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35周年,在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三分之一世紀曲折發展的中日關系進入“融冰”階段,展示出恪守三個政治文件,尋求健康、穩定的國家關系的良好勢頭。其中“基于共同戰略利益基礎上的戰略互惠關系”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
中日是否存在“共同的戰略利益”
按照現代國際關系的通行解釋,大國間的“戰略”是一個國家依據國際、國內形勢和對對方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地理等因素確定的全局性籌劃與指導方針。同時,對一個國家的戰略利益又可以區分為核心利益、重大利益和一般利益等不同層次,其中核心利益是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生死悠關的根本性因素;重大利益指影響國家繁榮發展的主要因素;一般利益則指日常性和近期的具體因素。
在當今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下,中日之間是否存在“共同的戰略利益”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一個基本判斷是毗鄰在東亞的兩個大國,在全球一體化和信息化的時代,無論哪一方的發展都不能完全排除或無視對方的存在和影響,惟有尋求重大利益與一般利益上的一致性,進而構建和諧的大國關系,才有可能充分實現自身的核心戰略利益,在上述全局性籌劃與指導過程中能夠預期和獲取的有形與無形的長遠正面效益。今天,兩國間共同提出了“基于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系”,可以說為確保中日關系向更加穩定、成熟的方向前進提供了一種新的基礎和規范。
有人認為,是日本方面率先提出建立“戰略關系”的要求,其實早在安倍首相訪華前就已經啟動的戴秉國外交部副部長與谷內正太郎外務次官之間的高層對話,中國方面就叫做“中日戰略對話”,顯然寄托了從戰略高度解決存在問題的愿望,而這一對話在當時的日本方面是叫“綜合對話”,由此可見,構筑“中日戰略互惠關系”是雙方的政治意愿。
實現戰略互惠的前提是彼此信賴
當然,提出“基于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系”,遠不等于立即解決了橫亙在中日之間的所有問題。毋寧說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歷史認識問題、領土爭端、領海及經濟水域劃界、各自的安全關切等雙邊乃至多邊問題上,仍舊存在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在日本學術界已經有人提出“兩國戰略互惠關系的九大變數”,甚至懷疑“中國經濟將持續發展,可能在2015年左右趕上和超越日本,然后在2050年前后與美國并駕齊驅。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會謀求霸權還是會為世界及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做出貢獻呢?”
這種擔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日之間缺少最起碼的信任與理解。毋庸諱言,中日兩國都有自己的戰略訴求和發展藍圖,但兩國之間如果連最起碼的信任都做不到,那么實現戰略互惠只能是沙中建塔,是不可能牢固的。針對這一問題,兩國政府就更需要繼續堅持恪守三個政治文件,從大局出發,向前看,才有可能朝著共同繁榮的方向攜手努力。
兩國領導人和政府層面的協商、合作是國家關系改善的大前提。不過,還需要民間層面的理解與支持。因為,中日兩大民族的最終和解必定是民間層面的和解。只有在兩國的老百姓之間,即“草根層面”由相互了解達到相互理解,才能使國家關系趨向和諧。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強調“政治、經濟的兩輪”對國家關系平衡發展的重要性,其實“政府與民間的兩輪”同樣是保障國家關系平衡發展的必要條件。進入新世紀后,國際政治潮流的諸多特點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變化,就是各國政府在制定和調整外交政策方面越來越多地聽取公眾的聲音。在這方面,努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中國政府在“以民為本”的原則指導下,正發生著引人注目的變化,而新一屆日本政府在對外政策,尤其是改善與中、韓等鄰國關系方面,也接受了社會各個層面有識之士反對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呼聲,才使得日本的鄰國外交走出了小泉時代的困局。
確保戰略互惠關系的關鍵是互利
但凡大國之間總是呈現出錯綜復雜的關系,在既合作又競爭的過程中實現雙贏與共同發展。然而,如同許多國際爭端的解決方案中所展示的那樣,中日之間的互利需要真正的權利和權益的讓渡。在很多情況下,“雙贏”雖然意味著各方面利益都得到擴大,而擴大的前提卻需要在基礎準備的階段付出各自的某些代價,只有雙方都能夠從中得到實際利益的互利,才真正證明了戰略互惠關系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最近,日本國會忙于《海洋基本法》以及《海洋建筑物的安全水域設定相關法案》的立法,同時又醞釀提出“東海新方案”,試圖通過擴大開發范圍——據說是跨越專屬經濟水域(EEZ),即日本主張的“日中中間線”東西兩側的更大范圍的海域,把“日中中間線”的劃界暫時擱置起來。日方的這一計劃,帶有以靈活的提案內容作為解決兩國懸而未決問題的途徑,以體現安倍政權改善與中國關系的外交成果的意味,并準備在本月下旬東京召開的新一輪“東海油田開發局長級別會議”上討論。中日在共同開發這一原則上沒有分歧,但具體的討論和雙方認定的共同開發范圍卻存在很大分歧,東海問題的談判能否進展還有待觀察。與此同時,日本政界也冒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言論,比如危言聳聽地說“日本將成為中國的一個省”,說“侵略戰爭期間的慰安婦問題缺少歷史證據”,都是在給已經好轉的中日關系潑冷水。日本必須認真反省歷史,真正放棄以鄰為壑的錯誤觀念,才有可能與中國實現真正意義的互利互惠。
“平等互利”是國際社會政治關系中公認的合理準則,也是中國多年倡導的理念。最近,日本政界有人建議從五個方面推動兩國戰略合作:“在資源和能源政策方面進行協調,著眼于共同利益,推進石油和天然氣的共同開發,在節能和新能源開發方面加強合作;在朝鮮半島和平與穩定和無核化問題上,雙方有著共同利益,在這方面加強合作也是戰略互惠關系的重要方面;加強兩國在外太空領域的合作,當前來看,可在日中科技合作協定框架內探討合作的可能性;在對外援助方面,兩國應從為世界提供公共資源的角度出發,協調援助政策;要創造出21世紀的新亞洲價值觀。”這也是一種改善兩國關系的積極思考。
其中關于“21世紀的新亞洲價值觀”,筆者認為應當是建立在“和”的理念之上的共識。與美國、歐洲對中國關于“和諧世界”的主張所持的觀望、狐疑態度相比,日本的政治家較為容易理解東方民族思想理念核心的“和”的思想,也認同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協作精神,希望兩國能夠用和諧精神解決各種摩擦。 建立和諧的東亞國際秩序既是一種社會理想,也是中日關系上的外交戰略。事實上,恰恰是兩國之間新老矛盾和不和諧因素的尖銳沖突,催生了構建和諧的國家關系,也成為兩國實現互利和雙贏的精神保障。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