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13億人的經濟利益關系高度,從五個方面論述了統籌城鄉的戰略意義;從在科學發展中,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的視角,揭示了統籌城鄉的實質;提出了統籌城鄉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應當重視其發展的階段性的觀點,闡述了統籌城鄉發展的三階段論。
[關鍵詞]統籌城鄉 意義與實質統籌的階段性
[中圖分類號]F1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6-0016-02
[作者介紹]趙國良(1936—),湖北漢口人,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財經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產業經濟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工業經濟學會高級顧問。主要研究領域:產業經濟、經濟體制改革。
一、 統籌城鄉的戰略意義
統籌城鄉的戰略意義,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中國改革開放了30年,在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深層次的矛盾,其中的主要矛盾,就是城鄉矛盾。這一矛盾涉及的是包括13億人在內的經濟利益關系,能否處理好城鄉矛盾,特別是選擇什么方法來正確處理城鄉矛盾,從根本上制約著其它矛盾的解決,特別是經濟增長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矛盾,地區之間的矛盾,以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等。
第二,中國的“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與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要真正解決“三農問題”,不可能用封閉式辦法,孤立地在“三農”內部,來實現農業現代化,改善農民生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必須走一條“三次產業聯動,城鄉經濟相融”的道路,統籌城鄉資源,加快工業反哺農業進程,加快城市帶動農村進程。統籌城鄉的戰略意義,就在于打破“三農”問題這個發展中的“瓶頸”。
第三,統籌城鄉的戰略意義,在于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如果忽視(損害)13億人民中9億農民的利益,那就從根本上違背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違背了“以人為本”這個根本的原則。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如上所說,不解決城鄉矛盾,統籌兼顧城鄉人民的經濟利益,就會失去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科學發展就會失去最可靠的基礎和發展的原動力。
第四,統籌城鄉的戰略意義,還體現在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全面改革上。不少專家指出,隨著統籌城鄉的推進,要著力推進統籌城鄉的綜合配套改革,構建適應統籌城鄉的新體制,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要特別強調的是,統籌城鄉對改革的引領和試驗作用,它所觸動的改革的廣度和深度,是不能低估的,它不僅包括對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的改革,更深刻的是對存在于城鄉二元結構體制背后的那些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不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適應科學發展觀的舊體制的改革,包括政府自身的改革。
第五,統籌城鄉,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新產業結構,有重大戰略意義。通過統籌城鄉,將明顯地增加農民的收入,從源頭上擴大內需,對走出一條主要依靠不斷擴大內需,來支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有重要意義。
二、 統籌城鄉的實質
可以從不同方面,來加深對統籌城鄉實質的認識,這里著重談兩個方面,即統籌城鄉的實質,第一是加快城鄉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第二是在加快發展中,縮小城鄉在發展中的差距。
第一,統籌城鄉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加快城鄉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這里講的“全面發展”,包括三個方面,即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工業的發展;堅持走新型農業發展道路,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堅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城市化進程。
正確理解和把握統籌城鄉的實質,不能局限在統籌現階段要實現的直接目標上,應當包括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選擇的正確途徑和根本方法。毫無疑問,統籌城鄉的直接目標,是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讓農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但是,必須看到,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把“三化”辯證地結合起來,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上,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任何時候,都不能割裂這“三化”之間的互動關系,都要加快“三化”發展,這是統籌城鄉的硬道理。
第二,統籌城鄉的實質。不僅在于加快發展,而且要在加快發展中,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歸根到底,是縮小城鄉人民在收入上的差距。如果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在現階段還不能有效地縮小這種差距,那至少要做到不再繼續擴大這種差距,經過這個相持階段,逐步縮小差距,直到“城市”和“鄉村”,將不再是必然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那時候,城鄉人民將在公平、合理的制度條件下,各自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在綜合能力競爭中,獲得公平、合理的收入,那將是全面小康(中康)的時代。
三、 統籌城鄉發展的階段性
統籌城鄉是一個系統工程。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在推進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區域特點,從不同經濟區域的實際出發,尋求適合本地區統籌城鄉的特殊方式,而且更要注意發展的階段性,區分統籌工作發展的不同階段,明確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循序漸進。
統籌城鄉的第一階段工作,主要是進行上層建筑方面的改革,停止、取消一切對農民的歧視政策,停止、取消一切使城鄉對立的不公平的制度,這方面,幾乎都清理過了,都改正過來了,即使還有一些改得不徹底的地方,通過建立統籌城鄉的行政管理制度,實施統籌城鄉的一體化發展規劃,構建城鄉平等的法律法規,是可以解決的。
統籌城鄉的第二階段工作,主要是生產關系方面的調整和完善,集中在分配與再分配環節上。這就是在現有財政支付能力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對農民實行“少取多給”的政策,包括免收農業稅,取消各種苛捐雜稅,在醫療、教育各方面,給農民更多補貼,直到對農民實行“低保”政策,逐步在農村執行社會保障制度等。這一階段的工作受到特別重視,進展得很快,很有成績,農民因此得到現實的收益。但統籌城鄉的工作,如果只停留在這個階段上,即僅僅在分配領域做文章,在現有社會財富的分配結構上搞調整,是不可能使9億農民真正富起來的,即使暫時富起來,也不可能持久。
統籌城鄉的第三階段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具有長遠意義的工作。這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在動員、引導各種發展要素資源向農村傾斜的過程中,首先是動員、引導文化、教育、科技資源,優先向農村傾斜,著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提高農民在非農產業就業市場的競爭能力。這是一條主要依靠農民自己解放自己的道路,是一條引導農民在為社會創造新財富過程中,靠自己誠實出色的勞動致富的道路,是一條持續的致富道路。第二方面,是抓住統籌城鄉的戰略機遇,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把農業現代化與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結合起來;與讓務農農民大幅度增加收入,安心農業生產結合起來。這是部分農民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穩定地從事二、三產業的前提,也是把城市化、工業化建立在可靠基礎上的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統籌城鄉,首先是要統籌利用城鄉資源,加強農業,發展農業,對此,應當有足夠的認識。
(收稿日期: 2007-11-23責任編輯: 張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