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游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騎游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
——騎游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二○○六年七月在川大讀研的女兒暑假回家愿替我們管理旅店,放我們(父母)一個月的假叫我們去旅游。于是我們推出了十五年前買的“老爺車”(2005年曾騎此二輛自行車行川南、峨眉、樂山、宜賓石海、竹海、小平故居、大足石刻,重慶華鎣山,貴州赤水,大英死海,又東下三峽,至湖北宜昌荊州,襄樊,再至陜西安康、漢中、返廣元、劍閣,回家。行程5000余公里。(華西都市報記者文《花甲夫婦騎老爺車游天下》)今年選擇到藏族集中的三州高原地帶,原因是:從七月十一日起程,正值炎熱盛夏,而高原涼快,著名景區又多,是夏日旅游好去處。再則考驗一下是否能走過四千米高海拔山地。我們將“老爺車”稍加檢修,于七月十一日上路。
天府平原三日
七月中旬,驕陽似火,但號有“天府”之稱的成都平原野外別有一番風景。從蒲江出發經邛崍、大邑、崇州至都江堰公路平、寬,路況好,兩旁高大的行道樹化解了直射的烈日,公路在田野間蜿蜒,成片碧綠的稻禾在微風下翻起綠色微波,帶給路人陣陣涼爽。不時出現的一片片果園,梨、柑桔、葡萄增加了田園風光的色彩。農家小樓掩映的竹木林盤中,川西壩子的田野祥和、風景如畫。在綠色風景畫中行走,不時有新的感覺:正在修建中的移民新居,外商投資的百畝成片現代化的番茄、茄子等蔬菜種子基地,風格各異品種繁多的花草,竹木園藝場,特別是都江堰市郊十多公里長縱深百米以上成片的花木園藝帶,使人耳目一新。在這片濃綠間的一片別墅式建筑群顯示出川西平原的富庶。
川西壩子,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十里有場鎮。場鎮建筑特點各具風格,飲食價廉物美,花三五元便可品嘗小鎮特色小飯菜。沿途西瓜、李子、桃子、梨子、葡萄各種水果十分豐富。沿途旅游景點很多,四十公里內定有景區。
我們騎車慢行,三天后進入了阿壩州第一個縣城—汶川。
進入汶川后,感覺比成都涼快許多,沿岷江河上行,午后陣陣河風撲面而來令人倍感,涼爽、輕松。好像已過完了夏天。公路兩旁蘋果、梨、李子、枇杷等果樹處處可見,一串串的水果壓彎了樹枝,青綠黃紅紫五顏六色。果農三五成群在公路旁撐著五彩大花傘,傘下放著小桌子,上面放著剛摘下來的新鮮水果,帶著鮮葉、果粉,十分誘人。經常見到有車輛停下來購買果子。九黃線上旅游的人很多,公路上奔跑的汽車大部分是旅游車。果農和游客直接交易,大家都喜歡。沿路果市是九黃線茂汶段的一道風景。在這段路上,還有兩個大型的民族產品批發零售市場。里邊有藏羌族的衣物飾品、肉食品、藥材等商品。市場內有倉庫、停車場,交易活躍、場面熱鬧。
翻海子山
從茂縣城循岷江上行50公里許:河谷越來越窄,山越來越高,已進入深山峽谷。
7月14日,夜宿石大關。這里是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的一個鄉場,人口稀少,一座座山緊相連,山高谷深。岷江河穿行在三十來米寬的山谷中,怪石矗立在公路旁,仿佛是一層層關口。出石大關全是上坡,推車上坡每小時三公里多一點。在彎彎曲曲的盤山路上。從上往下看,一片紅綠將這面山坡鋪滿。原來這面山坡種的盡是花椒,紅籽綠葉十分宏大美觀。這是著名的茂汶花椒。公路兩旁也盡是花椒,伸手摘下一顆放入口中一咬,滿口香麻,一個小時后舌頭尚有麻味。伸手在花椒樹上掂了一掂,沉甸甸的,手中立即浸染了花椒油脂,帶來滿手香味。據當地人講一畝花椒能產150斤左右,每斤賣30元,如此說來每畝花椒可收3000元左右。難怪這里山區農民的房子蓋的漂亮。山區上部居民多起來,幾處山寨都不小。經過四個小時到達山頂,望著漫山遍野的花椒,再摘一顆放在口中,掃去了上山的勞累。
到了岷江源頭
從尕咪寺出來,仍沿岷江上行。公路上一路牌寫著“高原甸子區”,放眼望,前面一望無邊,一人高的灌木與天相接,左右兩邊連著小山寬數公里,山邊是山寨人家。滔滔岷江在這里只有丈余寬的小溪,在甸子中穿行幾公里,潛入灌木叢林中不見了。甸子叢林只有數條一步可邁的細水流。又走了幾公里,細水流也不見了,只留下濕潤的河灘,水流過的濕漬路線在公路兩旁。往前走每隔一段甸子中又冒出一股水溝來。突然,一座高大的石碑出現在我們眼前。石碑上刻著“岷江源”三個大字。“岷江源”處幾輛小車停下來拍照,公路上一群藏族小孩圍著小車,不遠處,一群駿馬在甸子中啃著青草,牧童在馬背上向我們揮手。
走過甸子,又是一座山,路旁立著松潘與九寨溝的界碑。這座山是岷江與嘉陵江分水嶺,我們從岷江跨到了嘉陵江。
游完九寨溝,所用時間才十天,是出行計劃的三分之一。原計劃經燕仔亞,黑河進入若爾蓋,因時間充裕,干脆進甘肅感受一下北國風光。于是我們取道甘肅文縣,順白龍河,嘉陵江上游往下行,然后到武都——舟曲-迭部,返回四川若爾蓋大草原。
隴南川菜香
武都,甘肅南部重鎮,現叫隴南市,高樓大廈,街寬路平,商家云集與其他地方中等城市有許多相似之處。隴南市是北南文匯的城市,貨物和食品,既有南方的特點,有北方的花樣。漫步市內街巷,有一樣特別醒目,就是川菜館。
飲食市場集中在一條街,南北飯菜小吃五花八門,其中品種最多,牌子最響的是——川菜。在市場上,成都、內江、安岳、中江、遂寧、眉山、等都有一席之地,前放桌椅,后面操作。鍋、碗、瓢、盆交響樂—有聲有色有味,燒、煮、蒸、火鍋、砂鍋應有盡有。還有赤膊輪起大木錘,甩開膀子打糍粑的大場面,極其熱鬧。食品價格可選擇,真是大眾化。涼皮1元,炒、燒、蒸3.5元、10-30元。來到一老鄉攤位,炒兩個菜,川味川話聊上幾句,也稱一樂。
險谷
迭部縣313省道巴藏鄉段,險峻異常,公路兩旁陡峭直立的石壁似斧劈開,頭項只見一線天,公路旁的懸崖下河水轟鳴。谷中風呼呼作響,水聲風聲在谷中發出回聲,路彎曲成“之”字型,百米以外拐彎西去,這段路,除少數來往汽車外,見不到人和動物,有如進入傳說中的石頭城,令人恐怖。妻子和我相距五十米左右,五分鐘后,不見了妻子的影子,我仔細一看,結果是路被石壁擋著了。前面出口的路看不見,四周都是很高的石壁,人好像被關在一間大石屋內。不知道拐了多少道彎,騎了約半個鐘頭,出了山谷,陽光明媚,又是一番天地。
暴風雨來了
SU13公路是若爾蓋大草原一條從北向南的公路,下午五時許,到SU13公路45路碑處時,前邊飄浮著一片黑云迎風滾來,遠處電光閃了幾下,雷聲隨即響起。緊接著狂風大作,風卷起沙粒撲面打來。雨點撲撲打在地上。草原氣候想變就變,剛才還是大太陽呢。我們立即停車,取出雨披、雨布先將行李蓋著,然后披雨衣,誰知風大雨衣被吹起來,象鼓了氣的風箏在飄揚,披不在身上,相反,雨衣將人拉的東歪西倒,站立不穩,肯定是上不了自行車。怎么辦?惟一辦法就是去牧民帳篷避雨。妻子讓我看著自行車,她向500米以外的帳篷跑去,一會兒妻子跑回來說:藏民同意我們去他的帳篷避風雨,我們從公路上推下自行車,從鐵絲網下鉆過去,又將車放倒。拉過鐵絲網進入牧民的領地,然后進入那神秘的帳篷。
藏族牧民的帳篷
進入帳篷,一股暖氣立即驅散了寒冷,帳篷中有一道長方形火塘,寬一尺多長約五尺,火塘上有兩個帶煙筒的長方形鐵爐具,爐具上放著兩把炊壺,鐵爐里燒著干牛糞。一位大叔,手中拿著一串佛珠。火塘另一邊坐著兩個青年婦女,是大叔的二個兒媳,老太太向火爐里加上干牛糞,藍幽幽的火苗立即閃動起來,老太太示意媳婦取來碗為我們倒上奶茶,端起奶茶喝了兩口,立即覺得身上暖和了許多。因我們吃不慣糌粑,老太太叫兒子做大米稀飯。
我們吃過稀飯,大叔的兒子將我們送到轄曼鄉時,已是晚上九點過。我們解下自行車向他告別。他擺擺手說“不用。我要御貨。你們從上邊自去找旅館罷!”藏族人的豪情、樸實、善良、俠義真叫我感動不已。
阿壩州府馬爾康
31日到龍日壩草原的邊緣,十二時許終于到山頂,雨小了,山峰露了出來。山項路旁有一公路碑,藍底白字寫著查針梁子。海拔4125米,啊!我不由地又驚又喜。終于登上4125米的高山,難怪剛才登山那么吃力。下午,朝山下滑行,中途又下中雨,十四時到到刷經寺,住刷經寺。
從刷金寺至馬爾康,一路都是高山峽谷區,森林茂密,峽谷河水清徹,一路下坡不費力,看看高山森林,涓涓河水從陡窄的河床上奔流,河水不時泛起雪白的浪花,嘩!嘩!之聲不絕于耳。沿途有不少的炮樓山寨,佛塔,不知不覺馬爾康到了。馬爾康,阿壩州州府,城市建設很有特色。新樓在河的兩邊,廣電大樓,體育館,高大寬闊,有現代化氣息。許多建筑有藏族特色。藏族人很多。街上做生意的人中,四川盆地的人多,主要是餐飲服務業。信步街上轉一圈,一條街上賣野生菌全是當天撿來的新鮮貨,擺在一條街的一邊足有百多米長。野生菌價格高,有的名貴品種,如:松茸,每斤鮮的要賣卅多圓。本地人買來切片曬干。我們住宿的武裝部招待所的壩子里都曬了許多。街上各種飲食也門類多,花樣多。
與大渡河相伴400多公里
這次旅行基本上是與河相伴,沿河而行。從岷江的中游到上游到源頭,從岷江跨入嘉陵江從源頭走到中游文縣,再折西走嘉陵江分支白龍河上游到源頭。再經九曲黃河的大草原而到黃河,長江分水嶺,現在又從大渡河的源頭順流而下伴大渡河走,人們說:游山玩水,確有道理。山山水水無限精彩。
從馬爾康到金川,幾股較大的河聚流而成大渡河。
翻二郎山
“二呀二郎山,高呀高萬丈……”這是五十年代初一首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許多人都會唱,在我四歲左右時,文化館的人下鄉唱,我記住了這首歌的旋律,二郎山的高險亦在我幼小的心中刻下深刻的印象。
今日有幸翻越此山,感到幸運。我們從“甘谷地”出發,這里是離開大渡河翻山越嶺去雅安和順大渡河到石棉漢原的三岔口,從甘谷地到山頂翻過3437米高的二郎山是一點不難的。因為我們已翻過了海子山,高樓山,查針梁子等幾座高山。
彎彎曲曲的公路在山腰盤旋,快到山頂有一處觀景臺,上寫“遠眺大渡河”。停車一望,大渡河像一條銀帶子往東南遠去,再見了,相伴我六天的大渡河,十一時許我們到了沒有坡的山頂。雖沒見到日出,但景色也不錯,山頂間一層薄薄的云繞在各山峰間,顯得飄逸。
雅安廊橋
橫跨在青衣江上的雅安廊橋是雅安市的一大亮點。廊橋長一百多米,寬三十余米,廊橋宏偉壯麗,全是中華古建筑樣式。琉璃碧瓦,中式雕刻飛梁畫棟,十分精美。廊橋中間是走廊,兩邊分隔若干店鋪全是文化產品,書畫,文物和旅游產品還有若干茶店,裝潢精美,體現著豐富的茶文化底蘊。
雅安是這次三州之行的最后一站,到雅安次日回蒲江,三州游圓滿結束,歷時一個月,行程2000多公里,其中平原150公里,高原山地907公里,草原280公里,峽谷603公里,丘陵76公里。總支出1580元(住宿費395元,伙食費456元,水果、雜費129元,景點門票600元。每天平均(二人)52.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