有所積累,但目前還很弱小,遠未對瑞典資本主義私人經濟大廈構成威脅,但它符合歷史潮流大方向,是有生命力的。因此,我們既不應把瑞典一個政黨的綱領以及它在某些領域的試驗性實踐,把資本主義私有制仍統治著的瑞典夸大為建成了什么“社會主義”甚至所謂“民主社會主義典型”,讓人們把國家資本主義的瑞典經濟當作“社會主義典型”來頂禮膜拜;與此同時,我們也決不可把瑞典社會民主黨的“基金社會主義\"計劃(職工投資基金計劃)因其尚弱小而隨意抹煞,看不到它的歷史生命力,而應在新生事物面前冷靜思考。我們不僅應從瑞典社會民主黨“職工投資基金”的試驗中,而且還應從其創建“福利國家”實踐中吸取有益經驗和教訓,以加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五、瑞典的經驗與教訓值得我們借鑒

我認為,瑞典社會民主黨創建福利國家的實踐以及推行“職工投資基金”的試驗中,有許多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國借鑒。

(一)我國建立及完善社會保障設施,應堅持廣覆蓋、低水平方針;要維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公益性與福利性

瑞典社民黨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完備的社會保障設施,使西方許多發達國家都為之稱羨。瑞典的這一基本成就,值得肯定,但福利水平不宜過高,高福利不僅導致高稅收,還導致低效率,即所謂“瑞典病”,這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認識。瑞典經濟學家林德伯克2004年應邀來華參加亞洲博鰲論壇,就著重談到瑞典的這個教訓②。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當前應學習瑞典的“廣覆蓋”,以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但限于經濟實力只能低水平,隨著經濟實力增強逐步提高福利水平,也還須引瑞典的教訓為戒。

重要的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如醫療、教育等),必須維護其公益性與福利性。瑞典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是免費的,醫院都是公立的,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公益性、福利性的,只有牙醫開設私人診所。高等學校和大型醫院多有自己的基金,基金的資金來源除了政府撥款外,多是私人或企業的饋贈,基金是經營性的,要保值增值,贏利則用以資助學校和醫院。這一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目前我國不少本該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如學校和醫院,卻作為經營性事業推給市場(最近開始有所糾正),讓教師和醫護人員各自搞創收,結果怨聲載道。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猛省。

(二)鑒于前蘇聯解體和瑞典社會民主黨創立公有制企業的探索之艱辛,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有制主體及國有企業應備加珍惜,深刻認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意義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究竟“特”在哪里?我認為就經濟講,“特”就特在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共榮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歷史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有史以來一直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要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上建立市場經濟,這在中國、在世界上都是開天辟地的創舉。經濟學史也告訴我們,無論是西方經濟學還是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盡管它們立場對立、立論各異,卻都信奉同一個傳統教條: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決不相容。中國人民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指引下,解放思想,破除對傳統教條的迷信,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中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胡錦濤同志最近在“十七大”報告中總結改革開放進程的寶貴經驗時,曾列舉了九大“結合”的戰略方針,其中之一就是“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從基本經濟體制講,就是把作為經濟主體的公有制跟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這既是理論的創新,更是體制的創新①。這是鄧小平同志及歷屆黨中央總結了國內外經濟建設的實踐給中國找到的一條建設社會主義道路。

所謂以公有制為主體,并不是指國有經濟的規模應占有GDP中多大份額,而是指國有經濟應控制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至于一般競爭性、經營性行業和領域,國有經濟可以進行戰略轉移,有的領域可退出。但國有經濟的轉移和退出,只是為了集中力量到更需要的行業和領域中去,決不是因為它不應該或無權在這些行業和領域中存在。“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這一從我國改革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國企改革基本方針,主要是針對經營性競爭性行業和領域內國企而講的,“政企分開”決不是消滅國有企業,而是通過股份制和關停并轉把國有企業建設成以公有制為基礎、有內在經濟活力而適合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微觀基礎”。在競爭性、經營性行業和領域中擁有可以跟私人企業、外資企業平等競爭的經營性國有企業,這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別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因為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無論在西方國家抑或中國都應是政府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所以,應該退出經營性競爭性行業和領域的是政府(政府應致力于提供公益性福利性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而不是國有企業(這一點下面將進一步討論)。不僅如此,一旦某一經營性競爭性行業和領域由某個或某幾個私人企業集團或國外跨國公司壟斷時,還必須由國有企業進入以平抑壟斷,促進競爭。所以,在經營性競爭性行業和領域內,不是“國退民進”,而是國有企業“有進有退”或“可進可退”。

至于國家控制的重要領域,其中不少也有經營性競爭性行業和領域。所謂國家要控制,決不意味著國家要壟斷或管制,而是控制那些必須由國家控制的東西。以航空業為例,它既是關系國家命脈的重要行業,也屬于經營性競爭性行業。我們既不能因其重要而由國有航空公司壟斷全行業,但也不能因為有私人財團和國外跨國公司出高價而完全退出,因為國有航空公司的存在意味著占領必要的戰略陣地。然而,對于這一屬于國民經濟命脈的競爭性行業,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不僅涉及作為政治實體的國家(政府)和作為經濟實體的國家(筆者主張由各級“人大”統轄經營性國企)的分野(即“政企分開”),也涉及國有航空公司跟“非公”航空公司的關系。在這里,只要政府(作為政治實體的國家)掌握了機場、航線確定、航空調度、航空通訊、安全檢查等要害部門,就能確保國家對這一經濟命脈的控制。航空運輸業應屬經營性競爭性行業,國有航空公司雖應成為市場的主體,但也不應壟斷,它應該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也應接納私人資本經營的航空公司及外國航空公司參與公平競爭,以期相互激勵和相互促進。這樣,便可在這—領域內形成既有控制又有競爭,既有公有制主體地位,又有多種所有制共存共榮的生動活潑的社會主義經濟。

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中國共產黨與人民進行的前無古人的偉大歷史實踐,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標志之一。可是有人以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范本,主張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全部退出競爭性、經營性行業和領域,提出“國退民進”,勢將全部鬮割市場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的中國特色。

(三)鑒于瑞典社會民主黨對公共基金的重視以及西方發達國家的基金作為金融中介組織的作用,我國宜利用公共基金等金融中介機構,在國企改革中促進政企分開、政經分開,既確保政府對整個經濟的主導地位,也確保了國有企業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我國政府與西方國家的政府不同,不只是政治實體,只提供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而且還受國家委托履行經濟實體職能,擁有大批國有企業。國家所有制企業實際是政府所有制企業。政府一身兼有“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的雙重身份與雙重職能。這種體制是我國建國之初從前蘇聯那里學來的。這種體制最適合于計劃經濟。政府以國家名義對國有企業實行政府所有制,而且一統天下,不僅非經營性國企為政府所統轄,而且不該由經濟實體國家所統轄、按贏利原則經營的國企也歸政府所統轄。結果,經濟服從于政府,贏利原則(成本—收益原則)被財政原則(無償征收—無償撥付)所取代,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被計劃和行政手段所取代,大家都爭吃財政“大鍋飯”,企業沒有獨立的經營行為和經濟利益,喪失了經濟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明確了股份制的實現形式并付之實施,但仍障礙重重。改革的過程表明,政府的雙重身份和雙重職能,乃是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政事不分的體制根源,應成為當今深入改革的重點①。這個問題不解決,不僅國有企業難以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政府也難以從“經濟建設型”政府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不僅如此,在當今階段,政企分開進程剛開始,二者還處于藕似斷、絲更纏綿的狀況,更給官商勾結、貪污賄賂留下活動空間,社保基金弊案和房地產業亂象都表明其體制根源均在于此②,要實現政企分開,就必須從體制上把作為經濟實體的國家載體及其職能,從作為政治實體的國家載體(政府)那里分離開來,這就要求體制創新。

如何通過制度創新以實現“政企分開”,我主張借鑒瑞典及其它西方國家的經驗,除了用股份制作為實現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好形式之外,還要進一步利用公共基金(如社會保障基金等)及國家投資公司等金融中介機構,幫助實現“政企分開”。③為此,我曾提出了三項選擇:一是由人民權力機構(各級“人大”)授權專門機構(如國資委),來統轄經營性競爭性國有企業,實際上是在作為政治實體的各級政府之外確立一個作為經濟實體的國家載體;二是超越政府各部門之外建立一個由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或國有資產投資公司)——國有企業三層次管理、營運體系,實際上利用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或國有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中介機構,在國資委與國有企業之間建立一道“隔火墻”,確保“政企分開”;三是由國有或國家支配的各種公共基金(如社會保障基金、共同基金、保險基金、投資基金、科研基金等)成為國有企業的主要投資者,實則把國企由政府所有制轉為“社會所有制”——一種新形式的公有制(也有人稱之為‘基金所有制’,但我寧愿稱之為‘社會所有制’)。這些觀點,我后來在一篇文章中有進一步闡述④。

后來,有海外學者把我上述的觀點稱為“金融社會主義”(Financial Socialism)或“基金社會主義”(Fund Socialism)⑤。我對這種稱謂并不大在意。但須強調,我的觀點,雖受到瑞典社民黨“基金社會主義”的啟發,但不同于它的“職工投資基金計劃”,在這方面,我倒更贊賞林德伯克的“公民基金”觀點及他對“職工投資基金計劃”的批評。我之所以強調“公共基金”等金融中介機構的作用,目的在于用以貫徹“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既排除政府對國企的行政性管理和干擾,又維護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企的存在與發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有制主體”地位,這是中國創建的新型市場經濟,是有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標志的市場經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項歷史性新貢獻。

[參考文獻]

[1]G Esping-Andersen《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Polity 1990.

[2]P Spicker《The Welfare state: a general theory》 Sage 2000.

[3]岡納·阿德勒——卡爾松等.從職能社會主義到基金社會主義——瑞典社會民主黨的社會主義理論與與實踐[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4]徐覺哉.社會主義流派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曹天祿、陳開炳.瑞典社會民主黨緣何敗選下臺?[J].當代世界,2006,(1).

[6]黃范章.瑞典:福利國家的實踐與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阿薩·林德伯克.中國的混合經濟及其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Z].2006年5月在浙江大學講演.

(收稿日期:2007-11-16責任編輯:張書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国产女人在线| 国产99视频在线| 福利一区在线|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色播五月婷婷|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在线|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少妇精品在线| 欧美国产在线看|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中文| 黄色国产在线|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亚洲国产系列|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免费高清a毛片| 精品国产网| 亚洲精品图区|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欧美午夜小视频| 免费aa毛片| 欧美在线一二区|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婷婷在线网站|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护士|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第八页|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a在线观看免费|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