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界定農業供應鏈和物流外包的內在含義,然后在簡述供應鏈物流外包相關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對農業供應鏈物流外包進行分析,具體闡述農業供應鏈物流外包的優勢、外包的風險和物流外包失利的原因。在闡述了農業供應鏈外包決策后,指出物流外包是農業供應鏈參與企業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農業供應鏈;物流;外包分析;外包決策
中圖分類號:F304.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5-0001-04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and logistics outsourcing,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briefed theories about correlated logistics outsourcing, analyzes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and logistics outsourcing, expatiating the advantage and the risk of outsourcing and the cause about given ground by logistics outsourcing. Finally, after expatiating the decision of the logistics outsourcing, indicates that logistics outsourcing is the partner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necessity choic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agricultural logistics; outsourcing analysis; outsourcing decision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其特點是農產品供給由短缺轉為相對過剩,農產品面臨嚴重的需求不足。除少數產出規模不大的品種外,大部分農產品面臨滯銷價廉的窘境[1]。農產品種類繁多,既有糧食、棉花、油料等量大、面廣、生化性能相對穩定的大宗農產品,又有水果、蔬菜、畜禽等易腐易爛的生鮮農產品。農產品種類不同,與消費銜接的特點不同,其交易特性和物流特性也不盡相同。為了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我國的農業企業必須不斷縮短交貨期、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和改進服務,不斷開發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去占領市場以贏得競爭。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顧客(Customer)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企業之間的競爭(Competition)日益加劇,加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Change),使得整個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2]68。農業企業面對這種新形式如何組織生產、經營,增強競爭能力,需要由農產品最初生產者到最終消費者構成的農業供應鏈來解決。有效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能夠帶來支柱性的競爭優勢[3]。
企業為了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如何整合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是企業實現競爭力的關鍵之一,這也是自制與外包決策的出發點[2]69。外包可以增加企業柔性和敏捷性,讓企業專注于核心能力,提高企業競爭地位[4]15。
1農業供應鏈和物流外包
農業供應鏈是基于研究現代農業物流之上的現代農業的先進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它既研究現代農業生產本身的物流配置,又研究農業產前、產后物流的科學流動,達到供、產、運、加、銷的有機銜接,使產前、產中和產后與市場之間連接成滿意的系統優化運轉狀態[5]。
一般而言,農業供應鏈由以下環節構成:生產資料的供應環節、生產環節、加工環節、配送環節、零售環節,各個環節流程如圖1所示[6]。

農業供應鏈物流流程圖中的每一個環節由不同組織構成:生產資料供應環節組織載體為種子和飼料供應商;農產品生產環節組織載體為農戶或生產企業;農產品加工環節組織載體為加工廠;配送環節組織載體為配送中心或配送企業;銷售環節組織載體為零售商和批發商。
研究農業供應鏈物流是外包還是自營或是二者的混合模式的決策,對于農業企業從整體上確定自己在供應鏈中的位置以及管理范圍,實現競爭戰略和供應鏈物流戰略的匹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2物流外包的基礎理論研究簡述
學者王淑云[7]從經濟理論、戰略管理理論以及社會學理論三個方面就工業企業物流外包的理論基礎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經濟理論主要從交易費用理論、委托代理理論著眼,研究物流外包的機理,認為把物流外包給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可以實現規模經濟。就研究目標而言,是尋求解釋干預或合同結構的特征,認為從該理論角度,沒有考慮環境、結構和戰略等因素對供應鏈企業的影響。
戰略管理理論從資源基礎理論、核心能力理論、競爭戰略理論著眼,研究物流外包的機理。認為實施物流外包是為了獲取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的內部所缺的物流資源以獲得或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這些理論沒有考慮如何管理或駕馭企業與外部組織之間的關系,以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問題。
社會理論包括社會交換理論和權利與政治理論,主要回答了組織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建立密切關系的成因問題。該理論認為基于相互信任、協作,企業的經濟目標才可能更好地得以實現。
認為應該整合物流外包的相關理論,更全面、更充分地考慮物流外包的相關要素,并建立了物流外包理論的集成模型。
大衛·辛奇—利維等從知識獲取的角度分析了外包的動因,認為公司不具備生產部件的人力、技能和知識,外包是為了獲取這些能力[8]。
3物流外包分析
農業供應鏈中物流外包主要是以分析農業企業現有供應鏈物流技能和專業知識為起點,研究企業真正擅長什么?在物流運作中,那些專業領域可以或可能創造戰略差異優勢?這些能創造戰略差異優勢的活動,就是企業必須內部專注的活動,而且應該更加擅長、專業[4]15。反之,則應考慮外包給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以獲取外部物流資源和運作管理技能和知識,實現規模優勢、范圍優勢和專業技術優勢。
3.1物流外包的優勢分析[9]
3.1.1解決資源瓶頸,專注于核心業務發展
企業經營的主要資源包括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生產設備、營銷網絡、配套設施等。我國農業企業目前現狀是:規模較小,資金投入相對不足,企業高素質研發和管理人才比較缺乏,市場覆蓋范圍相當有限,生產設備和配套設施比工業企業明顯落后,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制約著農業企業的發展。農業企業在這樣有限的資源條件下,若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構建物流系統,不利于企業核心業務發展。物流外包,可以解決資源稟賦不足的瓶頸問題,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獲取競爭優勢。
3.1.2靈活運用新技術,以信息代替庫存,實現庫存成本最小化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農業企業可以在不需大量資源投入的情況下,通過物流外包,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的專業信息系統,對供應鏈各環節的庫存狀況和庫存量做到準確掌握,及時準確的交換需求和訂單信息,訂單確認,保證持續、準時補充庫存,最終實現在不增加庫存的情況下滿足生產和最終消費需求,實現以信息代替庫存,獲得成本優勢。
3.1.3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加速資金周轉和再生
農產品特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屬性,導致農業企業的很多物流設施和設備具有極強的資產專用性,固定資產投資較大。比如在農產品的存儲過程中,需要投資極大的冷藏庫、冷凍庫、氣調庫;在運輸過程中,需要冷藏車、冷凍車、專用的箱式貨車,以及專用加工和包裝搬運器具,若皆由農業企業自主投資,勢必導致資金短缺。而物流外包,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的專業優勢和規模運作,降低固定資產投資,縮短訂單的提前期,加速資金周轉。同時,把節約下來的資金用于核心能力的提高,使資金再生。
3.1.4服務專業化,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質量
農業生產具有地域分布面廣,以家庭散戶生產為主,季節性強等特點。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和通信設施比較落后。農業企業的原料來源都在廣大的農村,若不依靠物流外包,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的集運運輸、直撥運輸等專業的規模化運作,很難實現供應鏈物流總成本的最小化。面對農業企業的客戶和最終用戶,在相對缺乏專業優勢和知識資本的情況下,依托物流外包,能實現服務的改進和對顧客的快速響應。
3.1.5同合作伙伴分擔風險
面對技術和市場的快速多變,農業企業由于自身客觀條件的制約,通過物流外包,與合作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利用合作伙伴的優勢資源,縮短供應鏈流程和反應時間,能減少由于技術和市場需求變化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供應鏈參與企業各自發揮自身優勢,有利于提高新產品開發和快速上市產量,提高開拓市場的成功率。同時,共擔風險,協同運作,能降低新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失敗而造成的巨大損失。
3.1.6提高運作柔性和敏捷性
農業企業選擇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通過物流外包,獲取運作柔性和實現敏捷性,快速響應顧客需求和市場變化。農業供應鏈物流環節多,地域跨度大,需要良好的信息系統作為支撐,方能實現柔性和敏捷性。
3.2物流外包的風險分析
物流外包,通過信息共享和過程整合結成供應鏈,把與農業相關的企業聯系在一起實現更高的整體競爭優勢。但是,外包也帶來了許多風險,供應鏈任何節點或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
由于供應鏈不同環節分屬不同的產權實體,在實施物流外包時,首先面臨的第一個風險是,對企業職能部門的沖擊。物流外包,必須對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進行再造,涉及資源整合,比如人力資源、生產管理、質量控制、信息、財務等職能部門,改變企業組織結構以流程管理為核心,后果是部分員工將受到影響,產生抵觸和消極怠工,處理不妥會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第二個風險是技術和信息資源風險。信息共享在供應鏈參與企業間的程度越高,對于加入到不同競爭性供應鏈的物流服務商的保密性和忠誠度要求也越高,必須建立信任機制,以杜絕濫用所共享的信息。
第三,外包的可靠性風險。基于委托—代理機制下的外包,出于雙方最優策略的選擇,可能會導致信息不對稱,整個供應鏈中信息傳遞扭曲和變形,出現牛鞭效應。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風險就是可能會對關鍵物流活動失去控制,同時會產生企業責任外移的可能性,導致因外包而產生的潛在收益無法實現。企業過于依賴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又無法控制或影響他們,使企業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戶需求信息,從而影響企業的產品改進。從長期來看,由于對物流活動的失控可能阻礙核心業務與物流活動之間的聯系而降低用戶滿意度,甚至可能失去自己的競爭優勢。
物流外包可能導致的第五個風險是企業利益受損。物流活動的長期外包,會使第三方物流服務商認為企業缺乏專家技術,因此抬高物流服務的價格或提供較差的物流服務,從而使企業蒙受損失。
第六個風險是農業企業與物流服務提供商之間在簽訂物流外包合同時,缺乏對未來不確定性因素的認識,導致物流服務過程中出現合同在認定責任和賠償、免責等的界定中,出現爭執,影響供應鏈的正常運作。
另外,由于自然災害、戰爭、恐怖活動、流行疾病和政府規制等外部因素也可能給供應鏈物流外包帶來風險。
3.3物流外包失利的原因分析
物流外包能有效提高物流速度,節省倉儲費用和減少在途資金積壓,給物流服務供需雙方帶來較多收益。但是物流外包常常出現中斷,甚至失敗,使供應鏈失調。導致物流外包失敗的主要原因很多,其一是保守的管理理念,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企業在尋求第三方物流企業時,會收到來自企業內部相關職能部門的抵制和員工的反對。
其二是擔心失去對物流的控制。最終出現所謂“小而全”的物流部門,造成企業有限資源的浪費和重復投資,不能獲得比較優勢。
其三是企業缺乏合格、專業的物流顧問,在選擇物流外包對象時,沒有作全面的考察和審核,導致所選擇的物流服務提供商不能滿足企業的物流服務要求。
其四是在制定物流外包合同和協議時,未能就雙方的工作職責和工作范圍確定明確的界定,沒有對服務的環節、作業方式、作業時間、服務費用等作出明確規定,是物流外包失利的首要原因。
4農業供應鏈物流外包決策
農業供應鏈物流是外包還是自營,或是二者的混合模式,需要作仔細的分析。

從圖2可以看出,農業供應鏈參與企業在考慮物流運作模式時,從戰略角度需要考慮外包戰略、物流戰略、供應鏈戰略和企業競爭戰略的匹配。供應鏈戰略包括傳統上所謂的供應戰略、經營戰略和物流戰略。庫存、運輸和生產設施的決策及供應鏈中的信息流構成了供應鏈戰略的全部[10]。戰略匹配是指競爭戰略與供應鏈戰略擁有相同的戰略目標。倘若物流外包不能獲得戰略匹配,則應考慮自營物流。這中間涉及到一個企業反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權衡問題。
農業企業在進行物流外包決策時,應根據戰略匹配的要求,結合自己在供應鏈中的位置、企業的新產品開發戰略、市場營銷戰略和產品自身的物流特性等因素,慎重選擇物流模式。
物流對企業成功的影響程度和企業對物流的管理能力是影響企業物流采取自營還是外包的最重要影響因素[9]。決策矩陣如圖3所示。

農業企業經營產品主要是生鮮產品和時令性較強,附加值高的產品,對市場響應速度有極高的要求,需要縮短供應鏈環節,必須借助與專業物流服務提供商的服務,采取短渠道物流,給顧客提供穩定、可靠的高水平服務。
另外,物流外包決策還涉及到能否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和能否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由于農產品的物流特性和農業企業的現狀,外包物流給專業的物流提供商,利用其專業優勢和規模運作,能夠避免農產品的腐敗、發霉變質造成貨損成本;通過外包減少倉儲設施和庫存管理成本,合理控制庫存,減少資金占用;利用物流服務商的集運運輸、共同配送,進行門到門運輸,實現快速交付;利用其不斷改進的信息網絡,加強對在途貨物的監控,及時發現和處理意外事故,提高供應鏈的可視性,實現信息的準確、及時交換和共享,提高企業的柔性和敏捷性,都能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和降低物流總成本,提高顧客滿意度。比較完整的企業物流決策模型如圖4所示[11]。

物流外包的前提條件是社會化物流企業的充分發展,所提供的物流服務滿足所需的物流服務標準。
5結論
農業生產的區域性、季節性以及以農戶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分散性,農產品本身所具有的鮮活性、易腐性等決定了農產品經營時對物流的依賴程度很大,而且對物流技術和物流設備要求比較高。
要實現供應鏈戰略和企業競爭戰略的匹配,增強農業供應鏈整體競爭力,需要對物流外包策略進行綜合分析。放棄物流自營,整合和利用外部資源,實施物流外包,對于降低農業供應鏈物流總成本、強化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提高反應能力,進而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崇光. 農產品營銷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馬士華,林勇,陳志祥. 供應鏈管理[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3] 馬丁·克里斯托弗(英).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4] 肖尚納·柯恩,約瑟夫·羅塞爾(美). 戰略供應鏈管理——供應鏈最佳管理績效原則[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5] 馬義奎,馬艷紅. 運用供應鏈管理指導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2):100-101.
[6] 丁華. 供應鏈管理理論及其在農產品物流企業中的應用[J]. 中國流通經濟,2004(1):17-21.
[7] 王淑云. 物流外包的理論與應用[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8] 大衛·辛奇—利維(美),等. 供應鏈設計與管理——概念、戰略與案例研究[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9] 馬士華. 基于供應鏈的企業物流管理——戰略與方法[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0] Sunil Chopra, Peter Meind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M]. Prentice Hall, 2001.
[11] 付淑文. 企業物流模式的選擇策略分析[J]. 鐵道貨運,2005(12):15-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