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地處閩南金三角(廈、漳、泉)中間結合部,距廈門80公里、泉州50公里,面積3057.28平方公里,轄24個鄉鎮,460個村(居),總人口108萬,是福建省第三人口大縣。
安溪自然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礦藏20多種,其中花崗巖、高嶺土、石灰石、鐵礦、煤礦等儲量居福建省前列;水力資源蘊藏量37萬千瓦,可供開發利用27萬千瓦;全縣林地面積2200多平方公里,森林蓄積量23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7%。
安溪產業特色鮮明。是“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和“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全縣現有茶園面積40萬畝,年產茶葉4.2萬噸(約占全國烏龍茶總產量的二分之一),年交易額45.2億元,全縣茶業受益人口80萬人,茶葉收入占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6.5%以上。擁有全國最大的烏龍茶精制廠——安溪茶廠和全國最大的茶葉批發市場——中國茶都,尤其是“鐵觀音”(烏龍茶的一種)更是聞名遐邇,香飄四海。安溪是全國最大的藤鐵工藝品生產加工基地,產品遠銷歐美、新西蘭、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交易額達20億元人民幣。
安溪文化積淀深厚。置縣已逾千年,素有“龍鳳名區”之美譽。全縣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其中以清水巖、文廟、城隍廟最為著名。安溪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旅游專線被列為全國三大茶文化旅游黃金線路之一。安溪高甲戲連續12年應邀晉京演出并多次獲獎。
安溪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和臺胞主要祖籍地。現有旅外港澳僑、臺胞300多萬人,其中在臺安溪同胞有200多萬人,約占臺灣人口的十分之一。臺灣的王永慶、許勝發、林挺生,新加坡的唐裕,馬來西亞的林梧桐,印度尼西亞的李尚大、李陸大等都是安溪旅外鄉親中的杰出代表。
改革開放以來,百萬安溪人民把握改革開放之天時、發揮資源豐富之地利、憑借萬眾一心之人和,營造和諧之氛圍,共建僑鄉,努力探索并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子,經濟社會實現了巨大跨越。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200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57.92億元,財政總收入12.02億元,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5.97億元;自1996年起經濟發展年年位居全省十佳前列,是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和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基本形成以茶業、工藝業、建材冶煉、服裝鞋帽、包裝印刷、機械化工等產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2006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218.07億元,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初步形成,三次產業比為9.4∶57.3∶33.3。
發展載體日臻完善。縣城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18萬人,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5.2平方米增加到9.1平方米,全縣城鎮化水平達到35.5%。省級開發區——福建安溪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開發建設面積12平方公里,入駐企業526家,2006年實現工業產值174億元,上繳稅收5.8億元。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3979公里,高級路面1573.8公里,次高級路面269.8公里,通行政村公路100%硬化,沈海高速復線廈門至安溪高安溪路段正在加緊建設,可望于2008年底建成通車。全縣程控電話裝機容量32.3萬門,寬帶網覆蓋全縣所有鄉鎮,移動網絡覆蓋率98%。全縣已建成水電站231座461臺,總裝機容量24.8萬千瓦,煤矸石火電站1座,裝機容量10萬千瓦,全縣年供電能力14億千瓦時。
民生質量持續提高。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78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5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35億元;2006年底全縣城鄉人民儲蓄存款余額57.52億元;農民及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32.73平方米和26.34平方米。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教育綜合競爭力測評名列福建省第三位。安溪茶藝多次應邀赴國外演出。全國第一個建成縣級地質災害監測管理體系。計生工作進入全省三類縣(市、區)行列,關愛女孩行動試點工作成為全國典型,被評為2001-2005年度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縣。先后榮獲全國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先進縣、中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省級文明縣城、省科技進步先進縣等稱號。
今日安溪,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配套齊全,區位優勢更加凸顯,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能,擁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正圍繞著建設現代山水茶鄉的目標定位,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