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識“公安領導”的本質,有一個理性思維的邏輯程序。公安領導的本質是職權,非正式組織領導依靠“影響力”,公安領導依靠權力以及主要由權力產生的影響力。公安領導的本質是責任,責任直接發端于權力,一方面要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另一方面公安領導要以“責任”規范自己的言行。公安領導的本質是服務,這是社會主義領導的本質特征。權力、服務和責任三位一體,共同構成公安領導的本質。
關鍵詞:公安領導;本質;職權;責任;服務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7)-04-0031-02
領導是社會組織共有的一種現象。對“領導”的理解有諸多描述,如:領導是群體活動的中心;領導是指揮部下的過程;領導的唯一定義就是要有追隨者;領導是激發部屬完成工作使命的藝術等等。這些關于“領導”含義的描述都適用于“公安領導”。然而,公安領導又有其區別于其他“領導”的本質特征。理解“公安領導”從根本上說不外乎兩個角度:一是公安領導是警務管理活動的一個動態過程,它貫穿、影響、控制和支撐整個警務管理活動的始終,它是公安組織的警務管理職能;二是公安領導是擁有職權和責任的個人和群體。他們是警務活動的指揮者與責任承擔者,是公安組織中的一種特殊角色,他們主要依靠權力指揮、控制、影響、激勵其下屬的活動。他們素質的高低和價值取向直接關系著警務管理活動的發展方向和實際結果。
認識“公安領導”的本質,有一個理性思維的邏輯程序:
——任何“領導”都處在一個“組織”中(沒有組織就沒有領導),公安領導處在公安組織中;
——任何“組織”又有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公安領導處在正式組織之中。
——盡管公安領導要關注正式組織中的非正式組織問題’但公安領導是正式組織領導而不是非正式組織領導;
——公安組織是國家組織,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正式組織的本質是:1、依法成立;2、賦予特權;3、履行職責;4、承擔責任。公安組織的本質決定了公安領導的本質。
一、公安領導的本質是職權
什么是本質?本質也有一般本質和核心本質之分。公安領導的一般本質指作為一種領導觀象的領導所具有的那些基本要素及其內在相聯系的、共性的方面。就是對領導一般本質的描述;公安領導的核心本質是指公安領導區別于其它”領導“的內在的、個性化的屬性。在公安組織中,公安領導的本質是職權。當我們描述領導的本質是”影響力”或“追隨者”時,這時基于對領導一般本質的表述;當我們描述領導的本質是職權的時候,這是基于對領導核心本質的描述,這是正式組織領導區別于非正式組織領導的本質特征。在正式組織中,“領導”擁有可由其處置的權力。不管是理解為領導活動還是理解為領導者都如此:領導活動主要就是職權活動,其它方式諸如藝術、服務、激勵等活動都是職權活動的展開和發展;領導者就是獲得權力之人,他或他們通過權力決定組織發展的方向、決定資源的分配、決定成員的獎懲等等,其追隨者主要是追隨這些權力,其影響力主要來自權力的影響。公安組織是一個準軍事化的紀律部隊,更強調這種領導權力的控制。但權力并不等同于獨斷專行和強制處置,公安領導人行使權力應是剛柔相濟、強制性與非強制性并舉。非強制性權力主要是通過示范、說服、教化、引導等而使之服從的權力,其形式如提出公共規范、樹立學習榜樣、倡導某種價值取向和倫理道德以及溝通和協調等等,非強制性權力的行使有更大的施展空問,更容易被組織成員接受,有人把領導的非強制性權力運用理解為“影響力”,但實際上這種非強制性權力行使的有效性仍來自權力。非正式組織領導依靠“影響力”,正式組織的公安領導依靠的是權力以及主要由權力產生的影響力。
值得提及的是許多管理、領導類教科書認為領導的本質是“影響力”或“追隨者”等,對于這些領導本質的提法,筆者認為,一是來源于廣義領導含義的一般領導本質的理解,因為廣義領導還包括非正式組織的領導,這種領導沒有權力,只有個人魅力及其由此產生的影響力,他們也有追隨者,不過這些影響和追隨都是松散的、不斷變化的、并且完全是以追隨者個人的價值取向為標準、為紐帶的。二是出自對領導的良好希望或期望。許多人可能擔心,強調領導的本質是權力,可能助長封建官僚式的領導行為。希望領導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素質能力而不是權力來影響部下,使之有更多追隨者一道去實現組織目標。三是關于“影響力”或“追隨者”的提法多來自酉方管理學家,這可能與西方國家政治制度下形成的領導體制相關。筆者認為,公安領導人的核心本質是職權而非影響力,如果對公安領導人過分強調其影響力,會損害對公安領導“責任”本質的深刻認識。因為,有無“影響力”并不必然要求領導承擔責任。
二、公安領導的本質是責任
責任直接發端于權力,沒有無責任的權力,也沒有無權力的責任。領導沒有了責任,行使權力就沒有方向和制約。沒有方向的領導必然導致失敗,沒有制約的領導必然導致腐敗。責任與權力的關系是:缺失責任的權力會異化變質為執掌權力者謀取私利的工具;沒有權力的責任,無法實現和完成組織目標和群體共同利益。權力與責任的辯證統一關系說明了權力的本質是責任。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是國家一切權力的所有者,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國家行政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胨督。然而,憲法只是構成行政責任的法源條件,而不是全部條件。完整的行政責任制度不僅需要憲法原則,而且需要憲法原則指導下的法律、法規規定和具體實施辦法和程序,后者恰恰是迄今我國行政歸責機制程度較低的主要原因,造成現實生活一些領導只關注權力而忽視責任,官僚主義和侵害人民利益的狀況。解決這一問題,也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認識公安領導責任本質非常重要。人民通過法律確認公安領導人的合法地位,通過法律授予其領導全體人民警察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特殊權力,具有公權地位和公職身份的公安領導必須對授權者(人民)和法律(人民意志)承擔責任;必須劉公安組織全體人民警察履行職責的優劣程度承擔領導責任。責任既是公安領導的使命,又是公安領導對決策失誤和工作失敗要承擔的過失,“責任重于泰山”。一方而,我們要通過建立健全領導歸責機制,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另一方而,作為人民公仆的公安領導,也要時時處處以“責任”二字規范自己的言行,切實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在領導“角色”的舞臺中創造出新的輝煌劇目。
三、公安領導的本質是服務
領導的本質是權力,而權力的本質是服務。首先,從權力的產生和終極目的上分析:人類在社會生產勞動中逐漸發現集體打獵的效果好于個人打獵,聽從一個人指揮的打獵效果好于亂哄哄的打獵,于是人們就公推一位能干的人當首領,其他的人聽從他的指揮,這就是最原始的權力。這種領導權力活動實質是一個為了共同利益的活動過程。就是一個為共同利益服務的過程。其次,領導權不是天賦的,而是集體賦予的。權力的產生來源于組織或群體通過授權給某個人,希望其能夠通過這些權力活動,諸如指揮組織成員、整合組織資源,獎懲并激勵士氣為大家服務,最終實現組織目標和共同利益。公安領導的權力來自人民的授權,人民通過法律確認公安組織的法律地位,通過法律程序,選拔各級公安領導人,人民選拔和授權公安領導人的月的是要其領導公安組織全體人民警察,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的人民的安全利益,公安領導人的本質就是為人民服務。同時,公安領導人的組織管理權力還來自組織章程和規則,這些章程和規則代表的是全體公安民警的利益,全體公安民警根據法律和組織規程,選聘出他們信任的人擔任領導,以保障全體成員有效履行公安職責、圓滿完成公安任務,并保障全體成員的合法權益,這種保障就是服務。鄧小平同志說:“什么叫領導?領導就是服務”。這是社會主義領導的本質特征,是共產黨人的宗旨和黨性要求,是公安領導人觀察和處理一切警務管理活動的根本原則,各級公安領導人都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用權力手段保證人民利益的實現,而不能濫用權力、以權謀私。同時,在公安組織內部管理活動中,運用管理權力,科學決策、合理配置資源;剛柔相濟、以人為本;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切實做到“心往基層想,腿往基層邁,事給基層辦”,保證民警的合法權益、關注民警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而不是高高在上、剛愎自用、任人唯親、貪圖享受、以權謀私。
總之,在現代警務管理領導活動中,權力、服務和責任三位一體,共同構成公安領導的本質。其中,服務是公安領導活動的宗旨和目的;權力是公安領導服務的保障和手段;責任是公安領導服務的體現及其列領導權力的監督。
責任編輯:豐 軍
摘要:認識“公安領導”的本質,有一個理性思維的邏輯程序。公安領導的本質是職權,非正式組織領導依靠“影響力”,公安領導依靠權力以及主要由權力產生的影響力。公安領導的本質是責任,責任直接發端于權力,一方面要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另一方面公安領導要以“責任”規范自己的言行。公安領導的本質是服務,這是社會主義領導的本質特征。權力、服務和責任三位一體,共同構成公安領導的本質。
關鍵詞:公安領導;本質;職權;責任;服務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7)-04-0031-02
領導是社會組織共有的一種現象。對“領導”的理解有諸多描述,如:領導是群體活動的中心;領導是指揮部下的過程;領導的唯一定義就是要有追隨者;領導是激發部屬完成工作使命的藝術等等。這些關于“領導”含義的描述都適用于“公安領導”。然而,公安領導又有其區別于其他“領導”的本質特征。理解“公安領導”從根本上說不外乎兩個角度:一是公安領導是警務管理活動的一個動態過程,它貫穿、影響、控制和支撐整個警務管理活動的始終,它是公安組織的警務管理職能;二是公安領導是擁有職權和責任的個人和群體。他們是警務活動的指揮者與責任承擔者,是公安組織中的一種特殊角色,他們主要依靠權力指揮、控制、影響、激勵其下屬的活動。他們素質的高低和價值取向直接關系著警務管理活動的發展方向和實際結果。
認識“公安領導”的本質,有一個理性思維的邏輯程序:
——任何“領導”都處在一個“組織”中(沒有組織就沒有領導),公安領導處在公安組織中;
——任何“組織”又有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公安領導處在正式組織之中。
——盡管公安領導要關注正式組織中的非正式組織問題,但公安領導是正式組織領導而不是非正式組織領導;
——公安組織是國家組織,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正式組織的本質是:1、依法成立;2、賦予特權;3、履行職責;4、承擔責任。公安組織的本質決定了公安領導的本質。
一、公安領導的本質是職權
什么是本質?本質也有一般本質和核心本質之分。公安領導的一般本質指作為一種領導觀象的領導所具有的那些基本要素及其內在相聯系的、共性的方面。就是對領導一般本質的描述;公安領導的核心本質是指公安領導區別于其它“領導”的內在的、個性化的屬性。在公安組織中,公安領導的本質是職權。當我們描述領導的本質是“影響力”或“追隨者”時,這時基于對領導一般本質的表述;當我們描述領導的本質是職權的時候,這是基于對領導核心本質的描述,這是正式組織領導區別于非正式組織領導的本質特征。在正式組織中,“領導”擁有可由其處置的權力。不管是理解為領導活動還是理解為領導者都如此:領導活動主要就是職權活動,其它方式諸如藝術、服務、激勵等活動都是職權活動的展開和發展;領導者就是獲得權力之人,他或他們通過權力決定組織發展的方向、決定資源的分配、決定成員的獎懲等等,其追隨者主要是追隨這些權力,其影響力主要來自權力的影響。公安組織是一個準軍事化的紀律部隊,更強調這種領導權力的控制。但權力并不等同于獨斷專行和強制處置,公安領導人行使權力應是剛柔相濟、強制性與非強制性并舉。非強制性權力主要是通過示范、說服、教化、引導等而使之服從的權力,其形式如提出公共規范、樹立學習榜樣、倡導某種價值取向和倫理道德以及溝通和協調等等,非強制性權力的行使有更大的施展空問,更容易被組織成員接受,有人把領導的非強制性權力運用理解為“影響力”,但實際上這種非強制性權力行使的有效性仍來自權力。非正式組織領導依靠“影響力”,正式組織的公安領導依靠的是權力以及主要由權力產生的影響力。
值得提及的是許多管理、領導類教科書認為領導的本質是“影響力”或“追隨者”等,對于這些領導本質的提法,筆者認為,一是來源于廣義領導含義的一般領導本質的理解,因為廣義領導還包括非正式組織的領導,這種領導沒有權力,只有個人魅力及其由此產生的影響力,他們也有追隨者,不過這些影響和追隨都是松散的、不斷變化的、并且完全是以追隨者個人的價值取向為標準、為紐帶的。二是出自對領導的良好希望或期望。許多人可能擔心,強調領導的本質是權力,可能助長封建官僚式的領導行為。希望領導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素質能力而不是權力來影響部下,使之有更多追隨者一道去實現組織目標。三是關于“影響力”或“追隨者”的提法多來自西方管理學家,這可能與西方國家政治制度下形成的領導體制相關。筆者認為,公安領導人的核心本質是職權而非影響力,如果對公安領導人過分強調其影響力,會損害對公安領導“責任”本質的深刻認識。因為,有無“影響力”并不必然要求領導承擔責任。
二、公安領導的本質是責任
責任直接發端于權力,沒有無責任的權力,也沒有無權力的責任。領導沒有了責任,行使權力就沒有方向和制約。沒有方向的領導必然導致失敗,沒有制約的領導必然導致腐敗。責任與權力的關系是:缺失責任的權力會異化變質為執掌權力者謀取私利的工具;沒有權力的責任,無法實現和完成組織目標和群體共同利益。權力與責任的辯證統一關系說明了權力的本質是責任。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是國家一切權力的所有者,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國家行政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然而,憲法只是構成行政責任的法源條件,而不是全部條件。完整的行政責任制度不僅需要憲法原則,而且需要憲法原則指導下的法律、法規規定和具體實施辦法和程序,后者恰恰是迄今我國行政歸責機制程度較低的主要原因,造成現實生活一些領導只關注權力而忽視責任,官僚主義和侵害人民利益的狀況。解決這一問題,也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認識公安領導責任本質非常重要。人民通過法律確認公安領導人的合法地位,通過法律授予其領導全體人民警察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特殊權力,具有公權地位和公職身份的公安領導必須對授權者(人民)和法律(人民意志)承擔責任;必須劉公安組織全體人民警察履行職責的優劣程度承擔領導責任。責任既是公安領導的使命,又是公安領導對決策失誤和工作失敗要承擔的過失,“責任重于泰山”。一方而,我們要通過建立健全領導歸責機制,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另一方而,作為人民公仆的公安領導,也要時時處處以“責任”二字規范自己的言行,切實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在領導“角色”的舞臺中創造出新的輝煌劇目。
三、公安領導的本質是服務
領導的本質是權力,而權力的本質是服務。首先,從權力的產生和終極目的上分析:人類在社會生產勞動中逐漸發現集體打獵的效果好于個人打獵,聽從一個人指揮的打獵效果好于亂哄哄的打獵,于是人們就公推一位能干的人當首領,其他的人聽從他的指揮,這就是最原始的權力。這種領導權力活動實質是一個為了共同利益的活動過程。就是一個為共同利益服務的過程。其次,領導權不是天賦的,而是集體賦予的。權力的產生來源于組織或群體通過授權給某個人,希望其能夠通過這些權力活動,諸如指揮組織成員、整合組織資源,獎懲并激勵士氣為大家服務,最終實現組織目標和共同利益。公安領導的權力來自人民的授權,人民通過法律確認公安組織的法律地位,通過法律程序,選拔各級公安領導人,人民選拔和授權公安領導人的月的是要其領導公安組織全體人民警察,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的人民的安全利益,公安領導人的本質就是為人民服務。同時,公安領導人的組織管理權力還來自組織章程和規則,這些章程和規則代表的是全體公安民警的利益,全體公安民警根據法律和組織規程,選聘出他們信任的人擔任領導,以保障全體成員有效履行公安職責、圓滿完成公安任務,并保障全體成員的合法權益,這種保障就是服務。鄧小平同志說:“什么叫領導?領導就是服務”。這是社會主義領導的本質特征,是共產黨人的宗旨和黨性要求,是公安領導人觀察和處理一切警務管理活動的根本原則,各級公安領導人都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用權力手段保證人民利益的實現,而不能濫用權力、以權謀私。同時,在公安組織內部管理活動中,運用管理權力,科學決策、合理配置資源;剛柔相濟、以人為本;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切實做到“心往基層想,腿往基層邁,事給基層辦”,保證民警的合法權益、關注民警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而不是高高在上、剛愎自用、任人唯親、貪圖享受、以權謀私。
總之,在現代警務管理領導活動中,權力、服務和責任三位一體,共同構成公安領導的本質。其中,服務是公安領導活動的宗旨和目的;權力是公安領導服務的保障和手段;責任是公安領導服務的體現及其對領導權力的監督。
責任編輯:豐 軍創新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李尚春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要實現這一任務,必須創新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9(2007)-04-0033-02
一、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1、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成功應對面臨的嚴峻挑戰
我們黨在現階段明確提出并積極推進構建和諧社會,雖具備不少有利條件,但也面臨一些復雜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給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和沖擊,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
一是國內改革發展關鍵時期存在的各種矛盾,給人民群眾思想帶來很大影響和沖擊。目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比較突出,下崗失業人員較多,人們的收入著距擴大,腐敗現象在一定范圍內蔓延。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多樣化更加明顯,而且將進一步發展。這種社會存在反映到社會意識領域,極易導致部分群眾出現思想的困惑和混亂。
二是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民群眾思想帶來很大影響和沖擊。目前,互聯網正以驚人的速度延伸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網絡已成為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網絡信息具有量大、虛擬、開放、多元、快變等特點,使人們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寬、接觸面更廣,自我判斷是非標準的自主性、獨立性更強。這既導致不同觀念、文化在人們頭腦中的碰撞、沖擊更加直接和激烈。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引導人民群眾作出恰當的價值選擇更加困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加不容易。
三是西方國家利用各種途徑加緊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給人民群眾思想帶來很大影響和沖擊。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我國加入WTO,西方國家利用各種文化產品和先進技術,加緊潛移默化地對我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給群眾的思想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和沖擊。
面對人民群眾思想觀念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和沖擊、思想政治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的新形勢,通過創新以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成功地應對嚴峻挑戰。
2、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塑造和諧社會的主體素質
構建和諧社會,其根本則是要解決人的素質問題。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社會和諧關系的創造者。人的素質的狀況,決定著特定社會的面貌和水平;人的素質的提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塑造與之相適應的主體素質,其中思想道德素質至關重要。胡錦濤同志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睆默F實總體情況看,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素質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切實做好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廣大群眾思想認識積極進步,精神心理和諧健康,行為方式科學合理,才能順利地推進構建和諧社會。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因為創新是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取得突破和發展、保持生機和活力的源泉。
3、創新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
近些年來,我們黨和政府的各級組織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上取得了較大成績,但同時應認識到,目前思想政治工作尚存在一些不足,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還不相適應。比如,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上,重教育者主體性,輕受教育者主體性,著眼于“管理群眾”,忽視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重受教育者的共同性,輕受教育者的差別性,過分強調統一要求等問題尚未很好地解決。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上,不少地方、部門和單位存在陳舊、空洞等問題,缺乏時代感和針對性。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上,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仍偏重灌輸教育,忽視與受教育者的互動和為他們主動服務,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結合不緊。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機制上,相關部門責任不夠明確,缺乏配合協調,難以形成合力的問題在一些地方、部門、單位依然存在。等等。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必須進一步創新。
二、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對策
當前,創新思想政治工作要著力于以下四個方面。
1、觀念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是解決人們思想認識問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貫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一要改變輕受教育者主體性的觀念,確立人民群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體地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真正深入群眾中去,尊重人民群眾在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引導和激勵群眾在主動參與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完善。二要改變輕教育者差異性的觀念,關注和促進群眾健康的個性發展。應該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堵塞人的個性發展,而是要引導個性的健康發展。在新形勢下,群眾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也更具有個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在用社會主義基本思想道德規范要求群眾的同時重視發展個性,為個性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才能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并最終實現思想政治工作促進群眾自主和諧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增添精神動力的目標。
2、內容創新。科學的、鮮活的、富有針對性的內容,有助于人腦、入耳、人心,幫助群眾解決理想信念、道德規范等問題。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形勢與政策、和諧社會建設和科學發展觀等內容,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正確的回答和思想引導,使群眾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了解世情、國情和黨情,全而準確地掌握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引導全體人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我國當前加強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點。要把學習和踐行“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現階段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人民群眾道德水準的重要內容。二要重視網絡文化內容的創新。改變網絡內容來源比較單一、靜態成分偏多的現狀,積極推出與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相適應的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內容,用正確、健康、科學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領網絡。三是應將心理疏導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心理的健康發展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只有處在和諧的心理狀態下,才樂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針對目前人們面臨的就業、工作和生活等壓力較大,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不少且有可能增多的狀況,必須重視并加強心理疏導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努力掌握心理疏導的一些新知識、新本領,并積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與心理疏導相結合的途徑。
3、方法創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需做到“三個結合”。一要堅持統一性和分散性教育活動相結合。統一性教育活動有利于造成一種強大的輿論氛圍,形成很大的聲勢,有助于解決人們共同的一些思想問題。但它對局部存在的思想問題的解決缺乏針對性,而且容易導致為了追求聲勢使活動流于形式,以及帶來與正常的工作、學習相沖突、經濟開支較大等問題。分散性教育活動涉及的范圍較小,參加的人數較少,活動的內容、時間、場地安排靈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對工作、學習的影響小,對經費的要求少。但它對解決帶有全局性思想問題的作用可能不及統一性教育活動。為了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我們應采用統一性和分散性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方法,使二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二要堅持解決群眾思想問題與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相結合。群眾中各種各樣的思想問題,在許多情況下都是由于實際問題引起的。如此這些實際問題得到了解決,那么思想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因此,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的具體問題特別是關系到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明了群眾的疾苦、愿望和要求,并切實為群眾多辦實事,辦好實事,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而應貫徹思想教育,引導群眾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和國家利益更好地統一起來。三要堅持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教育與良好的人格影響相結合。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說服人,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既靠真理的力量,又靠人格的力量。只有追求和堅持真理、人格高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得到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使思想政治工作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我們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既要重視持之以恒地抓好對群眾的思想教育,更要注重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其人格力量。要自覺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學習,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加強自身的黨性修養,身體力行,率先垂范,淡泊名利,一身正氣,對工作精益求精,對同志滿腔熱情,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啟發人、激勵人,力求達到身教與言傳有機統一的高境界。
4、機制創新。完善的機制是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重要保障。一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考評機制。包括完善,目標管理,盡可能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目標數據化;加強基礎工作,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經常化;把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別是政工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業績,切實納入其考核范圍等,促進各級領導真正從思想和行動上重視思想政治工作。二要建立健全管理機制。通過制定和實行各種相關制度,明確各級領導抓思想政治工作的責任,真正形成黨委部門為骨干、各級干部為主力、黨團員為基礎的“大政工”機制,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決策、實施、協調、監督、反饋等環節規范高效的運行。三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制定和執行有關制度,既對思想政治工作成績突出的工作人員給予獎勵,更重視善于發現和培育各種典型特別是群眾身邊的典型,對他們進行獎勵,運用各種形式大力宣傳他們的感人事跡和高尚品質,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和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增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的動力。
責任編輯:豐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