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美術家邱立新教授長期執教于西北民族大學的美術教學,他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長期潛心于中外古今繪畫理論與實踐的全面系統研究,崇尚“僻澀求才”的獨特視覺藝術觀念,擬寫了很多的藝術學術論文,出版有自己研究藝術美學的文集《藝海漫語》,成為少數在繪畫藝術理論研究和實踐上取得突出成績的佼佼者之一。
邱立新,1941年9月生于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1964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美學學會會員,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西北民族學院美術系主任、美術學院院長。畫家創作出大批的優秀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各種畫展,得到美術界和社會的廣泛好評,并多次獲獎。其中國畫《牧趣圖》入選第8屆全國美展,《秋韻》入選《紀念毛澤東誕生100周年全國名人名作書畫邀請展》,獲一等獎,《祁連秋牧》參加泰國主辦的世界14國家地區名家作品展,獲得金獎,《荷韻》參加海峽兩岸第四屆王子杯展覽,獲特別金獎。畫家的中國畫《黃山晨暉》、《塞上秋色》等多件作品分別編入國內外《當代中國書畫選》、《當代中國畫掇英》、《世界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二十世紀中國書畫名匠集》等大型畫冊。他出版了藝術美學文集《藝海漫語》、《邱立新畫集》等專著、多件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和收藏家收藏。
邱立新涉獵的山水、動物和花鳥畫系列作品很多,主要精力放在對傳統山水畫的承傳衍變藝術創作探索上。畫家的花鳥畫帶有徐渭的墨色雅風,主要著眼于筆墨色彩淋漓浸漬的即興寫意暢達表現。筆下的山水畫風格精致細微,層次分明,卻不是重復前人的傳統技法,在吸納李唐、王蒙、沈周、梅清等古代山水畫大家筆意的基礎上,以傳統書法筆力入畫,大量使用中鋒細線勾勒山巒巖石結構為主,輔以少量側鋒皴擦組合,有少數作品的側鋒皴擦墨色較重,行筆長短拙巧并用,展現出自己點線蒼勁有力的繪畫特色,著色以墨色韻味為基調。畫家喜歡使用復合型的厚重顏色,彰顯出自己認知社會自然生活的情感色彩。
邱立新從四川美院畢業后雖然長期工作生活在西北地區,但是童年和青年時期深藏在腦海里那份眷戀南方故土的情感,在創作山水畫時卻自然地涌現出來。我們觀賞畫家的《九寨迎秋色》、《秋山云水圖》、《秦嶺古道》、《西峽秋色》、《云峰圖》系列山水畫作品,哪怕是一幅扇面山水畫,這些鮮明的南派故土風貌情節,以及細膩入微的藝術特點比比皆是。沉甸甸厚實的金秋,金黃、土黃、灰黃、古黃、赭石、熟褐等炙熱的色彩內涵十分豐富,這是畫家的精神寫照,也是他情感釋放的故園。畫家在《巴山秋雨圖》、《山峽黃昏圖》、《峽江秋色》系列山水畫作品中,又采取了大膽潑灑淡雅彩墨的技法,形成一種雨后朦朧滋潤的神秘魅力,增加了作品的內涵韻味,描繪出“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的詩情畫意景色。
邱立新筆下的山云不是我們常見的云霧,景色也不是我們常見的翠綠青色。畫家在山水畫中傾注了自己深深的情感,將平凡的風景,自然的景色,全部賦予自己對成熟生命感悟的光輝。作品追求格高俊逸的古韻,傳遞清新雅致的淳樸,體現墨色雄奇蒼潤的情調。令人在欣賞他精細入微觀察力的同時,也清晰地體味到他源于生活而不拘泥于現實生活的真情,注重自己對祖國大好山河的情感傾泄。
(責任編輯:郝幸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