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從青海、甘肅流到四川若爾蓋,然后又折向西北,再流回甘肅、青海。繞了個180度的大彎曲,形成黃河九曲的第一彎。若爾蓋唐克草原正處在這個大彎曲的頂端上。黃河為什么要這樣流呢?傳說是為了到若爾蓋朝拜東方的海螺山——雪寶鼎。
雪寶鼎是松潘境內的一座著名雪山,距若爾蓋唐克還有好幾百公里路程。唐克是一片遼闊的草原。黃河的支流白河,從唐克匯入黃河,形成片片河洲,黃河由這里開始就具有了磅礴的氣勢,而浩淼的水面竟無浪花翻涌。平坦而寬廣的水域靜靜地流動,呈現(xiàn)出一種巨大的感染力和至上的氣派。而更為奇特的是:每當晴空萬里的時候,從這里就能看見藍天中高高聳立著的寶鼎雪峰。中外科學家稱它是“宇宙中的莊嚴幻影”,實為自然界的一大奇景。因此,黃河是否來朝拜東方的海螺山雪寶鼎,已經不重要了。
黃河第一彎的草原盛產中國的名駿河曲馬。河曲馬體型俊美,四肢強勁有力,以耐力好著稱于世。唐代詩人杜甫詩贊河曲馬“竹披雙耳俊,風如四蹄輕”。如果河曲馬是天下名駿,那么可以說是天然豐茂的牧草養(yǎng)育了河曲馬健壯的體格,遼闊的草原和黃河九曲第一彎的氣度造就了河曲馬的品質。
在距黃河第一彎約兩百米處的山丘上,依稀可見一座三、四百平方米的古城堡遺址,城堡邊沿的壕溝和馬車通道還清晰可見。當?shù)夭卣Z稱此處為“甲木坎”,翻譯成漢語就是“漢墻”。據(jù)說這樣的漢端在川西北高原還有很多。傳說甲木坎修筑于格薩爾王時代,即公元前2500年,甲木坎的城主名叫齊尕爾理,他與敵人交戰(zhàn)兵敗,臨終留下遺言:死后將尸體放入船形棺內順著黃河漂流,棺木在什么地段停住,就在什么地方重新修筑一座城堡,城里的子民隨即遷往新的城堡。結果,棺木順河而下停在了蘭州,萬里黃河第一城就這樣誕生了。
我在若爾蓋工作生活了二十余年,從來不知道黃河第一彎上還有一座這樣的城池,而且是漢墻。直到最近一次到唐克去搜集民間故事才聽說這件事情。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若爾蓋是一個極生態(tài)的地方,遠離都市,高寒僻靜,除了幾座寺院,幾乎沒有什么文化污染的痕跡。現(xiàn)在,腳下的草原居然是古代的城池,時間之手雖然把它抹得十分模糊,但垂暮的老人還是帶來了過去的消息,這樣的廢墟著實讓我吃了一驚。站在古城池的廢墟上,眼前是縱橫交錯的水域,遼遠的天空和無垠的草原,附近黑頸鶴與白天鵝的叫聲渾厚而凄婉,把人的情緒叫得多少有些悵然。
我從小就知道,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莫非彎彎曲曲的黃河就注定了中華民族的苦難。從大禹治水到群雄逐鹿中原,從鴉片戰(zhàn)爭到黃河大合唱,黃河似乎總與中華民族的苦難緊緊相連。黃河為什么要彎曲?還要彎得連環(huán)九曲如此悲壯!黃河從發(fā)源地到第一彎,河水還是清澈透亮,卻在黃水謠里越流越黃。黃河九曲第一彎,第一彎是草原,過了第一彎,天下黃河就是九十九道彎了。我恍惚有所覺悟,黃河上游的廣袤地區(qū)土地貧瘠,人煙稀少,經濟文化都不發(fā)達,人更自然一些,善良一些。反之,黃河中下游的發(fā)達和寓庶培育了人的私欲,不僅自己爭斗不止,也因自己爭斗造成的國力虛弱引來了外敵的侵略。這興許就是苦難的癥結所在吧。
這時,寺院的鼓鈸之聲徐徐傳來,把我?guī)Щ亓爽F(xiàn)實。眼前一座歷史悠久的藏傳佛教寺院“赤扎西鐵欽林”(又名索克藏寺院),坐落在黃河九曲第一彎的彎曲處。想那些身披紅色袈裟的僧眾,吹奏著老號,念誦著經文,每日迎著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又看著它款款西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有寺院門前悠悠的黃河靜靜地陪伴著他們的向往。他們也陪伴著悠悠黃河,任天空云卷云舒,任候鳥來去如梭,任黃河岸邊經幡卷起的風聲如歌。活佛率領著弟子只參悟佛的暗示和聆聽莽筒鼓鈸的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