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融資難已引起政府和廣大學者的關注。金融機構、物流企業以及供應鏈上下游相關企業相互合作,開辟了基于供應鏈的中小企業融資業務模式——供應鏈金融,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思路。在這種模式下,金融機構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考察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更大范圍地為中小企業提供動產質押等信貸服務。本文首先討論供應鏈金融服務產生背景和相關概念;接著分析了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主要業務模式;最后,簡要介紹了國內供應鏈金融實踐。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第三方物流;中小企業融資;動產質押
中圖分類號:F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5-0087-05
Abstract: It's hard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MEs)to get loans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government and scholar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operate with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the core enterprise of supply chain to create a new financing model of SME——supply chain finance which provides a new solution for SMEs to get loans. In this mode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ll analyze the SMEs' financial needs based on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and provide credits like mortgage loans for SMEs more widely. First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and concept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then analyzes the chief financing model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At last, introduces the domestic practice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ing; mortgage loan
不論在國外還是國內,中小企業都是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加快經濟發展、提高經濟增長效率、解決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融資難已逐漸成為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一方面,供應鏈往往由那些資金和規模都較大的核心企業主導,中小型企業在供應鏈中處于弱勢地位,缺少話語權,導致中小企業應收賬款周期偏長,而應付賬款周期偏短,影響其正常現金流周轉。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評級普遍較低,可抵押資產少、財務制度不健全。這些情況使得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服務[1-2]。中小企業的固定資產只占企業資產很少一部分,主要資產以產品庫存、原材料等流動資產形式存在,這些卻沒有在中小企業融資時充分利用起來[3]。
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物流企業以及供應鏈上下游相關企業相互合作,開辟了基于供應鏈的中小企業融資業務模式——供應鏈金融,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思路。在這種模式下,金融機構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考察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更大范圍內地為中小企業提供動產質押等信貸服務。第三方物流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供應鏈金融,一方面幫助供應鏈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型企業利用原材料、庫存等流動資產等從商業銀行獲得質押貸款或信用貸款,另一方面為金融機構提供質物價值評估、監管及拍賣等服務,降低金融機構貸款風險。
1供應鏈金融概述
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點。早在1998年,任文超等人就提出物資銀行的設想[4],將銀行不動產貸款為主的信貸模式轉變為不動產貸款和動產質押貸款相結合的信貸模式。1999年第三方物流公司——中國儲運公司,與銀行合作,開始向客戶提供簡單的質押融資擔保服務。2000年,復旦大學朱道立教授在主持廣東順德物流基地項目時,首次提出了“融通倉”概念,并組織相關人員開始了相關理論的研究[5-6]。近幾年,Nokia、TCL和DHL等國內外廠商都通過開展和參與供應鏈金融服務,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物流創新已成為企業打開利潤之源的鑰匙[7]。隨著社會發展,會有更多的學者和企業都投入到了供應鏈金融服務領域。
1.1供應鏈金融的概念
供應鏈金融,簡單地說,就是金融機構、第三方物流和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協作,從整個產業鏈角度考察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為供應鏈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一般來說,一個特定商品的供應鏈包括原材料采購,制成中間及最終產品,通過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幾個過程,其中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用戶之間相互協作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供應鏈中競爭力較強、規模較大的核心企業因其強勢地位,往往在交貨、價格、賬期等貿易條件方面對上下游配套企業要求苛刻,從而給這些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上下游配套企業恰恰大多是中小企業,難以從金融機構融資,結果最后造成資金鏈十分緊張,整個供應鏈出現失衡。
供應鏈金融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整條供應鏈為出發點,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依托。一方面,將資金有效注入處于相對弱勢的上下游中小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另一方面,將金融機構和物流企業融入上下游企業的購銷行為,增強供應鏈的商業信用,促進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協同關系,提升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處在供應鏈上的企業一旦獲得銀行的支持,資金也就等于進入了供應鏈,從而可以激活整個“鏈條”的運轉。銀行信用的支持,也會為中小企業贏得更多的商機。
1.2供應鏈金融構成要素
供應鏈金融是一種較為復雜的融資模式,涉及到多個企業之間的合作和協調。主要包括金融機構、第三方物流企業、中小融資企業及供應鏈中占主導地位的核心企業。另外,良好的外部商務環境能為企業的發展和相互合作帶來很多方便,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圖1所示)。

1.2.1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泛指能夠提供貸款的機構,如銀行和保險公司等,它們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支持。
中小企業雖然不動產比例較小,但融資需求旺盛。銀行等金融機構如能開發新產品,采取較為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等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就可以拓寬客戶群體,提升自身競爭力。銀行通過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合作,配合企業供應鏈的各個階段,針對應收賬款、應付賬款、企業存貨等量體裁衣,設計供應鏈金融服務產品是一項重大的業務創新。
1.2.2第三方物流企業
第三方物流是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主要協調者,一方面為中小企業提供物流、信用擔保服務,另一方面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資產管理服務(監管、拍賣等),搭建銀企間合作的橋梁。
我國大多數物流企業都是從傳統的運輸和倉儲企業轉型而來,仍以運輸、倉儲等基本物流業務為主。在激烈的競爭中,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才能吸引更多的顧客。對于從事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物流企業,不但要具備相當的資本和業務規模,以及良好的商業信用和金融信用,還需要強大倉儲服務能力和經驗,以實現對物資的有效監管。
1.2.3中小融資企業
融資企業是供應鏈金融服務的需求者,主要是供應鏈中處于弱勢的中小企業。它們通過動產質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或核心企業擔保等方式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中小企業由于受規模和管理的限制,企業抗風險能力差,違約成本低,一般金融機構不愿意向它們進行貸款。這些企業由于缺乏短期流動資金而錯失良機,難以做強做大,融資需求非常強烈。
1.2.4核心企業
核心企業是指在供應鏈中規模較大、實力較強,能夠對整個供應鏈的物流和資金流產生較大影響的企業。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核心企業可以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相關的擔保。
供應鏈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環節相互影響。中小企業的融資難所引起的問題會給核心企業造成供應或分銷渠道上的不穩定。核心企業依靠自身優勢地位和良好的信用,通過擔保和承諾回購等方式幫助供應鏈中的弱勢企業進行融資,維持供應鏈中各企業的合作關系,也有利于自身的發展壯大。
2供應鏈金融服務主要業務模式分析
資金流是企業的血液,企業凈現金流的狀況將會決定企業的命運[8]。由于企業資金的支出和收入往往發生在不同的時刻,導致企業運作過程中產生資金缺口。根據企業的運營過程和規律,資金缺口經常會發生在以下三個階段:采購、經營和銷售。在商品采購階段,一方面具有較強實力供應商(核心企業)往往會利用自身的強勢地位要挾下游購買商盡快付款,供應商的商品價格波動也會給下游企業采購帶來巨大資金缺口風險。在企業經營期間,中小企業因為庫存,銷售波動等原因積壓大量存貨,占用大量流動資金,給企業造成資金周轉困難。在銷售階段,如果面對的是具有較強實力的購貨方(核心企業),貨款收回期較長,也給企業帶來流動資金短缺的風險。
針對中小企業運營過程中的資金缺口特點,供應鏈金融服務對應有以下三種主要業務模式。
2.1采購階段的供應鏈金融——應付賬款模式
這種運作模式主要針對商品采購階段的資金短缺問題。該模式的具體操作方式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或者核心企業提供擔保,銀行等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墊付貨款,以緩解中小企業的貨款支付壓力。之后由中小企業直接將貨款支付給銀行(如圖2所示)。其中第三方物流企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信用擔保和貨物監管。一般來說,物流企業對供應商和購貨方的運營狀況都相當的了解,能有效地防范這種信用擔保的風險,同時也解決了銀行的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問題。

應用案例:
重慶永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在當地是一家非常著名鋼鐵加工和貿易民營企業,2002年曾獲得“全國百強鋼材營銷企業”的稱號。由于地域關系,永業鋼鐵與四川攀枝花鋼鐵集團一直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永業鋼鐵現有員工150多人,年收入超過5億元,但與上游企業攀鋼相比在供應鏈中還是處于弱勢地位。
永業鋼鐵與攀鋼的結算主要是采用現款現貨的方式。2005年永業鋼鐵由于自身擴張的原因,流動資金緊張,無法向攀鋼打入預付款,給企業日常運營帶來很大影響。2005年底,永業鋼鐵開始與深圳發展銀行(以下簡稱“深發展”)接觸。深發展重慶分行在了解永業鋼鐵的具體經營情況后,與當地物流企業展開合作,短期內設計出一套融資方案:由物流企業提供擔保,并對所運貨物進行監管,深發展重慶分行給予永業鋼鐵4 500萬的授信額度,從而緩解了永業鋼鐵的資金短缺壓力。
2.2運營階段的供應鏈金融——動產質押模式
這種運作模式主要針對中小企業運營階段。該模式主要特征是以動產質押貸款的方式,將存貨、倉單等動產質押給銀行而取得貸款。第三物流企業提供質物監管、拍賣等一系列服務,如有必要,核心企業還會與銀行簽訂質物回購協議(如圖3所示)。這種模式將“死”物資或權利憑證向“活”的資產轉換,加速動產的流動,緩解了企業現金流短缺壓力。動產質物具有很大流動性,風險很大。第三方物流企業和核心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可有效降低信貸風險,提高金融機構參與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積極性。
應用案例:
這種動產質押供應鏈金融服務在國內也已有很多實踐案例。深圳市財信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財信得”)是一家從事國內商業批發、零售業務的貿易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冊資本1 000萬元,是內蒙古伊利牛奶(上市公司,以下簡稱“伊利股份”)在深圳地區的總代理。

伊利股份2003年資產規模已達40多億元,年銷售額60多億元,是國內經營良好、績優藍籌股的上市公司。財信德作為一家成立時間較晚、資產規模和資本金規模都不算大的民營企業,他們的自有資金根本不可能滿足與伊利的合作需要。同時他們又沒有其他可用作貸款抵押的資產,如果再進行外部融資,也非常困難,資金問題成為公司發展的瓶頸。此時財信德向當地民生銀行提出以牛奶作為質押物申請融資的業務需求。在了解財信德的實際需求和經營情況、并結合其上游供貨商伊利股份,民生銀行廣州分行經過研究分析,大膽設想,與提供牛奶運輸服務的物流企業合作,推出了以牛奶作為質押物的倉單質押業務。物流企業對質押物提供監管服務,并根據銀行的指令,對質押物進行提取、變賣等操作。銀行給予財信德綜合授信額度3 000萬元人民幣,以購買的牛奶做質押,并由生產商伊利股份承擔回購責任。該業務自開展以來,財信德的銷售額比原來增加了近2倍。這充分說明了供應鏈金融服務能夠很好地扶持中小企業,解決了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也有效控制了銀行的風險。
2.3銷售階段的供應鏈金融——應收賬款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針對企業商品銷售階段。由于應收賬款是絕大多數正常經營的中小企業都具備的,這一模式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適應面相應也非常廣。
這種模式的具體操作方式是中小企業將應收賬款質押給銀行進行融資,并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將中小企業的應收賬款變成銀行的應收賬款。之后核心企業將貨款直接支付給銀行(如圖4所示)。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擁有較強實力和較好的信用,所以銀行在其中的貸款風險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應用案例:
2004年,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為江蘇工業園區內的冠鑫光電公司(以下簡稱“冠鑫公司”)提供了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業務。冠鑫公司主要從事生產和銷售薄晶晶體管液晶顯示器成品及相關部件,其上下游企業均是強大的壟斷企業。其在采購原材料時必須現貨付款,而銷售產品后,貨款回收期較長(應收賬款確認后的4個月才支付)。隨著公司成長和生產規模擴大,應收賬款已占公司總資產的45%,公司面臨著極大的資金短缺風險,嚴重制約了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江蘇建行詳細了解到冠鑫公司的處境后,果斷地為其提供了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業務,由第三方物流企業為該項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幫助冠鑫公司解決了流動資金短缺瓶頸。
3國內供應鏈金融實踐
國內供應鏈金融服務的開展還屬于起步階段,但發展趨勢異常迅猛。由于國內物流業發展相對落后,供應鏈金融服務開展主要是以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主導,物流企業更多地是與金融機構合作,積極參與供應鏈金融服務。
3.1金融機構力推供應鏈金融
目前國內金融機構的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已經取得巨大進展,深圳發展銀行無疑是其中的先行者與開拓者。
在金融業全面開放的大背景下,各銀行之間的競爭愈趨激烈。工行、建行等國有四大行以固有網絡占據零售市場,花旗、匯豐等外資銀行則以高端客戶為主逐步向零售市場擴張。而類似深發展這樣的中小型銀行,正陷入核心競爭力缺乏、定位模糊的尷尬局面。業務創新也就成為深發展的必由之路。
早在1999年,深發展的業務人員在辦理貿易融資業務時就注意到,產業經濟的發展已從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轉向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產—供—銷”供應鏈中的各企業也開始從競爭走向競合。供應鏈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大量的融資需求讓深發展看到了的契機。2002年,深發展正式在全行推出了動產及貨權質押授信業務。借款人將自有的動產或貨權質押給銀行,銀行通過對質押物實施監管或控制,開展流動資金授信業務。自從推出此服務以來,深發展已經成功幫助數千家中小商貿企業和生產制造企業實現了快速增長。
2005年深發展從公司業務戰略轉型的高度,提出全行公司業務面向中小企業、面向貿易融資、致力于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深發展貿易融資投放力度迅速加大。2005年全年,深發展累計投向供應鏈貿易融資的資金總額超過2 500億元,累計扶持超過1萬家中小企業實現了業務成長。深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保持了較好的資產質量,以貨押業務為例,這項業務開辦5年來,不良率維持在0.5%以內。
深發展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已推出“預付類”、“存貨類”和“應收類”三大類,共計20多項供應鏈金融產品,處于供應鏈任何節點的企業都可以選擇到合適自己的產品。國內其他銀行業也都開始競相模仿,比如浦東發展銀行、民生銀行都相繼推出各自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供應鏈金融服務在不久的將來必將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3.2第三方物流企業積極參與供應鏈金融
由于動產的強流動性以及我國法律對抵質押生效條件的規定,銀行在對抵質押物的物流跟蹤、倉儲監管、抵質押手續辦理、價格監控乃至變現清償等方面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給金融機構貸款帶來巨大風險,這一矛盾一度限制了銀行此類業務的進一步推動。為了在盡量避免對“物”的流動性損害的前提下,對流動性的“物”實施有效監控,金融機構開始與物流企業展開合作,將一系列與銀行業務相關的“物控”環節外包給特定物流企業。
物流企業在抵質押物監管及價值保全、資產變現、市場動態方面具備良好優勢。物流企業深度參與供應鏈金融,分擔物流金融中的“物控”和“貨代”職能,在降低銀行風險的同時,也給自身帶來很大商機,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于1999年在無錫倉庫開始了第一單業務,當時一年質押貸款額是3 000萬元。2006年1
~10月份,中儲公司質押貸款額度是111億元,每年以200%~300%的增長速度遞增。
深發展于2005年與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和中國遠洋物流有限公司三大物流巨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以來,已有數百家企業分享到了物流金融平臺的融資便利與物流增值,截至2006年9月末,三家合作物流公司從中新增物流與貨押監管貨值累計將近500億元。
除了與三大物流巨頭有戰略合作之外,深發展還與超過200家以上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簽約合作,與中華商務網及多家擔保公司建立了戰略聯盟合作關系。
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物流企業的物流管理已從物的處理提升到物的附加值方案管理,使物流企業在客戶心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為物流企業贏得了更多客戶。
在發達國家物流業務中,基礎性的物流操作如倉儲、運輸,其利潤率已經是越來越低,物流的主要利潤來源已經轉向各種增值服務。近年來,供應鏈金融服務日益成為物流服務的一個主要利潤來源。不管是世界最大的船運公司馬士基,還是世界最大的快遞物流公司UPS,其第一位的利潤來源都已經是供應鏈金融服務。目前,我國的物流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還處于起步階段,隨著經濟發展,物流企業必然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4結束語
基于供應鏈的中小企業融資模式——供應鏈金融充分發揮了金融機構、第三方物流以及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各自的優勢,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出發,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同時,也帶動了金融機構和物流企業的創新與發展,提高了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達到了多方共贏。
本文主要介紹了供應鏈金融的相關概念和其主要業務模式。供應鏈金融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并不十分成熟,隨著經濟發展,供應鏈金融還將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也會給供應鏈金融的理論研究帶來新的機會和挑戰。
參考文獻:
[1]Coulter J, Onumal G. The role of warehouse receipt systems in enhanced commodity marketing and rural livelihoode in Africal[J]. Food Policy, 2002,27:319-337.
[2] Christa Hainz. Bank competition and credit markets in transtition economic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3,31:223-245.
[3] Buraschi A, Monini D. Liquidity risk and special[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2,64:243-268.
[4] 任文超. 物資銀行及其實踐[J]. 科學決策, 1998(2):15-18.
[5] 羅齊,朱道立,陳伯銘. 第三方物流創新:融通倉及其運作模式初探[J]. 中國流通經濟,2002(2):11-14.
[6] 陳祥鋒,石代倫,朱道立. 融通倉與物流金融服務創新[J]. 科技導報,2005,23(9):30-33.
[7] 褚方紅. 物流創新——打開第三方利潤的鑰匙[J]. 物流技術與應用,2004(12):40-44.
[8] 陳祥鋒,石代倫,朱道立. 金融供應鏈與融通倉服務[J]. 物流技術與應用,2006(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