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作為經濟活動的一部分,物流活動同樣面臨著環境問題,需要從環境的角度對物流實施綠色化,這是物流管理新的發展趨勢。本文在概述綠色物流內涵的基礎上,分別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分析了我國在發展綠色物流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綠色物流;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2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5-0065-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s, more and more pollution is caused to the environment. As one part of economics activities, logistics activities also caus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y should be treated as non-polluted, which is the trend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he paper firstly illustrates the meaning of green logistics, and then, analyses obstac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in China from macro aspect and micro aspect. Some suggestion is given at last in the paper.
Key words: green logistics; obstacles; suggestion
21世紀,人類面臨人口膨脹、環境惡化、資源短缺三大危機,綠色物流倍受關注。為順應時代潮流,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環保社會,同其他國家一樣,我國也在大力提倡與發展綠色物流,但同時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綠色物流內涵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在人類物質文明提高的同時,地球上的資源也在日益減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正面臨著威脅。在這種背景下,20世紀90年代全球興起了一股“綠色浪潮”,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興起,綠色化運動正向各個領域滲透,并在發達國家誕生了“綠色物流”的概念。
目前,綠色物流仍屬于一個全新的概念,還缺乏成熟的理論體系,也沒有統一的定義。參考各國學者和研究機構對綠色物流的定義,再根據現代物流的內涵,在此給出綠色物流的定義:綠色物流是指以降低污染物排放、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通過先進的物流技術和面向環境管理的理念,進行物流系統的規劃、控制、管理和實施的過程。
基于以上的定義,可以引出綠色物流的內涵:(1)綠色物流的最終目標是可持續性發展。實施綠色物流的根本目的是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這一目的實質上是經濟利益、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的統一,這也正是可持續發展的目標。(2)綠色物流的活動范圍涵蓋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產品在從原料獲取到使用消費、直至報廢的整個生命周期,都會對環境有影響。而綠色物流既包括對從原材料的獲取、產品生產、包裝、運輸、分銷、直至送達最終用戶手中的前向物流過程的綠色化,也包括對退貨品和廢物回收逆向物流過程的生態管理與規劃,它的活動范圍包括了產品從產生到報廢處置的整個生命周期。(3)綠色物流的行為主體包括政府、公眾及供應鏈上的全體成員。對作為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必要環節的物流活動進行綠色化,需要政府的提倡和鼓勵,公眾的支持和響應以及供應鏈上所有成員的通力協作,因此,綠色物流的行為主體包含了以上各個要素。
2我國綠色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國自1979年引入物流概念以來,物流行業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物流活動也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為適應世界社會發展的潮流和經濟一體化的需要,并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確保人類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國在積極實施物流活動的同時也大力提倡和發展綠色物流。除了在理論學術界產生了大量的有價值的科研論文和成果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已經認識到綠色物流的必要性并嘗試實施。但總的來看,我國綠色物流實施的效果還不太理想,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值得關注和解決。
2.1宏觀層面
宏觀層面包括整個物流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及物流行業所處的市場環境、政策法規的約束等。總的來說,制約我國綠色物流發展的宏觀方面的問題主要有:
(1)物流基礎設施的綠色化水平不高,信息技術落后[1]。目前我國物流行業還是一個比較稚嫩的行業,物流基礎設施的配套性、兼容性還比較差,物流技術裝備水平低,主要表現在:運輸方式之間、不同地區運輸系統之間的相互銜接的樞紐設施方面缺乏投入;水運、民航運輸的潛在優勢沒有充分發揮,運輸系統缺乏周密科學的設計,對環境的重要影響因子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倉儲設施落后,庫容小而分散,各種綜合性貨運樞紐、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設發展緩慢,物流中心的經濟效益不高,存在著嚴重的資源和人力的浪費,違背了綠色物流節約資源的原則;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不高,嚴重影響了物流效率,如在使用的搬運工具中,人工搬運車、手推叉車和普通起重設備占到70%以上,而可視叉車等現代化的搬運工具卻很少,并且技術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綠色物流是循環型物流,要使物流材料得到再降解利用和重復利用,必須有先進的技術,可是目前我國物流材料的再降解利用和重復利用技術都不過硬。高水平的信息化是綠色物流發展的必備條件,但是我國一些物流企業開發的軟件,性能比較低,即使有些軟件比較實用,但有時又與客戶系統不相容。另外,許多新興的信息技術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2)政策制度、法制建設缺乏,對企業的物流活動監管控制不力。綠色物流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漸形成環境產業,然后通過環境市場自發調節實施。西方發達國家的環境產業發展實踐告訴我們:他們在環境市場的開拓上,除了通過制定與推行嚴格的環境法規外,一切都借助于已成熟的市場制度來進行。然而,我國的環境市場遠沒有發達國家那樣完善、成熟和穩定,因此,還必須從政府約束的角度,對現有的物流體制強化管理,構建綠色物流建立與發展的框架,做好綠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設[2]。雖然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致力于環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規建設,但針對物流行業的政策和法規還不是很多,企業的非綠色物流作業(如違規生產,違法排放)往往屢禁不止,常常死灰復燃。總的來講,我國還缺乏相關的政策法規,缺乏對現有的物流體制進行強制性環境管理的能力,缺乏對企業物流活動的有效監管和控制。
2.2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主要是指供應鏈上的各個節點企業以及最終的消費者。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企業和消費者的綠色物流觀念仍然不太強。當歐美發達國家紛紛出臺政策和法規扶持、規范企業的物流活動并大力提倡和開展綠色物流的時候,我國的經營者和消費者對綠色經營還很淡漠,置若罔聞。企業和消費者這種觀念上的淡漠,使得綠色物流的開展止步不前。
(2)企業間缺少合作與交流。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綠色物流涵蓋整個鏈條上的各個企業和環節,它的成功實施與運作有賴于各個節點企業的交流與通力合作,然而現實中,由于企業往往僅從自己的角度和利益來考慮問題,沒有進行必要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更別說有成效的合作,從而導致企業的短視行為,造成整個供應鏈的低效甚至無效運作,這給綠色物流的實施帶來很大的不便。
(3)一般物流企業經驗不足。一般來說,由于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基礎設施、人員配備以及專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化,使得它在實施綠色物流時具有相當明顯的優勢,從而成為綠色物流實施的最佳主體。目前,我國雖然存在數目繁多的所謂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但其中的大多數企業并非專業的物流公司,而是從主要從事倉儲和運輸業務的公司掛牌而成的所謂的物流企業,這些企業的主要經營范圍仍局限于原來的業務范圍,缺乏業務創新和作為專業物流公司所必備的技能和經驗,希望他們能夠堅決而有效地實施綠色物流戰略恐怕尚為時過早。
3我國實施綠色物流的若干建議
針對以上綠色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障礙,可以結合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而言有以下若干建議:
3.1從政府的角度
(1)轉變觀念,創建完善的適合開展綠色物流的政策環境和經濟環境
物流活動是社會進行生產和再生產的必要環節,而綠色物流是確保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政府應該將綠色物流的實施提高到戰略的高度加以關注和考慮,制定符合綠色物流發展規律、符合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發展綠色物流產業的宏觀政策和相關的配套政策,努力營造有利于綠色物流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在頒布實施物流總體規劃的同時,對綠色物流的發展積極立法推行,逐步建立起綠色物流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以推行和保證綠色物流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在經濟環境的創建方面,政府應從系統構建的角度進行物流產業的調整,通過扶持對環境影響較小的第三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來加快和優化產業結構的生態化階段,加強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技術研發的投入,為綠色產業和綠色物流的發展創造條件,并加強政府在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上的綜合管理和宏觀調控職能,切實加強政府在生產、流通、生態、環境與社會各方面的綜合管理和協調職能,促進生態與經濟緊密結合、協調發展的實
現[3]。
(2)加強政府的管制、監督以及激勵
對于傳統物流企業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現象,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法律和標準、征稅和收費等方式進行控制。具體來說:控制運輸活動中的污染,例如治理車輛的廢氣排放、限制城區貨車行駛路線、收取車輛排污費、促進低公害車的普及等;限制交通量,主要是發揮政府指導作用,統籌建立現代化的物流中心,發展共同配送,促進企業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提高物流效率;控制廢棄物污染,即通過制定排放標準以及“污染許可證”制度等,增加污染成本,督促企業多采用環保材料,鼓勵其大力發展逆向物流。
對于企業綠色物流可以采取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主要是激勵企業積極地開展綠色物流活動。另外,還可以通過設立環保基金、專項環保貸款等幫助企業發展綠色物流[4]。
(3)對民眾進行引導和教育
當政府和企業都對綠色要求做出積極反應時,社會公眾作為一個整體也必須對此做出積極響應。否則,政府和企業的努力也將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而要使公眾認識到綠色要求的必要性,進而對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抵制,則需要政府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宣傳和引導。因此,必須提高公眾對環保、綠色消費、綠色物流與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向廣大消費者宣傳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培訓,通過環保機構的各類公益活動,引導廣大消費者將其眼界從自身擴展到自然生態環境及整個社會范圍,提供綠色消費的觀念和方式,加強公眾的環保意識,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明確綠色物流的意義,使綠色觀念深入人心,這不僅是開展綠色物流的群眾基礎,更是建設節約型、環保型社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保障。
3.2從企業的角度
(1)樹立綠色物流的思想并進行綠色物流管理創新[5]
物流企業要圍繞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開展經營,不能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更不能存在“環保不經濟,綠色要花費”的思想。只有企業自身認識到企業建設和營運綠色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物流企業的綠色再造和規范才能有所突破。在運作管理方面,要全面開展物流企業的科學技術改造,通過第三方物流的建立和對物流流程、環節以及各種設施器械的技術創新、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提高企業的營運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的能耗和貨損,增強環保能力,防止二次污染。
(2)大力開發和采用綠色物流技術
先進的綠色物流技術是綠色物流的重要支柱。綠色物流可稱為第四次物流技術革命,主要表現就是在物流領域全面開發綠色物流技術,主要包括標準化技術、信息和通訊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環保技術、安全防衛技術、監控技術、保鮮技術、各種垃圾處理和廢物利用技術、各項物流功能的專用技術、質量管理和流程再造等。物流企業應充分認識這次物流技術革命的緊迫性、重要性,抓住機遇,積極開發并采用綠色物流技術,迎接綠色物流潮流的挑戰。
(3)加強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
企業間相互借鑒實施綠色物流的成功經驗,彌補經驗的欠缺。例如,對產品的無害化生產和廢品再利用處理技術,以及減少浪費和有益于生態環境的逆向物流的成功實施經驗,各企業間可以定期開展學習研討會,相互交流學習,形成虛擬的、基于學習型組織理論的綠色供應鏈。
參考文獻:
[1] 李慧婷. 綠色物流:物流產業發展的新熱點[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3):4-6.
[2] 劉廣. 淺談我國發展綠色物流的問題與對策[J]. 科技創業月刊,2006(4):79-80.
[3] 李文靜. 政府在綠色物流發展中的作用[J]. 北方經貿,2006(1):110-112.
[4] 趙偉濱. 企業綠色物流外部性的內部化[J]. 綜合運輸,2006(5):43-46.
[5] 張麗莎. 關于建立和發展我國現代綠色物流的思考[J].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