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供應鏈體系下,企業個體間的競爭逐步轉變成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企業逐步意識到企業的成功不僅僅取決于個體的實力,更取決于其管理和控制供應鏈的能力。本文提出并構建了基于層次分析方法(AHP)的企業供應商選擇模型,并結合實例對該模型的實際意義做出深入的探討,為企業對供應商的綜合績效評價和企業決策提供了具有現實意義的重要參考。
關鍵詞:供應鏈;層次分析法;綜合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5-0095-03
Abstract: Under the modern system of supply chain,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has changed progressively from the individuals to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realize progressively that success of enterprises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individual's capability, but also it depends on the ability of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the supply chain. The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for suppliers choice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makes a thorough discussion on this mode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an example. And it provid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enterprise to supplier's comprehensive achievements appraisal and the enterprise decision-making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Key words: supply chain;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comprehensive achievements appraisal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企業個體間的競爭逐步轉變成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在傳統的供應鏈下,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之間的關系是基于技術上的單體合作,而現在這種合作關系已經使企業由縱向一體化轉為橫向一體化,市場的競爭也相應地從企業之間的競爭擴展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制造商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也由單體之間的競爭關系演變為供應鏈上群體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因此,在現代供應鏈體系下,制造商與供應商之間的戰略合作關系成為決定供應鏈效率乃至于成敗的關鍵因素。企業也逐步意識到企業的成功不僅僅取決于個體的實力,更取決于其管理和控制供應鏈的能力。對眾多企業而言,供應商的選擇,無疑是供應鏈形成中極其重要而又困難的事情。很明顯,它是影響著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
供應商的評價包括評價指標的建立和評價方法兩部分內容。傳統的供應商評價方法,比如:德爾菲法、成本估算法等不能綜合考慮影響供應商選擇的所有因素,因此所得到的結論不能準確地反映供應商的真正實力。而層次分析法能夠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定量與定性相結合,首先把問題層次化,然后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層次分析模型,并最終把系統分析歸結為最底層相對最高層的相對重要性權值的確定或相對優劣次序的排序問題。
1模型的建立
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T.L.Sau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系統分析決策方法。是一種能夠定量與定性相結合,首先把問題層次化,然后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層次分析模型,并最終把系統分析歸結為最底層相對最高層的相對重要性權值的確定或相對優劣次序的排序問題。
1.1明確目標,建立層次分析結構圖
1.2基于AHP的權重計算法
專家組按照評價指標的重要性給出指標兩兩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的比值,并由此構造一個n階判斷矩陣R。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之比可參照表1(1-9標度含義表):
根據矩陣理論,可以證明:若A矩陣具有如下特點:
層次單排序的目的是對于上層次中的某元素而言,確定本層次與之有聯系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權重值。它是本層次所有元素對上一層次而言的重要性排序的基礎。層次單排序的任務可以歸結為計算判斷矩陣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問題,即對于判斷矩陣B,計算滿足:
當判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時,存在唯一的非零的λ=λ =n。由于客觀事務的復雜性和人們認識的多樣性,可能產生片面性。因此,在考察層次分析法得到的結果是否合理時,需要在各排序過程中進行一致性檢驗。
首先檢驗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指標CI=λ -nn-1;其次檢驗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例CR=CI/RI。其中RI為判斷矩陣維數n所對應的修正值,見表2。
當λ =n,CI=0為完全一致,CI值越大判斷矩陣的完全一致性越差。通常只要CR≤0.1,就認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則重新進行兩兩比較判斷。
2實證分析
按總目標,子目標,評價標準直至具體措施的順序分解為不同層次,先求出每一層次上各元素間的對比量化判斷矩陣,進而求出每一層次的各元素對其上一層次某一元素的權重,最后再用加權和的方法遞階歸并,以求出各方案對總目標的權重,愈重要的目標權重愈大,權重值最大者即為最優方案。
把選擇企業供應商這個決策問題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總目標層A:選擇最優的企業供應商;第二個層次是四個選用準則,即指標質量Q、價格C、服務S和交貨期P;第三層是被選擇的四個供應商A1、A2、A3、A4。
由前述分析,根據各因素的重要性比較構造判斷矩陣并進行計算,所得判斷矩陣及相應計算結果如下:
(1)確定指標權重
先建立指標初始比較矩陣,矩陣中每個指標除以相應列和,可以計算出每行平均值得到每個指標權重,如表3所示:
因此,從結果可知:上述判斷矩陣以及層次總排序結果均具有滿意的一致性,說明判斷矩陣正確;由表8可以看出,供應商A1得分為0.325,被評為最好。企業應該優先選擇第一個供應商為最佳。
3結論
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中,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伙伴關系。供應商的選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基于此背景,本文針對傳統的供應商評價方法存在的問題,提出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供應商選擇模型。該模型能夠科學處理定量和定性的評價指標,從而獲得較為滿意的供應商排序選出最佳的合作伙伴。從計算舉例可以看出,該模型是可行的、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吳國通. 層次分析法在選擇第三方物流供應商中的應用[J]. 科學技術與工程,2005,5(4):237-239.
[2] 王雙龍. 供應鏈下企業與供應商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構建[J]. 蘭州學刊,2005(1):116-118.
[3] 余海. 基于多目標模糊優選模型的供應商選擇[J]. 現代管理科學,2005(9):43-44.
[4] 祁振華. 動態聯盟中合作伙伴選擇問題的研究[J]. 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05,27(1):111-114.
[5] 余祖德. 基于模糊主成分分析法的供應商評價與選擇決策[J].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6,25(3):111-11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