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京,故宮的影象便會拂蕩在人的腦際。她承載了太多的文化步履和審美思考,從而在狂勁浩闊的世界文明的莽原里著上一片濃重的絢爛。去年大型電視記錄片《故宮》在全國熱播,故宮的姿容似乎已被描說得很清晰細致了,使再游歷后的抒寫者筆下躊躇。其實故宮作為藝術形象的宏大是永遠說不完也寫不盡的。那曠久的魅力與磁性來自她給予人認識和審美啟示上帶來的無限與多重。那片紅墻黃瓦所包藏著的內涵與張力使她的生命形質堅硬中又呈現出流動。內蘊的深厚讓她不被任何思維所能全部地包容與限定,遂凝結成一種文化情緣而溶化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想到這里,我不覺思潮涌動。
那天上午我與幾個朋友來到午門腳下,它所呈現出的軒挺態勢把人一下子引入中國傳統的諸多審美理念空間。對稱,莊嚴,闊大,如燕陣排空,似白鶴舒翅。把民族精神世界中的陽剛雄渾的氣度概括濃縮到了極致。而那屋檐、雕梁、彩繪、紅墻上流溢著的華彩,分明是對美的傳遞。城上五座樓閣長方相間,高低有致地排列。將建筑類別中的城、樓、宮、門進行了完美的整合鑲嵌。這是方與圓、合與張、開與收等美學元素在被辯證闡釋后達到的和諧境界。午門作為源頭與門戶一開始就從整體上提升和昭示著故宮的神韻。形象上的霸王之氣、地理上的中軸之勢、時空上的淤沉疊積也折射和象征著北京古城的生活變遷、民俗風情的獨特與京韻文化的悠遠。
進入午門的中門,廊道狹長而濃黯。聽說這是在象征皇權予人的精神上的威壓,要你在走過后連同迎來的一系列景象在感受中升騰出崇高與神圣。走進太和殿廣場,其奪人的聲勢展示著它巨大藝術生命肌體的豐厚構成。它高約四十余米,琉璃屋頂在艷陽的映照下熠熠如金甲鱗片。中國古代最高建筑等級的巨大重檐歇山頂橫架在天與云之際。精巧細致的九只吻獸依次在脊棱排列,它們生動的形狀體現出來自民間的想象與等級森嚴的理念。環顧四周,臺高三級,玉欄映光,千鰲吞吐,重檐飛角,雕梁瑣窗。左右二殿“文華”、“武英”形同雙翼,給人帶來震翅欲起、沖天一飛的視覺沖擊。殿中金座丹墀,彩基繪頂,皇權與專制借此表達至巔峰。
太和殿后是端麗方正、別致精雅的中和殿,殿內椅案軒整,筆筒林立,書卷鋪陳,有著皇帝讀寫坐閱時的宏大與安詳。殿正中的“無為”二字透露出書寫者康熙皇帝及其后繼皇帝們對中原文明的兼容態度。中國歷來注重傳統文化與政治間的相知相契。大明的江山在這里落幕。而傳統文化精神對人們的輻射與包蘊卻是異常強勁的。像永樂皇帝編纂《永樂大典》一樣,清朝的皇帝也開科舉、招鴻儒、編字典、修全書。而今天的故宮也作為一種文化磁場的存在,從這里來自于港、澳、臺、海外等四面八方華人游客們的驚嘆中,可以觸摸到那“同根同源”的民族記憶與文化感應是那樣的割不斷、說不盡,是一種永遠的沉浸與找尋。
繞過中和殿來到保和殿,殿前是一開闊的場地,據說很多時的殿試就在這里舉行。從這種封建社會特有的選才方式中脫穎正是那無數寒窗十載的學子們多少年的魂牽夢縈。文化的鉗制是讓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們都對之情有獨鐘,這里雖走出了張居正、紀小嵐,但造就出更多的是吳敬梓筆下的范進們還有那秦淮河上潺潺無奈的槳聲。
我們隨著人流繞殿徘徊,如織的游人們都來自不同的國度和階層,但他們各異的表情中透出的卻都是對視野中一切說不盡的驚嘆,各式的鄉音和語言都在評點著那淡淡的陳跡與逝去的風雨。他們手中照相機與攝影機所定格的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至高點。
由此向西,遙思古城西安,那里有的是秦磚漢瓦鑄就的兵馬俑、秦王陵的悲豪雄烈,是盛唐日月照耀下唐城、碑林、大雁塔的奢華凝重。而故宮與這些不同,因為歷史的車輪至此又行了千年。當時故宮的始建者朱棣聽取策士“南枕太行,北枕居庸”的環境與戰略上的考慮,遷都后征集大江南北十萬工匠、百萬夫役將其雕鑄在五百年的歷史沉浮之上。時代風云、心態文化也似乎都隨著歲月的沉積向著設計者的構思和建筑者們的刀斧上傾訴。等級觀念的加劇和理學意識的濃重,使得故宮的奢華區別于西安的龐雜與宏大。殿宇的方正平直、大小的高低錯落和極為有序的整體風格中透露出的已然不只是審美的思索。
過了乾清門,就來到了乾清宮等后三宮,依傳統的“前朝后寢”禮制,這是皇帝皇后的日常辦公和生活的所在。所以比之前面的三大殿在同樣的莊嚴、華美中多了一份安和與平靜。明朝驚心動魄的“三大奇案”的上演讓這里更籠罩上些神秘與陰霾。封建的經濟制度已到頹勢,封建矛盾的加劇,盛世的光焰依然挽救不了那必然的山雨欲來。繼朱棣揮馬揚鞭之后,康熙、乾隆更在這里指點江山。而在不遠的西山,曹雪芹正在殘垣茅屋中瀝血疾書,他在書中正用另一座宮院預示著這座宮殿的命運。是的,看那崇禎在這里哀嘆,咸豐在徘徊,慈禧出逃的奔忙,順治淚中珍妃投向深井。萬歷皇帝在被宮女們行刺后在驚悸中躲進深宮。多重的歷史情感色調在此交織,宮墻內的余韻則更加雋水。
仔細走完了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又參觀了東西六宮,鑒賞了許多寶物瓷器,游人們莫不沉浸于那目不暇接的審美喜悅之中。所謂“旅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活動”在此時得到更好的印證。這里的奇珍異寶都因帶著歷史的風霜而顯得飽滿凝重。
又穿過一道道宮墻圍院、曲徑回廊,來到了故宮的最后一個景點:后花園,這里是帝后妃嬪們的休息、游樂、賞玩之地。地方雖不大,但卻也體現出了中國慣有的善于營造園林藝術的巧思匠心,其間亭臺樓閣皆具,花木草臺相映。今昔游人們坐在這里難得的不僅是游歷倦怠后的休憩,更是對一次剛過的沉重的歷史文化席卷后的感悟進行著不經意的梳理。
走過故宮最后的神武門,走上后面蒼翠的景山,站立在景山之巔俯視故宮的全景,真可謂千門萬戶、殿墻環縈,磅礴而來。仿佛一群龐大整束著紅袍金甲的武士組成的兵團向天際邁進。它標示出中國大型建筑以其那龐多繁密而又絢麗有序的審美氣勢在昭示著東方文明生命力的強韌與獨特。
繞過故宮,來到舉世聞名、全國心向的天安門廣場,她真是說不盡的明敞、宏大與壯闊。而天安門后的那片殿群的涌動也永遠為場上人們回眸的眼中注入溫情。廣場因故宮而更顯厚重,故宮因廣場而有了清澄。故宮則在歷史風云過后,成為一種文化和旅游的資源而充分體現著其生命價值的搖曳多姿。認識與審美都能在這里求索升華,無限延展,故宮帶給我們永遠是太多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