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傳媒體現了社會信息化的程度,是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作為人們社會生產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一種重要力量,現代傳媒在社會進步和全球化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已成為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對各國政黨,特別是對執政黨而言,如何處理好自己與現代傳媒之間的關系,如何發揮其作用,日顯重要。
現代傳媒對政黨活動方式的影響
信息社會,大眾傳媒有著極其巨大的影響。就政治方面來講,出現了政治傳媒化和傳媒政治化的現象。傳媒全方位地模鑄著當代政治,政治也從自身的功能和價值考量,全力打造著今天的傳媒。政黨是政治的核心主體,傳媒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他的生存方式與運作模式,使他與傳媒的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各國政黨、領導人日益重視傳媒,利用傳媒獲得傳媒效應,達到政治目的。歐美等發達國家,傳媒為所有政黨提供了一個新的“競爭平臺”。在此平臺上,政黨運作和成功,越來越依靠黨的精英,而黨員人數卻受傳媒影響不斷減少,普通黨員作用弱化。政黨在其領袖選拔和選舉中卻很重視候選人的傳媒魅力,一般都把是否熟知傳媒規律、能否成功利用傳媒為己服務,作為其確定領導人的一條重要標準。為了迎合傳媒,有特定政治理念的政黨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意識和塑造意識不斷弱化,甚至從傳媒關注公眾口味出發,調整自身的政治特性和黨派意識。傳媒為政黨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給政黨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同時,傳媒也給政黨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挑戰。政黨的一些傳統政治功能,如宣傳功能、教育功能、組織功能、利益表達和利益綜合功能,以及監督社會和政府等功能,逐漸為傳媒所代替或分擔。
作為一個社會觀察自身的手段,傳媒發揮的作用有四個方面,這就是德國社民黨基本價值委員會副主席托馬斯·邁爾所說:
1、作為了解社會問題的渠道,發現社會中存在哪些問題,哪些問題在擴展。
2、作為社會的檢察官,檢查這個社會中各種權力的使用是否得當,看看人們需要的服務是否得到落實,出現了哪些問題,盡量使這些問題公開化,變得可以糾正,并且向應該負責的人和機構施加壓力,使他們糾正錯誤。
3、作為一個論壇,在這個論壇中利益能夠得到一種均衡,觀點能夠得到一定的碰撞,并最終產生統一的意見,推進社會的團結整合過程。
4、作為一個發動機,通過引導社會輿論調動人們為社會做工作的積極性,因為誰都不愿意受到傳媒的抨擊。通過傳媒的有效傳播,社會問題、社會情緒可以及時地傳遞到政治當中去。同樣,政治的目標和信息也可以通過傳媒迅速傳播到社會中去,這已經成為當代政治對社會發展進行調控的重要手段、方式和方法。盡管媒體本身就是一個信息,它在選擇和傳播信息時,總是帶有傾向性。但傳媒對于一個社會的健康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傳媒手段,不同的政治觀點、政治立場、政治信息可以相互進行傳遞,使人們可以在相互比較中進行權衡、爭論、取舍。
利用現代傳媒建立和諧社會
在我國,以“三個代表”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從社會變遷角度出發,充分利用傳媒的手段和形式,來實現治黨、治國和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目標。傳媒不僅涉及普通百姓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也關系著黨自身和黨所領導的事業的發展。
首先,社會信息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戰略選擇。社會信息化的內涵體現了社會進步的本質要求,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社會信息化使黨和政府執政、管理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為社會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對環境壓力的緩解,實現人、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建設提供技術、經濟物質基礎和優化的社會結構。對經濟運行與社會運行過程變革,也為社會建設提供了更大的創造活力。信息技術和信息方法改造著我們的生產、消費、管理、生存乃至死亡的方式。社會信息化重構社會的時空,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當然,在為社會建設提供積極和創造更好條件的同時,社會信息化也會帶來一些新的社會風險和問題。在社會系統中,傳統的安全觀受到了挑戰,信息系統本身的安全成了社會安全的重點,威脅著人類社會。由于信息的時效性、使用的語言問題和地區、城鄉差距等,社會信息化帶來新的社會不平等、社會分化和社會結構性風險。大量的信息,使人感覺到壓力不斷增大和行動過分受擾。質量不一、輕重各異、良莠不齊的信息,也會導致人們思想、心理、行為的偏差。解決社會信息化發展進程中的種種風險和問題,趨利避害,是黨和政府的責任。
其次,建設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價值取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和國家確定的奮斗目標。傳媒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傳媒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豐富的精神產品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在奠定思想政治基礎、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創造和諧人際關系、加強道德作風建設,以及促進文藝繁榮和文化生活公平等方面,傳媒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講,傳媒是保障社會秩序的“穩壓器”,是疏導社會情緒的“安全閥”,是化解社會矛盾的“減壓閥”,是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駕馭復雜局面、應對重大突發性事件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傳媒中出現的誤導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噪音”、“雜音”,也會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傳媒不僅告訴我們世界正在發生什么,而且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與世界保持一致。他以其內容和形式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又是和諧社會的組成部分。對傳媒的管理和傳媒文化的建設,不能不是黨和政府緊迫的工作之一。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體學習時,胡錦濤強調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這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關系到國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擴大宣傳思想工作的陣地,有利于擴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輻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強我國的軟實力。為此,他提出了五點要求和具體措施,這對整個傳媒的管理和傳媒文化的建設,都具有指導性作用。
第三,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執政為民是我黨的根本宗旨。黨和政府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做任何事情都必須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不論是黨和政府代表人民群眾表達利益,還是輔助、促進人民群眾自己表達利益,傳媒都是適當、有效、合理的利益表達渠道。隨著社會變遷,目前的利益表達機制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這主要表現在利益表達主體不成熟、機會不均等、作用不平衡等等。政治結構分化和政治系統整合導致利益要求復雜化,表達利益渠道多樣化。除了人民代表大會、民主黨派、社會團體、群眾自治組織、信訪與對話渠道外,傳媒是黨和政府了解不同群體利益要求的渠道,也是迅速、充分、準確、公開、公正地回應社會各群體利益要求的渠道。傳媒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必然在利益表達機制中承擔更大的責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完善利益表達機制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前提。不同的社會群體平等地享有利益表達權利,這是完善利益表達機制的關鍵。黨和政府要運用權力消除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和不同社會群體在傳媒領域話語權上的不平等,通過傳媒及時、準確、全面掌握各社會群體利益要求的信息。完善的利益表達機制還要同良好的公共治理結合起來,人民群眾的利益才能實現。現代公共治理結構的一個特征是主體的多元化和權力的分享化。以傳媒為平臺,各個主體共同參與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執行。在利益表達和利益實現的機制中,傳媒是權力結構和權利分配的組成部分,是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渠道。
第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保持黨的生命力和先進性的基本條件。我們黨的生存和發展的時代、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和新問題,黨要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理論、工作、自身建設等方面不斷創造,才能保持黨的先進性,并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在信息化社會中,傳媒為社會和黨提供了某種自身能夠不斷了解、不斷學習,并通過這樣的了解和學習不斷地向前發展的條件。傳媒將社會自我封閉、自成體系的各個子系統匯總起來,形成一個共同的社會。在一定條件下,社會在傳媒的影響下運動、變化、發展;傳媒以它獨立的意志建構著一個社會,這個社會是與現實社會并行或交叉運動,有真實性,也有不真實性。這樣的社會背景,導致政治傳媒化、政黨行為模式變化、政黨運作傳媒化、政黨政治面臨機遇與挑戰。要擁有傳媒的知識,懂得傳媒的規律,充分利用傳媒,塑造自己的形象,發揮自己的影響,同時要進一步向社會開放,吸收社會各方面優秀人士,尋找新的力量支點,發揮政黨傳統功能和作用,這是政黨發展的基本因素。胡錦濤總書記在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講話中說,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大力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他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重視學習互聯網知識,提高領導水平和駕馭能力,努力開創我國網絡文化建設的新局面。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有關世界網絡技術發展和我國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的內容,并且加以認真討論,這表明領導層對社會發展趨勢的把握和不斷進取的精神。
黨中央的舉措再一次顯示了我們黨對傳媒領域的高度重視。網絡是一種新媒體,它同其它類型的媒體共同構成了傳媒世界。人們生活在傳媒的時空中,接受著媒體傳遞的信息、享受著傳媒提供的各種服務、運用著傳媒的權力和權利。這個世界存在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問題,執政黨與傳媒的關系,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它是一個實踐問題,也是一個理論問題,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之上處理好執政黨與現代傳媒之間的關系。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